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这是一条平常的小巷,住着一些平常的人家,经营着平凡的生意,过着平凡的日子。
小巷靠里的一侧,是一个住宅小区,另一边就是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因为临河断断续续又修建了一些两层的小楼,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巷。
我就住在那个小区里,每日散步,健身,小巷都需走几遍的,因此即使闭上眼睛,小巷的模样我都是很熟悉的,虽然至今我在这些人家的眼里依然还是个外乡的人。
逆着水的流向,沿河而行。显义桥像一弯月亮躺在运河之上,桥下的碧波流去不知几多岁月。桥头是一家经营烟酒的店铺,店主人是一个少妇。留着短发,偏瘦的身材显得比较精干。我曾经去那里买过烟,只一次她就记住了我吸烟的品牌,以后每次去,不必说话,她就会递上我要的烟来。这个店铺还兼卖一些情趣之类的物品,这在整条巷子里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些物品很张扬地招惹着过往人们的视线,我不知道有谁会去买那样一些东西,不过从每天变化的样子看,销量应该是不错的。我每次去买烟,都是目不斜视的,生怕引起误会。这要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莫说一个女子,就是一个男人也会脸红的。但是,小区的人还是很宽容地接受了这样一个新鲜的事物,我很欣慰。
一段空旷的河堤上,飘拂着浓绿的杨柳。几棵稀疏的桃树掩映着稀疏的毛桃子,全然不如春天那些无数的落红那么迷人。毛桃子的味道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很差的了,特别是在这个盛产水蜜桃的地方,就更鲜有人问津了。不过,小时候我们却只能吃着这样的桃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实在是此一时彼一时,人其实是最容易变化的一类生物。
一排整齐的樱花树和桃树相互掩映。春天樱花如雪,漫天翻飞的时候,桃花嫣红一片,正是“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樱花飞尽,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鲜红的樱桃就偷偷探出头来了。不过,我也尝过,那味道实在也不怎么的,只是好看罢了。刚才本来是有热闹的蝉鸣的,可是我走过去,就哑然了,到底还是这些树太娇小,藏不住,哪里像我的家乡每到夏天满山遍野都是蝉鸣?
樱花树的隔壁,是一家江南茶艺馆,号称江南第一家。“花看半开,酒醉微醺。”说的是一种境界,我很赞同;也有人说,茶艺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我觉得是最有道理的。我也喜欢喝茶,特别是对碧螺春,龙井,铁观音有偏好;可是我却从不玩什么茶艺,更没想过要去学习茶艺,总觉得那是一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我始终认为,只要茶叶上乘,茶具精致,水质优良就可以了,其它都是多余,因此我却从不曾光顾。
紧连着茶馆的是群艺馆。也曾见过一些人出入,却从没见过什么艺术品的展览,倒是经常贴出一些这样那样训练班的通知。也许艺术原本来自生活,因此才要多赚几个人民币来贴补生活。这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只是对面小区的围墙上常常探出几个紫薇花的脑袋,张望着进进出出的人,颇有些疑惑的样子,也不管她们了。
正对显应桥,靠小区的一侧又是一个烟酒副食的店铺。主人也是一个少妇,偏胖的身材并不显得臃肿,她的男人好像也没有什么正规的职业,弄不来许多的钱财,却对奔驰汽车非常痴迷,这从我每次停车时候他的眼神就可以知道,况且那个女人也偶尔在闲谈里提及的。女人每天照料着店铺,看样子生意还是可以的。店铺前面每天围着一圈人下象棋,热闹得很。我却从来也没有下过,连观棋的时候也没有。虽然曾经也是一个业余的高手,但至少有十年没参与过了。那时少年,年轻气盛,不甘示弱于人,而现在又还没到看破世态的时候,这样也就冷了淡了。
数十步过去,正对西新桥,是一家面食店。店主人是一对老年夫妇。男人偏瘦主厨,女人稍胖打下手。要说口味,我实在不敢说。因为就我看来,这样的味道在我的家乡是一天也经营不下去的,可是我见那里每天也还是络绎不绝的,只能说是我的缘故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独特的口味,原本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没有亲身的经历还是难得理解的。
面食店的斜对面,有一个理发店。师傅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比我的头发还少,将就留着板寸,一点也不时尚。我曾经去理过两次头发,且不说手艺如何,单是从他的口里,我就知道他关注我的家庭,我的汽车,便不喜欢了。也许他只是出于套近乎的目的,但终究我还是没有再光顾了。
再过去,是迎龙桥。这桥古老得有些来历,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走过的,因有此名,而今还是市级文物。桥的这一头一棵梧桐参天,春天一串串喇叭一样的紫色花穗,给古桥平添几多生机;那一头的樟树更是不得了,足足遮蔽了几百个平方米。
树下有几个店铺,有两个特别值得一提。第一个杂货铺,主人也是一个少妇。少妇很胖,带着一个和她差不多一样胖的女孩。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每次我经过的时候,都差不多看到她在照镜子,描口红。如果不看身材,其实还是很标致的一个女人。其实她的爱美之心我们还是应当肯定的,毕竟这是愉人悦己的事情。
另一个是早餐店。主人是一对外乡的夫妻,夫妻二人配合得应该说是很好的。凡是能够在别处买到的早餐在这里都是可以买到的,因此,可以说,这里是早晨人气最高的地方了。无论是涓涓淑女,还是魁伟大汉,也无论是稚气小子,还是耄耋老人,都愿意来这里打发自己的早餐。一到中午,夫妻二人便关了店门,躲到后面数钞票,享受人生之乐去了。
再过去,也还有一些店铺和人家,都没什么特色,不说也罢。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小巷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2008年8月5日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