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教师行业中的人都期望是完美的偶象。不容许他们有半点达不到人们的崇高的标准。在国人的意识中平庸是与这些人搭不上边的。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作祟。古代中国的教育基本是都是师从一人,绝少有师从二人以上的。即使出现师从两人以上的,也大多是以初次拜师为主,后拜之师多为成年后的短暂充电,其人生的品格受其启蒙教师的影响是最深的。因此,世人有理由认为这老师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越高。近代学校教育传入中国后,这种观念仍然没有改变。国人没有注意到,学校教育与古代的教育对比相对减轻了某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绝对影响。代之以学校管理,也就是整个学校(或者说全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人性化的成份在逐渐增多。无论是道德还是知识对于某个个体来说都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目标,须要终生提高。所以当今社会要求某个行业的所有人,都达到一个哪怕是相对较高的标准,都是缺乏人性化的。也是不健康的教育。是人就有弱点,无论是道德还是知识都难以整齐划一。
可能有人看到又要说,那也得差不离呀!有人说,国人常常讲意境,西人讲标准。这差不离是个什么层次?做到哪些才算是差不离?有统一标准吗?没有,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标准。这大概也许就是关于教师道德与知识水准争论不休的主要根源之一吧!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一个学校所有的老师都道德崇高,是必给学生们造成社会高度理想化的错觉。对孩子们今后走向社会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假使真如世人所愿,教师整体道德超人性地水平都崇高了,大家试想,一批被神化了的教师,能够教出人性化的学生吗?教师的千差万别,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性的必然。这个群体整体道德水准代表着一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应该具有一个较高的层次。可这种层次,也决不能脱离人性化的道德范畴。比方说,要求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准,就是缺乏人性化。这只能是一个社会永远的追求目标。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标准。所以,学校教育中教师自身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只是一个主要的层面,远远不再是中国古时候那种师从一人时代的接近全部。真正对学生成长影响至深的是制度,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甚至是这个学校所处社会的制度。
比方说,教师虽然从人性的角度存在着弱点,可是教师在教育环境(也就是在学校里)中应该尽量避免自身弱点对学生的影响。而应该以积极的一面去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年岁较大的老师常常因为工作量过大,腿站得浮肿。回到办公室,就会把腿架到办公桌上缓解一下。这种需要就是人性化的需要,可是当学生来到办公室时,当老师的就应该把腿放下来,不要让学生看到这种场面。否则,孩子们会竞相效仿。拒绝在自身生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轻时候)克制自己,适应环境。混淆公共场合与私下里的行为区别。不可否认,真正道德的人,私下里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可是这种规范是有限度与差别的。比方说,老师到办公室把腿放在桌上休息,就有伤大雅,有失教师的身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行为会使教师讲好课,提高教学效果。这是生理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在我们国家,教师的身体健康是无人关注的。进入中年而且还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绝大多数都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坚持在办公室注意仪态的结果,就是在教学时受到生理因素的干扰,无法正常发挥教学作用。我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年轻教师与工作量不超量的教师,还是应该注意在办公室这种公共场合注意仪态的。以免被学生窥见,造成不良影响。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只有人性化的教师才能胜任人性化的教育。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我国西北缺水地区,你就不能要求教师每天把自己的个人卫生搞得干净如不缺水地区的教师。
四川地震,震出个范跑跑。我也凑热闹写了几篇这方面的文字。可能是本人表达能力有限,未能让广大读者看明白鄙人的用意。许多朋友劝我说:“别写了,都写臭了。一个范跑跑,值得你为他写这么些文字么……”我看出朋友们的话外音来了,大家一方面是没有看懂我的观点,另一方面是不想让我惹来麻烦。其实即使过去的文章里我也没有绝对赞同范行为的文字,我只是潜意识中觉得,应该遭到谴责的是范现象,而不是范美中这个人。最初这种想法是基于来自地震灾区的关于同行们的信息。在那场灾难中,许多老师都跑了。没有跑的占少数。那份恐惧,没有亲身经历,是不无法想象的。所以中央媒体的一位美女记者回到北京,在闭门失音多日后,语出惊人地说,没有经历那份恐惧的人没有理由指手画脚。她说她理解范跑跑,并表示要嫁人就嫁给范这样的人。其实现在看来,这位美女记者与范一样都是在感受了那场灾难后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地震的次生病。许多同行们说,当那场意外的灾难来临时,大家都跑到操场上,半个多小时内大家都没有从惶恐中醒过腔来。绝大多数人是在半个多小时后,才想起自己的亲人,才想起去看看还有没有学生未出来。
