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杨修该死!为何?街坊◇二叔公

发表于-2008年07月31日 上午11:41评论-1条

《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节选出来的一段文字,而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把杨修之死归结到曹操嫉妒他的才能,害怕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以及他的恃才放旷的这种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杨修聪明。从上面《诸葛……》回中节选出来的段落来看,能体现一些出来,当然这两个事例不能完全印证他的聪明,因为这两个事例只体现了拆字的游戏的乐趣,既然是游戏,只能说明他有好的功底,要算聪明,只能是“小聪明”。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杨修很聪明。从这段文字来看确实如此,这是一种成熟后的大智大勇,做为曹植的谋士,他显示出了作为读书人对生活有着极深理解的“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的磅礴。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杨修不聪明。曹操为何要这样做?做个样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杀鸡给猴看”,无非是保护自己。杨修知道,但并非杨修一个人知道,其他人可能也知道只是没说罢了,或者是干脆顺操意装糊涂;别人没说,杨修却说了,且在大众广庭中说了。大家可以有共同的想法,但心里想的并不一定要说出来,这叫“心照不宣”,他不懂得成人的游戏规则,他像没成熟的小孩“有口无心”。这里的主角是曹操,不是其他士兵,他忽视了重点而侧重于末枝,如此看来,他既不耳聪也不目明。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杨修极不聪明。行军受挫,曹操有想法,但还没形成决定,也没有召集各级将领,杨修做为一个小小的主簿却去猜度当权者曹操的想法,并把自己猜度的想法散布,影响极其恶劣,堂堂威严之师,却被杨修“儿戏”。试想,一支军队,领导集团在没有召集各级军官统一情况,也没有召集主要领导召开会议形成决议,更没有对各级军官下达行动指令,却有人说出了部队下一步的行动,而领导自己却毫不知情,这岂不是荒唐。杨修这样做,换种思维方式,如果此时曹操认为杨修是奸细,或是有人举报他是奸细,他在搞策反,是否跟他的言行正好吻合呢。曹操要杀他,做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这是一个英明的决断。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杨修该死!

曹操做为一代文学家,他爱才,他肯定爱才,不然杨修也不可能做他的主簿,并让他伴在曹植的身边。但杨修有“才”缺“能”或是说他“缺心眼”,也可以这样理解,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曹操的厅堂要一根柱子支撑,但他不去,他偏偏跑进了一个正在烤酒的灶堂,因为大,火倒没见,倒弄得整个房子乌烟瘴气。如此说来,杨修真的该死!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但作者偏刘,称曹操为曹贼,在很多方面去攻击曹操,而曹操对杨修这种违背军令的正确处置也被贯以嫉贤妒能的帽子,今人理解时,要慎之啊。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街坊◇二叔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烈酒红袖点评:

杨修恃才放旷七件事,
留下千古遗憾。
不是曹操不容人,
没人可以容忍下级,
总是走在自己前列。
聪明有才不可怕,
不懂运用才可悲。
这些故事人尽皆知,
文章独立见解少了些。
期待会更好!

语燕呢喃点评:

分析说理到位,古人的故事教训,仍为今用!

文章评论共[1]个
烈酒红袖-评论

别人的教训,自己的借鉴。问好!at:2008年07月31日 上午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