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赶路赶车盘江冷石

发表于-2008年08月19日 下午5:07评论-0条

赶路,赶车

三面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乡龙场村的一个普通村落,我生于斯,长于斯,她是我的故土家园。这小村有可考的历史不到一百年,但很长的岁月里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在的行政村都没有通公路,家园与外界相连的小路有两条:一条向南,通向隆或乡政府驻地,是长着野山棘的坎坷崎岖的石山路,一条向北,通向沙梨乡政府驻地,是长满茅草、坡连坡、坎连坎的泥山路。要进县城,不管是朝南还是朝北走,都要走四个小时的行程,到两乡政府驻地才能搭上车,那条朝北的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留着我挥之不去的少年、青年时期的难忘记忆,留下了我当年看来似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一九八0年八月三十一日凌晨四点,十四岁的我在梦里被母亲叫醒,早早的吃了“早饭”,在哥的护送下走出自己从未远离过的家门,踏上到县城高中求学的路。屋外还是黑乎乎的,我空着手在前头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哥背着一口装有被褥的大木箱跟在后边,他时不时地提醒我看好点走稳点,走了好长一段时间,东边的天才开始变亮变白,我们的走路速度也比先前快了许多,紧赶慢赶的,哥背着那么大的箱子硬是没有停下休息一会儿,九点过,终于走到了沙梨乡府,休息还不到十分钟,百色开往隆林的班车就行至街口停下了,一大堆候车人一哄而起争先恐后地往车上挤,我个子小,脚又走得酸疼酸疼的,干脆站在旁边,等哥把箱子放到车顶捆好下来才和他一起在最后上了车。从上车的一刻到县城,脑子里一幕一幕的,全是摸黑出门、路上急行军、哥背着木箱满头大汗的情景,我在心里不只一次的说,如果公路经过家门有多好啊。

光阴荏苒,一晃过去了八年,当我参加工作后再一次踏上求学之路时,还是那个月份还是那条路,也是凌晨五点出的门,不同的是送我赶车的人由原来年轻力壮的哥变成了年轻的身怀六甲的妻子。头天晚上她就说要亲自送我,我说路太远太难走,不同意让她送,但最终还是没有能说服她。早早的吃过饭,母亲把我们送出门口,叮嘱一声后回房关门了,妻走在前头,我不断地提醒她看好路走稳些。路长长,情长长,二十公里山路走完便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时候,车慢慢开走了,我的眼睛紧紧盯着妻子越来越小的身影,直到影子消失在视野之外,心里一直在默默地祝福:妻啊,路难行,带着孩子走好,平平安安回家!车在行驶,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恍惚中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条新开的公路伸向家的那端延伸,妻子正走在新开的公路上。

两年后我毕业回来,被分配到一个新乡中学,正是我读书的那两年里,隆或——沙梨两乡之间开通了一条四级路,虽然只是一条没有铺砂的路,但有路通就有车行了。为方便照顾家庭,临近开学,请了一辆货车,装了简单家具行李,老婆孩子一小家子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当时我就想,要是还在两年前,我搬这家要费多大劲啊。在外乡工作的几年里,家乡那条四级路得到了不断的养护,路面全铺上了石砂,路越来越好走了,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省吃简用几年,自己买了摩托车,想老人想老家的时候,找个周末,带上一家子说走就走,百里外的行程也只需三、四小时便回到了。早两年时,车子只能开到村部当地,路口离寨子还有一个多公里,不管是骑摩托车还是请车回去,都要请人看守,多少还是有些不方便,二00四年起县里相继发起的“村村通”、“屯屯通”,彻底改变了农村交通难行路难问题,从二00五年起,我们每年请车回家过年都直接开到家门口,也是从那时起,经过村部的客运班车从每天的两趟增至四趟,据寨中人说,现在就本寨子都有了跑运输的大小货车五、六辆,改革开放三十年,昔日偏僻的山村,已经发展成为四通八的物流客流运输热线。

赶车、赶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盘江冷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子和子点评:

乡村最大的变化就是乡级公路。要想富先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