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我国从五十年代初经历了《婚姻法》颁布之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知青返城和九十年代《婚姻法》修改之后的三次离婚浪潮,到如今的离婚变为常态,导致了一大批社会“单身”人士的出现。他们面对人生的未来,再婚,已成为个人和社会的一个课题。
再婚?有人说,难,很难。那么,再婚,究竟难在哪里呢?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的秩序和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家庭虽然很小,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少。下面,就再婚所涉及的常见问题做一下简单的浅析。
一、再婚的基础问题
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
爱情是世界上最难表述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体系中,最动人的故事和最美丽的传说都是有关爱情的,人们向往爱情,人们渴望得到爱情,为它哭,为它笑,甚至为它生,为它死。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试图给出的答案也各具特色,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给出了一个较为被认可的狭义爱情概念,那就是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利他性”,即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是喜欢,但爱情与喜欢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情感。社会心理学家鲁宾从“依恋、利他、亲密”三个方面的强度上给出了区别的标准。
越是塔顶上的皇冠,越不容易摘取。物化了的社会更让爱情充斥着物欲的成分,准备或已经再婚的朋友,可以问一下自己,在我们的婚姻观念中,爱情到底占据了婚姻的几分?
二、性的问题
和谐的性生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是维系婚姻关系的纽带。再婚,为人们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提供了最安全的合法途径。
然而,与初次婚姻所不同的是,再婚者一方或双方都有了性体验,甚至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性快感模式。如果双方没有经过充分的性交流和相互适应,重新建立属于两人的性快感模式,那么,一方或双方有可能无法获得性满足,从而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夫妻关系。
三、心理问题
从结婚到离婚,到再婚,人的心理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对于再婚者来说,最需要克服的四种心理是:怀旧心理、比较心理、戒备心理和怀疑心理。
怀旧心理: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婚者的前任给自己带来的不愉快将逐渐“退行”,留在脑海里的愉快将逐渐占据对前任的“印象”,于是,就产生了怀旧的心理,并带到再婚后的生活中,影响到对新任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比较心理:成年后,人的心理模式,包括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等基本定型,可塑性较差。再婚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与前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模式,当有矛盾产生时,很容易拿新任的缺点与前任的优点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造成失落心理,对再婚后的夫妻感情带来很大的破坏力。
戒备心理:婚姻的失败,往往会给当事人尤其是女性带来持久的痛苦的创伤记忆,使人对婚姻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面对再次选择,少了信任多了戒备,总怕逃出了虎口又跳进狼窝。考虑较多的是对自我的保护,缺少了激情和投入,给再婚后夫妻关系的融合设置了多层篱笆。
怀疑心理:由于离婚的结局与结婚的初衷背道而驰,使得离婚者容易产生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如果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师的辅导,自己又没有客观评价自己和事物的能力,那么这种怀疑心理将会被带入下一次婚姻。
四、人际关系问题
我们国家是一个充盈着人际关系的国家,其特点是多变而复杂。由于人情关系而冲破法律底线的事件层出不穷,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例外。
对于再婚者,所面临的人际关系较初婚者也变得更为复杂。
在前任和新任双重的亲子关系、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之中,最难处理的是怎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父权夫权”“家长制”家庭伦理已日落西山,取而代之的是“以孩子为中心”。加之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一个孩子无论是灰渣还是石头,都成了掌上明珠。溺爱,成为家长普遍而又不愿承认的抚育方式,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表现的较为突出。
在我国,家庭社会化程度一直很低,孩子的社会化抚育也不可能完全由幼儿园和学校来完成,家庭抚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仍有巨大的影响。而离婚后的父母总感觉对不起孩子,这种愧疚心理更加影响到对孩子的正常抚育。
特别是女性,总以为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无论给予孩子多少的爱都感觉还不够,“一切为了孩子”,导致失去了自己生活的独立空间。
基于以上特点,对于再婚者来说,不但增加了新任与孩子关系处理的难度,也需新任在心理上跨过再婚夫妻是特殊的夫妻关系这道更高的门坎。再婚,难。
五、经济问题
爱情与经济本不属于同一个范畴,一个属于物质世界,一个属于精神领域,一般而言,物质的丰富给爱情的演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爱情也不是空谈,它需要在世俗的世界寻找落脚点。但如今,我们为什么感觉物质世界越发展爱情寻觅却越难呢?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改革,把原来相当部分的国家责任转嫁到家庭和个人来承担,社会对家庭和个人施加了更大的经济压力,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不足以应对社会支出造成的。当人们选择婚姻时,不得不思虑未来的生活现实能否承受得起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对于再婚者,由于经历过婚变后财产分割的痛苦过程,对于物质和金钱的认识,可能变得更为世俗现实,更加理性,更多的为自己着想。加之双方基于婚姻不安全感的戒备心理,再婚前的财产、再婚后的收入管理以及将来的财产赠予和继承等问题往往困扰着双方。
六、伦理道德问题
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必须遵守,而道德是可以选择的。有的人选择道德底线,有的人以道德中线为参照,有的人会用道德高线要求自己。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家庭伦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迁。夫妻关系由传统的伦理束缚转向以感情为基础,稳定性减弱;传统的贞操忠诚观念趋淡,婚外性行为和婚外情增多;传统家庭的功能对社会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导致社会对家庭的保护欲望不断降低。
社会上,专横的权威和变态的钱魔时刻窥视着家庭的漏洞;自私的自由和放纵的性鬼时刻诱惑着围城的人们。再婚,你对传统与现代激烈的撞击产生的火花具备有足够的道德免疫力吗?
七、文化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任何冲突都可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同一客观事件,在不同的文化体系里就会有不同的解析,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相应的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模式,指引着一个人文化价值观的未来走向。它是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是协调意识、态度和理念的桥梁。
而离婚者,往往在婚姻忧患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反思并纠正自身不良行为的能力、思维和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存有一定的障碍等问题。
再婚前,你是否已调整好心态,通过补充有关文化知识,彻底与过去挥手告别,以一个全新的自我迎接一个全新的家庭?
别再把从前带到现在和未来,否则,再婚,仍然很难。
八、感情交流问题
在社会转型时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逐渐解体,独身已被社会所容忍,婚姻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个性解放的思潮带来了个人性格的多样性,让夫妻感情的交流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简单,这就要求我们在夫妻感情的交流中,更应把握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
对于再婚者,夫妻的敏感性和婚姻的脆弱性,既有社会环境的外因,也有再婚者自身的内因。有的再婚者,希望自己能时时处处控制住对方,以增加安全感;有的再婚者,认为对半路夫妻就不应抱有太多的奢望。这都会影响到再婚夫妻感情的正常交流。
如果情感交流出现了障碍,有了矛盾的产生,再婚者容易将旧伤新伤卷裹在一起,强化对婚姻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往往比第一次更容易走向再次离婚。
短文写到这里,我心情很沉重。我多么希望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条生命之花都淀放的姹紫嫣红,但这个世界毕竟有雨有风。那就让我们用一首大家都很熟知的小诗共勉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相信吧,无私的爱别人,有私的爱自己,个人主义不等于自利主义。让我们多些感性和悟性,把握住快乐和健康这两条生命主轴,爱情与婚姻仍然会一如既往的娇艳美丽。
-全文完-
▷ 进入子午书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