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同学聚会,十几个多年未曾见面的初中同窗坐在一起,谈得更多的是各自的婚姻。大家莫不有一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结婚多年后才发现,夫妻之间早没有了当初相恋时候的那种感觉,激情和浪漫消失了,有的只是老婆的唠叨,是不断的争吵,是越来越少的性生活。于是,大家都很怀念恋爱与初婚时候的甜蜜时光,都在感叹婚姻是埋葬爱情的坟墓。
同窗们的感叹,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安娜是一位美貌的贵妇,邂逅英俊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后,两人燃起了狂热的爱火。为了这段感情,安娜抛夫别子,勇敢挑战上流社会的种种规范,毅然同渥伦斯基走到了一起。在没有得到安娜的时候,渥伦斯基处心积虑地追求,甘愿放弃仕途,当两个人好不容易走进婚姻后,他很快厌倦了这种日夜厮守的家庭生活。这样就招致了安娜的不满,两个人的矛盾付出水面。每次两人争吵之后,安娜会质问渥伦斯基:“你还爱我吗?你是不是不爱了?”此时,渥伦斯基就会在内心发出哀叹:“天哪,又是爱情!”这个故事道出了婚姻的本质:再相爱的恋人一旦走进婚姻殿堂,在油盐酱醋的家庭生活中,爱情和激情慢慢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亲情和温情。因为,爱情只能在路上,注定要保持一份距离美,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停下来,更不能住下来。这就像一对刺猬,靠得太亲密就会受伤。过去,人们总把离婚的理由归结为感情不和、性格差异、缺乏共同语言等等,其实这只是一个解脱婚姻的借口而已,大多数夫妻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如果说感情不和、性格差异、缺乏共同语言,那当初你们为何还要结婚呢?真正的原因正是双方没有了爱情和激情。人的本质都是渴望一种爱和浪漫生活的,无论男人和女人,本性上都好色。当一潭死水的婚姻遭遇一份婚外浪漫的诱惑,出轨现象就很可能发生。只不过在过去,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人们有这个色心没这份色胆,而到了开放的今天,人们是既有色心也有色胆了,这就是当前离婚率高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想拥有一份长久的爱情,最好不要做夫妻而是做情人,情人因为不能天天生活在一起,始终存在一种距离感,所以总是感觉到一份相思的甜蜜与痛,两个人自然会很珍惜这份感情与每次难得的短暂相聚时光。
可是,一对恋人只做情人不做夫妻怎么行呢?千百年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多少恋人们追求的目标,而梁祝化碟双飞的故事几乎成为爱情的经典。再说,人总要结婚的,无论是站在人类繁殖的角度还是情感发展的角度,找一个所爱的人走进婚姻是理所当然的。一边是渴望一份长久的爱情和激情,一边是婚姻会把爱情埋葬,面对这样的矛盾与尴尬,我们该怎么办?于是,不少围城里的男女,开始在寻找一种既维系婚姻的亲情又能拥有一份浪漫的爱情的情感方式。红蓝颜知己这种特殊的角色应运而生。面对这一社会现象,指责者有之,赞誉者有之。我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只要这样的感情方式保持一定的度,不对围城里的人造成伤害,是可以理解的。
最近两年,我一直在调查和思索爱情和婚姻这道社会课题,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如《感悟爱情》、《爱情在路上》、《走在路上的爱情》、《弯腰的爱》、《说说红蓝颜知己》、《女人一生的两个半男人》、《也谈幸福》、《有一种爱叫承担》等等。这些文章发表在一些情感类报刊、网站后,引起过不少读者的争议,也被一些网友抄袭在自己的博客。我始终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婚姻是埋葬爱情的坟墓的事实,但凡白头偕老的夫妻,维系他们婚姻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如果谁想在婚姻里保持足够长久的爱情和激情,只会徒增烦恼。婚姻中的一方越是执著地发出渴望爱与激情的声音,家庭就越会向没有温情的方向滑落。生命的本质是残缺的,爱情也一样,不可能圆满。2006年10月我在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期间,认识一位长沙中年女教师,她的丈夫是省城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孩子在清华大学读书。他们有车有房,在别人眼力是很幸福的一家,可这位女教师活得很不开心。生活中,她和丈夫没有争吵,但也几乎没有交流,更缺少肌肤相亲。她常常抱怨丈夫不爱她了,不关心她。但丈夫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更加冷漠,下班回家总是一头钻在书房研究学问。中年女教师很怀念过去虽然贫困却很甜蜜的恋爱时光,对现有的婚姻很是失望,又不敢离婚,于是只好在网上寻找蓝颜知己作为情感寄托。像这对夫妻的情况,已经是现代婚姻里十分普遍的现象。
人类的苦恼往往是由于期望值过高。如果我们正视爱情走进婚姻就会转化为亲情的事实,就会降低对爱情的期望值,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婚姻生活,夫妻相敬如宾,和谐相处。佛说:“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爱情固然美好,亲情更加可贵。彼此珍惜这份缘,彼此珍惜这个家,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我在《有一种爱叫承担》结尾所说的:“既然最终选择了对方,你就有责任有义务去承担由此带来的痛苦、寂寞和失落。要时刻怀着一颗宽容的、信任的、互相理解的心去接纳对方,多想想对方的好处和优点,多承担一份家庭的责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说再见。随着时间流逝岁月蹉跎,当你们共同走到白发苍苍的暮年,蓦然回首,原来,人类的婚姻就是在宽容、理解和共同承担的过程中才得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