我在给一些网友的回帖中就曾经阐述过,道德与不道德,崇高与无耻是常常共存于一个躯体之内的。而我们的国人大部分思维之幼稚、之单一,跟七八岁孩子在一个水平上。很多人延续的,还是文革前英雄主义教育的思维模式,非黑即白,不是警察就是小偷,没有中间地带。一个外国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讲一个人救了好多人,但冒用其中三个人的信用卡买东西,进了监狱。他在监狱里看到电视上正悬赏百万寻找救人的英雄,就跟狱长说,那人就是我啊!狱长给他一耳光,说:“这里每个人都是总统。”这说明什么呢?一个人的美德并不必然是他英雄行为的动机,一个人的卑微也不是他错误的必然根源。范地震后的言论可能是无耻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范本身就一定是无耻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真的地震降临,他的母亲就在他身边,他也未必就不去救。更何况我现在从越来越多的材料中感觉,范的确是一种病态下说出那番不完全整的话的,因为不完整也就被断章取义。象杜甫的诗一样,诗句之间存在着许多联想的成份。体会不到那些内容,你就无法领会杜诗。当然范的不完整,还不能与老杜相比,老杜的诗是一种艺术形式,范则是慌不择言的跳跃性思维。但给人造成的认知障碍效果是一样的,容易让人片面地理解某一部分。
据范的校长卿光亚介绍,他的一些言论是因为要安慰一个在网站工作的朋友。这个朋友地震时先跑了,遭到女同事讥笑,进入绝食状态。他可能想安慰别人:没什么,我也先跑了。可他用的是自残的方式来帮助他的那个绝食的朋友解除心理障碍。
一个网友是这样看待范的那个绝食的朋友的,我理解李老师(范的那位绝食的朋友)的痛苦,这是一种对自己严格要求之后,发现自己不能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去做。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口心不一的人。这种现实击溃了他自己的赖以骄傲的价值体系。他的绝食体现了内心的痛苦。我是一个小左派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是高尚无比的,后来发现自己做不到那么高尚。那种痛苦无以言表。我曾半夜睡不着爬起来坐到天明。当时我有两个选择:
1、继续表面上对自己高标准。实际上对自己低标准,继续宣扬并且要求他人高尚。成为一个彻底的虚伪的人。
2、降低标准,正确认识自己,承认自己不高尚,在承认自己不高尚的基础上,尽量高尚一点,先做一个真实的人。
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后者,我希望如果李老师如果能看到此文,一定要放下包袱。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真实的不高尚并不可怕,虚妄的高标准是杀人的利器。有的人用高道德标准杀人,李老师千万不要用高道德标准自杀!!
我觉得这位网友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境界里迷惘。结果是大多数人缺乏这位网友直面现实的勇气,选择了前者。看看我们那些群聚谴责范现象的人,我们的社会怎么会出现一车人看着一个罪犯任意强j*车上的妇女而无动于衷?怎么会围观跳楼自杀的人,还喊话刺激其往下跳?怎么会在得到别人的救助后,还以怨报德讹诈恩人的钱?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世人当中绝大多数选择了继续表面上对自己高标准。实际上对自己低标准,继续宣扬并且要求他人高尚。成为一个彻底的虚伪的人。去用高标准的道德杀人。
刚刚看了南方周末人物周刊采访都江堰光亚中学的卿光亚校长(范跑跑在震中撇下学生逃离教室的学校)的采访记录。说句实话,最初我只把这位校长等同于普通的靠教育挣钱的新权贵。他在媒体中为范跑跑说的那些话,无非是不想让人们认为他作为范的雇主,在范遭遇灾难时落井下石。可是看了采访记录后,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创立了大陆第一家私立学校的第一个吃柿子的人。更为他的睿智与虚怀若谷而感动。在过去写范跑跑的文字里,我始终在道德与人性的关系上犹疑。找不出应该怎样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途径。即对于人性的某些弱点予以理解,又不能接受范的行为。我之所以反对取缔范的教师资格,是因为象范这样的学识的人在中国太少了。他能考上北京大学,说明他具有非同寻常的能力与学识。就是让现在从教多年的人,仅凭其所教授的专业来考北大,也未必有多少能够考得上的。用人所长,尤其是教师的知识技能,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那种认为这样的教师就会教坏学生的观点,纯属形而上学的观点。我前面已经阐述了,教师的个人修养虽然对学生影响很大,可与学生的成长不存在着必然关系。只要我们的学校教育,是非分明,管理得当,十个范跑跑也不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相反他的学识到可以教会孩子们许多东西。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弊相权择其轻!我们刚刚解放时,许多当初国民党的将领不是也被我们请上了讲台了么。社会选中的是他们的军事指挥艺术,不是他们的道德观念。范的校长是这样介绍范的,“过去3年里,他‘套中人’一般行走于坐落在都江堰青城山与二王庙之间的校园,‘无害——吝啬,也不占人便宜;不帮人,也不害人’,因为一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的、言辞明显混乱的博客文章而令网民亢奋,令传媒忙碌,也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怎么会是他呢?’小学部的女教师们在打听‘谁是范跑跑’时说:‘喏,就是路上跟他打招呼隔三秒钟、快走过了才有反应的那个。’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网上写道:‘范老出名了。怎么就出名了呢?范老救人才是新闻啊!’”
