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这是进化论最为核心的两句话。进化论在19世纪后用于生物学,专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又称演化论。
把进化论引用到诗歌里也许大了点,但诗歌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客观规律。毫无疑问,古体诗在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沉淀后的今天,走入了一个死胡同。除了一批又一批古体诗歌的研究者在逆流而上,剩下的,就是古体诗歌的“荼毒者”。这部分人包括我,都是现在教育下的产物。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古诗,从牙牙学语时的“床前明月光”,到后来的“执手相看泪眼”。所以说但凡受过中国式教育的,都会懂古诗,只是多少的问题。而还有个问题,就是大家都一直认为古体诗歌已经无法超越。我也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就决定了无法和古人比肩,或者说无法比较。毕竟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我之前说的诗歌研究者和“荼毒者”。他们能做的也仅限于怀旧。把老祖先的辉煌一再的反复咀嚼,并不能给古体诗歌指条出路!并且古体已经慢慢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所以新诗的出现就成了必然!而新诗既然是进化的产物,他就应该优越于古体。除了传承古体的优点,还应该有自身的特点。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现代诗诗歌除了传承古诗的意境,语境,气息,精度,力度,和深度外。还应该是三维,立体化和爆发力的!当然古体的韵律性就大可以弃之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作曲和作词家们完全已将韵律引向了另一个高峰。中国式新诗既是一个新生的文体,他就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规律。新诗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更可以说是稀奇古怪的。这就造成了在现在中国式规范教育下,很多人无法理解新诗的原因。他们受的教育是规则的,顺序的。而新诗的手法却并不是一层不变遵循这个原则。既是进化就需要打破,需要更新。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达到目的,怎么走并不重要!
对一首新诗的理解除了受到教育限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阅历。任何纸上谈兵都是缺乏真诚和可耻的。“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一首诗歌的完美理解不可能只停留在字面上,他需要共振。这也就诠释了为什么学历高不一定就能读懂现代诗。
当下很多人说现代诗歌晦涩,故弄玄虚。但有一点你必须先弄清楚,并不是所有分行的文字都是诗歌。若真是诗歌,只有隐藏和暴露之分,只有更难以启齿的借景抒情。这其中又涉及到一个词,“意象”。意象可以是随手拈来的,他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他是情感的载体,可以是世间任何一件物品。只要他被诗人寄以了真实的情感,就是活的!
找几首自我解读一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他自言自语说假话
看深蓝的天
风把木门吹得吱嘎着响
有微弱的阳光漏入
屋子因为光线更为黑暗
那个人小心翼翼的坐着
让一条冰冷的蛇
在怀里游来游去
-------【柔软】
按字面的理解,这首【柔软】可以用神经病来形容。因为字面根本无法解释诗歌和题目的关系。但是诗歌的每一句话都传递了一种情感,从自言自语到阳光漏入,再到怀里的蛇。都无不透露出一个人在思念另一个人时的真实情感!
总会有什么抓不住
如夜色中的酒精
醉倒后就是下一碗
就是下一个装满月亮的水缸
有槐花和泥土味入喉
入胆汁入十指连心
入黑白相间的底色
你仅仅能得到两条
柔软明亮的弧线
一条挂在月亮的脸上
一条落在村庄脊背上
------------【两条弧线】
这是一个思乡的人在夜里喝闷酒,半醉半醒之间思情更切。他似乎看见了老家水缸中的月亮,闻到了泥土和槐花味道,从入胆汁到入十指连心,就知道这种虚幻出的味道让他痛入骨髓。最后的月光让整首诗明亮起来,他抓住了虚幻的弧线,看到了月光下的村庄是多么明亮!这是一个人思念的真实细节描写。他想突破的,就是用不露声色的文字来诠释一种情感!
我印象中的荔枝是剥了壳的
像童年里那个叫荔枝的女孩
水灵清秀有不可抗拒的甜味
二十几年后的荔枝却是一层壳
像那个叫荔枝的女孩
她把之前剥下的壳
放到了二十多年以后的脸上
--------【荔枝】
这首我是遇见荔枝后的真实情感写作,28年之后我们的相遇,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韶华易逝!除了感叹一下,还能做什么呢?
桃花很美
艳丽中透出绝望
桃花只是一闪而去的过客
那些虚幻的红色
只是乌有之乡在灰烬中
留下唯一的线索
------------【桃花灰】
这是两个人分手之后的情感写照,有些无奈,有些不舍,但桃花已经成灰,留下的,就只有怀念!
剩给我一个秋天
你们的稻子已经开花
对岸冰冷刺骨
温暖的火光抵达不了悲伤的极地
剩给我一个秋天
稻子已经金黄而你们
何时回来打扫
破碎的粮仓
-------------【极地】
这是我写给地震中死去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有经历过此场浩劫的,就会轻而易举的理解这首诗歌的含义,明白其中的情感!
-全文完-
▷ 进入草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