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习惯于海明威式的叙述夏之适

发表于-2008年08月06日 下午6:08评论-0条

一个文友曾经对我说,看你的文章,很有点海明威的风格。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解释说,在你的文章里,不管是写小说还是散文,多用“你我他”等人称,而不是用一个或则优美,或则平庸的名字代替;即便是写杂文,在进行总结性的叙述或者得出结论的时候,你也多用“我们”来代表你假想中的读者。而且在你的文章中,常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人物独白,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表现的时候更是琐碎又琐碎,细腻又细腻。恨不能把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都铺展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以至于满纸都充满了所谓情感的流动;说实话,看你的文章,感觉总有点虚假和不真实,尤其是你的小说中的人物,没做什么事吧,心理活动和意识的流动却是一大堆,读来总有些枯燥乏味。我所举的这些例子和自我的感觉在读海明威的作品时便常常遇到。所以我说,你的文章,虽然没有海明威的成熟老练,思想深刻,却很有点他的风格。

听了他的话我大笑起来,心里认定这大概是有史以来别人对我文章的最高评价,也是有史以来朋友对我为文风格的最深刻的了解。实际上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是的,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以至杂文等等,我早已习惯于海明威式的叙述了,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只不过是,海明威的作品,我接触的最早而已。

回溯往昔,最先接触的海明威的作品,是他的《老人与海》。在这部杰作中,海明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成熟作家的深刻的一面,将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将一个原本无所蕴籍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便发现不了它的美妙内涵的简单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从而得出了它的关于人生的沉重而坚实的结论:人是不能被打败的。而在他所应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人物的方法当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大段的人物动作白描功不可没。这部标志性的作品,不但成就了海明威,也成就了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这种写作风格,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俯地皆是。从《丧钟为谁而鸣》到《太阳照常升起》,从《大双心河》到《乞力马扎罗的雪》,这种重视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写作风格无处不在。作为一个海明威最忠实的崇拜者,即便不存心模仿,偶像写作风格与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写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我并不为此而感觉有什么不妥。

然而朋友的最后几句话却让我惶惑。“感觉有点虚假和不真实”,“读来总有些枯燥乏味”,他说。这是他对我的文章的一个真实不带掩饰的评价。实际上不仅仅是他,有许多人,读过我文章的人,甚至于我自己,在观览了那一段段的心理描写之后都不免生出同样的感觉:乏味,没有嚼头,不够吸引人,等等。有了这些感觉,再写文章就有了顾忌,不敢再随意的让诗意在作品中如同洪水泛滥一样的漫流了。然而这本来是我的长处,现在自我限制了这些长处,我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了么?

我又一次想起了当年自己读海明威的作品时的感觉:《老人与海》是顺畅的,让人如沐春风,激情奔放不可遏制而又温顺可爱,闪光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就在不急不徐的叙述中,在平静的细节描写里凸显出来,没有丝毫的阻滞和生硬之感,而感情的抒发也恰到好处,并没有如同花花公子般处处留情。然而在读他其它的作品时,这种感觉便时有消失。例如他的《丧钟为谁而鸣》,尽管我数次努力想要将它读完,至今却仍然没能实现。为何?难道是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变了吗?没有!他的风格没变,还是那样细腻的心理描写,还是那样细致的动作素描,然而给我的感觉与《老人与海》相比却有如天渊之别。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唯一的解释便是,题材与作者想要表现的内容变了。

我因此想到凡有一种思想,必有一种最好的表达形式。凡有一个故事,必定也有适当的表达技巧和方式。文学作品的创作,由于题材不同,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作者的生活体验与以前的写作时的生活体验也不再相同,因此表达的技巧也必不同。例如,《老人与海》是一个关于人在海上与大自然和自身搏斗的故事,为了表现这种搏斗的艰难,表现老人精神的顽强,表现老人最终失败的悲剧性,大段的心理描写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老人面对外界所施加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得到恰当的表达,从而刻画出老人的坚强与人类精神的高尚,才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是不能被打败的!”表现的足够深刻,动人肺腑。反观《丧钟为谁而鸣》,由于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矛盾线索千头万绪,对每一个人的动作和心理都进行细致深刻的描写显然是不恰当的,即便是主角,也应该在动态的矛盾演化结构中进行表现,而不应该将其从属于静态的心理与行为描写。也就是说,适合〈老人与海〉的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未必适合于《丧钟为谁而鸣》,对于后者,它应该还有着更适合于它的表现手法。

明白了这一点,我便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多看一些其他的作家的作品,期望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学到一些别的东西,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东西。我记得,从那时到现在,我又接触了许多其他的作家,其中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浪漫主义的维克多·雨果和现实主义的鲁迅和路遥等·毫无疑问,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梨圣母院>是杰作中的杰作,但是浪漫主义并不是我的风格·像雨果那般让感情如同山洪爆发般奔涌在广阔的生活大地上而又可以任意的控制它前进的方向,向自己所要反映的方向流淌,扫去一切枯枝败叶和黑暗,我自问并没有那份功力,只有天才的雨果才能做得到·至于鲁迅的作品,虽然深刻,但是我又渐渐觉得,他的杂文似乎过于阴暗了·人不应该如此的生活,眼睛只盯着那些阴暗的角落·而对于先前我所喜爱的路遥,近来也逐渐的感到一种不满,他的作品似乎又显得太理想主义了·看看<你怎么也想不到>这篇小说就能看出这点·我想,自己以后的风格,应该是吸取他们`的长处,而力避他们的短出,以自己的努力在前进的路上开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路来·它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只有真实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一张照片>和<狼>便是这种探索的尝试·

习惯于海明威式的叙述的自己,终于明白,一个真正的作家,其风格并不是别人可以模仿的,而模仿也没有出路。只有在不断的协作尝试与练习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写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作家,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夏之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凡人莫烦点评:

  鲁迅的杂文并非过于阴暗,只是如他的小说一样旨在揭出当时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体现了一个文学战士的高度责任感,在那样的时代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如果无视社会的阴暗面而一味的涂脂抹粉甚至歌功颂德,则流于庸俗甚至低俗了。
  这是一篇不错的文学评论,对写作的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体现了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是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