卿校长的经历说教,也给了我启迪。卿自述,他当导演的时候拍过又肮脏又低俗“涉黄武打片”,拍出来后令领导大光其火,声言要处理。是四川省文联主[xi]李致,巴金先生的侄子,说“处理作品不处理人”,这种宽谅让他深受教益。因此他主张对于范美忠的博客文章,也本着处理作品(观点)不处理人,不“因言治罪”。卿校长一再声称,范是一个胆小的人,是一个弱者。并例举出许多真实的例子。他把范的行为视为地震后的次生病态。通过些新的材料,我也接受了他的观点。
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话打到光亚中学,其中提到,范美忠毕竟还有贫穷的母亲,还有十个月大的女儿嗷嗷待哺,他们打算给范家送奶粉过来。什么叫人性化?难道我们堂堂中华容不下一个弱者?我记得古时候的希腊的斯巴达就采取严格的自然淘汰制,孩子生下来挂在山中的树上,数日后取回,经有经验的人检查,如果躯体健康就留下,否则丢下山谷。可是斯巴达文明除了创造几个辉煌的战例外,给人类留下什么?
我也有过针对观点不对人的想法,可是没有卿校长的观点这么明确。此言有理,我们应该消除的是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而不是消灭丑恶现象的当事人。前面也已经阐述了关于善与恶之间的关系。如果发现不道德,就将其铲除。那么我们的社会还会剩下些什么呢?会比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剩下得更多吗?
消除丑恶现象,惩恶扬善,才是社会的文明取向。而这个过程,就是在人身上最大限度地抑制恶的成份,发扬善的成份。人身上恶的成份,就好比人有病了,要做的是把病治好。不是把健康的部分与恶的部分一同处理掉。作为地震灾难的次生病,还不仅仅存在于灾区的人。这种病态漫延到了整个民族的头脑中。以范的身心健康水平来看,他的确不适合做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可他的学识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当今教育界是一份非常难能可贵的财富。他可以为教师充电,第一教师已经具备稳定的世界观,具有较强的辩别能力。第二,亦不埋没范的学识,并启迪广大教师的独立思考精神。所以范在学校中适合督学这个角色,即把他的学识贡献出来,又不至于让他身上的弱点相对过多地影响学生。因为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而我们的教师由于几十年的僵化教育,也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方面亟须要激活与加强。
中国传统上,从孔子、老子一直到王阳明、到陶行知,都在讲“知行合一”,把求知与修身视为一体。但现代,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在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知识与德行是分离的。纵观各种社会现象,求知与修身一体是有条件的。不是广泛的真理。在德行尊重人性的前提下,知识与德行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能够达到有知识的人同时具有相当的道德修养。而人性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面变化的。当道德超越人性时,知行就无法合二为一了。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求道德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时俱进。比方说三从四德、裹脚在封建社会就是道德,在当今社会就是不文明现象。人类在封建社会生存还是第一要务,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性。可是到了现代,人性的概念变化了,人类文明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的时空概念,人不但要有生存保障,还须要有精神生活的保障。在当今社会剥夺人的知情权就是缺乏人性的,不人道的。封建社会的中国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进,与养在圈里的牲畜没有什么两样,闺房充其量是个美丽的圈。可那个时代的文明,社会生活中没有妇女的一席之地。妇女须要寄生在男人身上,也因此产生了那些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而今社会妇女具有了与男人相同的权力与社会地位。自然也就有了不同人性须要。因此人类文明的进步要求人性与道德需要和谐的有机统一。
比方说要教师关爱学生,首先学生与家长得尊重老师。在学生与家长的虐待下,要求老师去爱学生就是缺乏人性。前不久看到一则消息,一个老师在学校里被一个家长在旁边壮胆的学生暴打了近一小时。如果说这种现象是道听途说的话,我亲眼看到一个学生,因为旷课被老师把家长请来,学生当着家长的面用脚踢老师,老师被迫绕着家长躲避。家长只是说:“你看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对待老师呢!”,除此外没有任何举动。最后是老师逃之夭夭。然后家长去找老师说情,说家长代替孩子道歉了,不要让孩子道歉了,那样孩子会没有面子。此事不出一年,就在作者所任教的学校,并且是初二的学生。人性化,就是尊重人的感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给人文主义下的定义就是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人的幸福。有人说那打老师的学生多有个性呀,这就是我们国家社会文明长期衰退的根源。国人大多片面地看问题。人文主义提倡尊重的是人类的每一个个体的个性,这种个性不能具有排他性。追求的全人类的幸福。而不是把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剥夺另一部分的正常权利上。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须要人性与道德的和谐有机统一。社会应该摒弃的是不文明的现象,惩恶扬善是通过改造(教育)人的方式来实行的。谴责一个人的过失与不道德不是令其弃恶从善的最佳办法。寻找恶的主客观根源,尤其是其客观根源,才能有的放矢,抑恶扬善。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充满爱心,对待不道德的现象,就象对待病人身上的疾病一样,努力却除掉。健康的机体还是须要予以保留的。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