我是烟雨人 ▷

夺金,歇歇脚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8年08月22日 下午3:21评论-0条

与汉城奥运会中国队第一金姗姗来迟不同,家门口的比赛果真非同反响,“东方不亮西方亮”演绎得淋漓尽致,才几天功夫,就拿足了上世纪在洛杉矶、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时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得到的金牌,一时之间群情振奋。进入中盘,中国队夺金势头不减,日揽8金俨然由梦境成为现实。噫吁哉,砍瓜切菜、高歌猛进、摧枯拉朽,用什么词都不过分。哈哈哈,作为伪体育迷的我当然也眉飞色舞。

但某一日,忽听某公说“没劲”。乍闻很讶异:咋这么不合时宜?这么不爱国?可过后细一思忖,方觉不无道理所在。

其一,一骑绝尘、遥遥领先的金牌格局削弱了代表团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悬念过早破解让心理期待变得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一连几天“1”=“2”+“3”的金牌分布,固然让美国和英国很着急很生气,甚至改用奖牌数排序以挽回面子,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过于明晰的金牌优势会让一直拉在后面的传统体育强国失去积极性。一种“外国运动员消极比赛,间接抵制奥运会”的论调开始出现,尽管有“酸葡萄心理”作祟,当不得真,但确实有某些颓废的因素在里面。具体到一些项目如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大包大揽金牌虽然很痛快,但对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继续留在国际大家庭里不见得是什么太好的事情。另外,家门口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可谓全面突破全面开花,但下一届、下下一届呢?这种落差的幅度会有多大呢?以东道主之力爬得越高在非东道主时跌得就越重,大起大落硬着陆无疑是要伤元气的。顺便再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掀起夺金狂潮,这就如同请客开派对,好客的主人自己先大快朵颐、风卷残云,吃了个痛快。既然奥运会是世界的节日,那么金牌就应该大家得得,快乐就应该大家享享。

其二,金牌绝对领先的局面会造成“中国已经是体育强国”的错觉。从展示国家竞技实力的角度说,奥运会金牌是刚性指标,不可或缺。如果说体育强国拿不到奥运金牌那是可笑的,也是荒谬的。但倒过来,以金牌数论定体育实力却又是不严谨的。首先体制不同导致结果可比性下降。中国在竞技体育上的举国体制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劲使在刃口上”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在群众基础差、苗子少的稀有运动项目里也能击败基础厚、推广好但相对个体化自由化的队伍,可是这并不证明我们在这个项目的实力就达到甚至超过了对方。当然,体制本身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像我们一样实行举国体制的国家很多,为什么它们不能像中国一样四面开花呢?为什么过去我们不能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呢?无他,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进步让我们的体育也进步了、发展了、崛起了!至于说我们的体制是用纳税人的钱换取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说法,似乎也有“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偏颇。表面看训练、比赛的投入是物质的,而产出则只是精神的;但从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来说,围绕这个支点,可以带动装备、娱乐、广告、建筑等各个产业形成产业链,怎能说它“光进不出”呢?这个,当然扯得有些远。其次,体育强国并不仅仅指向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普及、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说金牌越拿越多,群众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那这样的金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当前国人的身体素质并不值得乐观,先不说上世纪90年代《夏令营的较量》中所揭示的中日青少年身体对比现状(据说现在的局面未见改观反而更加严峻),就说今年4月份我在四川黄龙景区看到的反差“五六十岁的老同志轻松登顶五彩池,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却三三两两地吸氧抵御高原反应”,同行的一位转业军人“要是打仗怎么办”的慨叹让人深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还要备加重视才可。

其三,金牌形势一片大好容易忽略经济社会发展上其他更为切实的困难,甚至在奥运会结束后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轮番跳水的股市,居高不下的ppi、cpi,就连奥运主题曲《meandyou》也被戏说成“米和油”,说是高层高度关注粮价和油价问题……实不可等闲视之。

所以,夺金,请歇歇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语燕呢喃点评:

中国的众多金牌,让国人欢呼、振奋之余,好像也该想想,如此多的金牌到底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