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篮子
野泉
人们在感受塑料袋子给自己带来不尽方便的同时,塑料袋子造成的污染却日益严重。人们在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同时又在制造一个新的麻烦。用过的塑料袋子成了问题,白色污染有毒,遗害无穷,提倡绿色包装,让我想起了篮子。
我们乡下,竹篮因为受到竹子限制,加之经济原因,就不得不另辟蹊径,大概也算是穷人的智慧吧,用柳篮替代,且将竹篮柳篮都称做“提篮”。从前,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提篮。上街购买油、盐、酱、醋或其他物品,都用提篮装了拿回家去。去地里割几颗青菜、菠菜和蒜韭,挖些野菜等等,也都是用提篮装的。
篮子的式样也各各不同:我们家编的篮子呈元宝形,卖篮人一担竹篮好像挑着一座小山,元宝篮好口彩,阿婆阿姨都爱买。浙江人编的篮精巧得像艺术品,人们到杭州去走亲戚,总会捎回几只精致的篮,有的上了红漆,还带盖。
在画家艺术家眼里,女人与篮子又是绝好的风景:一群少数民族少女在溪流边浣衣,赤脚站在水里,形状各异的竹篮、柳篮和一根捶衣棒是绝美的道具;弯弯的村道,几位袅娜少女,个个膀臂挽着大小篮子,里面装着色彩鲜艳的衣裳,正婷婷娉娉地向水边走来……我有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是数年前去旅游,一位画家朋友送我的,每次看到,我都会为篮子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消逝而感伤……
我很小的时候看着大人编篮子,就喜欢跟着学,十四岁小学毕业遇文革回乡务农,没事就真的自己编了起来。先是用竹编,选笔直、无虫蛀的好竹砍回,从中剖开,再划成很细很细的竹篾条,齐齐地码在屋檐下。抽傍晚或下雨天地里干不成农活儿,将竹篾条坐在腿下,抽出一根,手指间一柄锋利的小刀劈、削、刮、修,竹篾条就在手间上下翻飞,竹篮从底座开始向上长,不一会儿,雏形已现,再刹口插把整形,一个透着清香的篮子就诞生了。之后,家前屋后的竹子因与资本主义有联系,代之的只有那从柳树上选的条子。为了好看,将其去皮,尽管细密的程度不及竹篾,但样式和使用价值都不比竹篮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工业革命的现代化进程让塑料制品走进千家万户,台湾的王氏兄弟就是通过它们积累了数以亿计的身价。商家还“人性化”地教我们如何识别有毒塑料制品。比如买菜的塑料袋,用一盆水,能浮在水面上的便无毒,是聚乙烯;沉入水中便有毒,是聚氯乙烯——生活用品的不安全性就这样窥伺至人类左右!家里的篮子再也没人用了,先是被弃在屋角里,后来干脆扔掉省事。
怀念起篮子来,过去的日子虽然苦一些,简陋一些,却也挺实在的。小小竹篮子能装满一天的需要,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就这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循环使用,挺经济环保的。我计划秋天回老家住上几天,选些材料编上几个,再将我的编篮子的绝活教给那些晚辈,让这门手艺不失传。
通讯联系:江苏省淮安市健康东路8号温州花苑a1—505室陶洪仁邮编:223001
电话号码:0517—83751176手机:13951267040电子信箱:thr5919083@sohu·com
-全文完-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