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腔的沿袭(散文)
金矿
“官腔”这个名词看样由来已久,大概从有阶级的社会就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官位词。要谈何谓“官腔”,在我认为就是一个做官的人习惯的公务口头语汇,这种官腔通常使用是对着他的工作对象,即下级或者老百姓的,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程式,也是一种历史沿袭的传统。想当官的人在还没有当官的时候就开始进修和演练,而从小官升大官的时候也自然的会官腔语言升级,所以这种官腔也是一种有学级层次的语言,大官有大官的官腔,小官有小官的官腔,看样子它应该归类于语言学科,很值得一些学者研究的。
说实话,从我记世起我就对官腔有了特别的记忆,那时我才三四岁,庄上来了土地改革工作组,都是城里来的粗干部,我们喜欢朝他们人面前站,这些官们也许是喜欢我们,总是把我们头一摸,然后就是一句妈你个巴子,替我滚。把我们小孩子吓得哭起来,妈妈哄我不能惹人家,人家是当官的,耍个官腔我们就受不了啦,这就是官腔给我的最初烙印。
到我工作以后,由于我有舞文弄墨的爱好和特长,竟然有机会接触到“官腔”,还服务于“官腔”,我做公社文化站长,当时公社写材料的公差抓到了我,那时领导干部没什么文化,报告都要我们动笔。所以就要按他们的口语写,口语就是官腔。我记得一把手公社书记是乡土民歌手出生,平时嘴里喜欢说些顺口溜,写报告总要我在里面穿插一些,还亏我经常喜欢写一些不成文的诗,编顺口溜算是手到勤来,所以在书记的报告中在哼啦哈的官腔之余,会说一点押韵的顺口溜,调节一下气氛,给人很有亲和感。
而二把手副书记是个严肃的主子,一副冷面孔,平时老百姓都称他大架子。他的报告可不好随意写,必须有条有理,大问题下问题,通常都是从(一)到一,再来1到(1),层层推进,他讲话时哼哈腔特重,下面如有人小声讲话他会立即不留面子指名道姓的批评,所以会场上一片寂静,被他的官腔一耍大家包括老百姓都敬重他几分。
三把手当时叫主任,很随便,你替他把材料写好,他从来不照稿子读,嘴里是想到哪里说到那里,没有一定的官腔词,他经常把一些“大家同志们”、“小爹爹”、“出鬼了”等口头禅在报告中用,一般人平时都喜欢引用他的语录,开开玩笑,也算是对他的一点尊重。那时候的官腔老百姓还是接受得了的。
那是由于斗争环境的影响及社会人情世故的扭曲,一度时期的官腔曾极度甚行,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人情风、送礼风、后门风一时充斥官场,你想见官一面都十分困难,还有一个阶段贪污受贿使一些当官人心安理得,红纸封办事,一些不法分子买官跑官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那时的官腔味就更浓了,还亏国家用铁的手腕反腐倡廉,党风政风才有所好转。
也许我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我的视野,随着时代发展,乡镇这一级的干部官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毕竟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主要干部最起码都有个党函大专学历,报告已经无须我们这些落后形势的老高中生写了,人家都是自己动手,加之现在年轻人执政,那种哼哈的官腔已经明显减少了。现在的干部口语比以前也亲和多了,因为在你值班处理老百姓来访,不可官腔一套,要耐心,阳光办事。这时的基层干部包括办事员态度也都好多了。
也许是我岁数大了,小青年都称我们长辈,这些青年干部还算对我们尊重,已经不对我们耍官腔了,再说他们也没必要对我们耍官腔,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官越大越没有官腔,这话也有点道理,这几年我民歌有了点成绩,经常会到官场一些要员,高到国家级部门领导人,省、市区掌权者,他们接见我时叫我感到很亲切,握手让座,还亲自为我倒水,问寒问暖,叫我感到受宠若惊。我当时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这样大的官,要这样如此亲和地对待我们这些庶民,他们应该很简单地同我们耍句把官腔,我们也只好接受,总不会搬砖头砸天啊,毕竟官与民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关于官腔的理论,我有时候会理解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既然做个官,还是要有官场的程式口语语言,就应该或多或少地调度和使用官腔语言。例如布置工作、下达任务不需要命令式吗?就必须有个上级对下级的交代语言,因为他要领导你,总得要有一点指挥性,那样婆婆妈妈的还像什么样子。所以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点就是不对的。但得承认随着社会越来越文明,这种官腔应该越来越淡化,官腔也要随之而文明,可以说那种乱指挥的现象一定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沿袭下去的官腔也只能是一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了,我们没有理由阻止这种官腔的沿袭,但我们有理由有权利与这种官腔理论的自由,所以我们希望这种“官腔”应该越来越融入现代文明,言论自由,到一定时候,老百姓也会有必要耍耍官腔,向领导干部进言献策的好事情。“官腔”也要公平、公正、公开,也许这就是我官腔沿袭的理论吧。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