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巴老的忏悔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8年08月14日 上午10:59评论-0条

有一朋友来访,见面前在电话里说,要给我一个惊喜。是什么呢?一进门,朋友手里深蓝色封面上橘红色的“巴金”签名印入眼帘——《随想录》。真是我梦寐以求的“惊喜”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翻开书,120多字的代序《没有神》,赫然表达巴金的坦诚和勇敢。46万字的新书捧在手里有一种厚实的触觉,15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巴金对于“文革”深刻的忏悔和反思。

老实说,对于巴金的书,我青少年时代读了不少,《家》、《春》、《秋》……只是没有读过这本。甚至连巴金自己也说过,“他一生没有写什么东西,只写了这一部作品”。《随想录》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让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热潮。

“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我几十年来探索的就是这个问题……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听假话,说假话——今天我回头看自己在那段日子的所作所为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实在不能理解。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成兽,无论谁拿着鞭在我背上鞭打。”《随想录》,动笔时巴老75岁,搁笔时82岁。

经历过文革的人对于文革,如同自己身上的胎记那样不可磨灭;住了十年牛棚,过过非人生活的巴金,对这段经历更是刻骨铭心。然而,巴老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以受害人的身份去指责,去埋怨,或者诅咒,而是忏悔和对自己的解剖,这种解剖甚至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如在胡风问题上,就是在当时批判胡风的情况下,文坛的人要个个表态,人人过关,巴金作为文坛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更需要表态,因为他的表态才能说明问题,所以上级就要巴金表态。

说实话,即使没有他的批判文章,胡风照样坐监狱。但“文革”结束之后,巴金想的不是他写文章的客观原因,而是从他作为一个人,在当时没有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违心的,在强权的威逼之下,写了落井下石的文章,写了诬陷朋友的文章,他觉得很过意不去,一直想找机会当面给胡风道歉一声。但是后来呢,也是阴差阳错,一直没有机会讲出他这个意思来。有一次在北京开一个大会,巴金和胡风都坐在主[xi]台上,巴金一直在暗暗地关注胡风,他发现,原来那么精神饱满,神气活现的胡风,现在就像一个木雕,呆呆地坐在主[xi]台一角,他不断地侧目看,更想到自己的责任,在把胡风逼成这样的过程中,不是也有自己落井下石的罪过吗?

《随想录》的每一篇,每一章,几乎都流淌着巴金血和泪,他无情地拷问,责问自己,揭开自己身上最痛苦的伤疤。作家张光年在评价时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艺术,就是自然加人。这是培根的名言。巴金老人详细记下了文革期间自己十年牛棚生活的经历,他比别人更睿智更让人敬佩的地方,是他在用最大篇幅对那段所经世事的忏悔和反思,他在对自身心灵和人格的解剖与大胆揭示的同时,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一位见证过百年沧桑的老人走了,但愿我们能真正在灵魂上理解他,精神上秉承他,而不仅仅在仪式上维护对他的尊重和感激。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悲秋道人点评:

没有什么比灵魂受到拷问更痛苦的事情了!巴金先生能不断地忏悔和反思,我们呢?该如何反省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们的行为更符合规范和社会公德?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