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力量
遥远的陕西,前些日子我去过一次,也是第一次,最主要的感受是这里充满了力量。你听,当地人“吼”出来的秦腔,“吼”出来的信天游,与其他地方“唱”出来的、“哼”出来的、“说”出来的大不一样。这么一“吼”,就显出力量来。这力量有难以抵挡的震撼,有冲决一切的强劲,有催人奋进的勇气。当然,“吼”出来的秦腔和信天游,对我们只是一种非常浅显的感受。要感受陕西那些更多、更大的力量,就得多走一些地方,可是,我们的时间有限,很难做到。繁若星辰的文化积淀,数来数去,可以数得令人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晕厥。脚下,每一片陈旧的砖瓦,每一墩高高的土疙瘩,每一条弯弯河流,每一处地下埋藏,都是历史遗存的“废墟文化”。我们就算在这里挖一辈子、游一辈子,也难以穷尽“历史文化冰山”之一角。然而,粗粗概括,小小的我,只能把他说成是一股股铿锵有声的力量。
(1)“灞陵折柳”,诗文化的力量
被称作“关中八景”之一的“灞陵风雪”,出在古老的灞桥。灞桥,又称霸桥,三国魏改名霸城。它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境内文化积淀深厚,有著名的汉、隋灞桥遗址、汉文帝霸陵……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称霸西戎,把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筑了灞桥。秦汉时,人们在河边桥侧,遍植绿柳,每到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一片片绒花白昕,一团团逐队成球,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美,所以叫“灞陵风雪”。
古人对“灞陵”的赞美,不光因了它的“柳絮如雪”,大概还因了汉刘邦“霸上屯兵”,更因了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那美丽的神话故事。于是,“灞陵”、“灞桥”的历史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多彩了。不过,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却是“灞桥折柳”。从汉代起,客人要远去东行,必须经过灞陵。而灞陵有守军把守,送行的人最远只能送到灞陵,于是,便在灞陵折柳相送,并慢慢成为风俗。“灞陵折柳”的寓意有三点:一是柳树速长,将它送给亲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迅速成长起来。二是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依依惜别、情意绵绵;三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可以比较好的表达“挽留”的意思。
隋朝有无名氏诗人诗云:“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诗人借“杨柳折尽”来抒发恋恋不舍的离别心境,伤感而深沉;诗仙李白的千古名词《忆秦娥》,也是写灞陵的。它更生动、更艺术化、更有代表性地表达了灞陵折柳的伤感情怀:“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夕阳残照,汉家陵阙。”李白把“灞陵折柳”、依依惜别的心境,表达到了极致,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直到近代李叔同先生写的《送别》,也还在吟唱着“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灞陵折柳”虽是伤感的低调,但伤感、低调一旦揉进诗词,都是一种力量,诗词文化的力量。西安,是大唐朝盛世的国都,当然也是产生伟大“唐诗”的温床和圣地,许许多多的唐诗,都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全国,走到现在。靠的什么?力量,中国诗词文化的力量!诗词文化的力量有时可以转化成革命的力量,于是,就有了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红军过了娄山关,革命一步步摆脱了困境,化伤感为悲壮,形成巨大力量,把中国革命的中心奠基在陕西省的延安。
(2)窑洞的力量,养活了革命
既然能说“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是不是也可以说“窑洞养活了中国革命”?说到窑洞?谁都会想到延安、陕北。延安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区,窑洞则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建筑。黄土高原上,沟壑丘陵密织如网,高耸而陡峭的黄土崖帮,厚实而坚硬,自古以来就有倚傍黄土“箍窑洞”以居住的习俗。于是,老百姓有俗话说:“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箍窑洞”的习俗当然是一种力量。
现在的延安,虽然已经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市,但有许多楼房的门和窗,都沿袭了“天圆地方”、“上拱下平”的“箍窑洞”建筑的“箍”风,所以看上去也像是窑洞的样子。在郊外乡间、在城市少数山坡上,原汁原味的真正窑洞,仍有不少存留。至于毛主[xi]、党中央居住过的杨家岭,那里的窑洞,仍然保留得完好无损。
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的杨家岭,是一个群山环抱、绿色掩映的美丽峡谷。然而,在这条峡谷里,却矗立着一座“中央大礼堂”。这礼堂,满具中国古建味道,却包容了西洋的一些造型。里面宽敞明亮,可容纳千人,即使现在看来,也算不得落后。党的“七大”,就是在这里召开的。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也在这里举行了首场演出,并慢慢传遍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央大礼堂”虽然看起来脱离了窑洞的模式,但它使用的青砖材料,确实和窑洞的“门窗箍”的材料相一致。它似乎向我们昭示着,比比“窑洞”,有力量发展成高楼大厦。
哦!前面的那排窑洞,就是党中央、毛主[xi]、周总理的住所。来到这里,我们的思绪好像回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党中央、毛主[xi]就是在这里制订了抗日战争的“十大政策”,就是在这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中国革命的指导信息,就是从这里制作成红色电波,号召全国的。于是,延安成了革命圣地,杨家岭的窑洞,就成了圣地中的圣地。
站在窑洞门口,望着满山的绿色,我觉察到这里有一股浩然正气,在茫茫苍穹中盘旋,很有力量。可是很不凑巧,低头看时,竟见到一位大约60岁的老人,头扎白毛巾,手弹三根弦,膝盖上绑着呱嗒板儿,踮起脚尖儿敲打着节奏,边扭、边弹、边打、边唱,他唱道:“毛主[xi]领导咱打江山……”
这老人不是接待我们的职员,不是义务服务的志愿演出者,是什么?因为他后来在我们的车前面伸手向我们讨要,还有、还有,一位延安的中年女同胞,窜到我们的车上,边唱着“情哥哥”、“情哥哥”,边向我们讨要,由此,我便知道,他们是向我们卖唱乞讨的乞丐。从延安男乞丐嘴里唱出“毛主[xi]领导咱打江山”,从延安女乞丐嘴里唱出“情哥哥”,越听越不是滋味……打发一点是不妨事的,问题是,这些延安老人,既然打下了天下,做了“江山”,为什么还要乞讨?我弄不明白。
小导游告诉我们,如今的延安出产煤炭和天然气,冒出来许多富人,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穷人还是不少的。噢!这两位乞讨者,肯定是住窑洞的延安人,现在,成了被“分化”出来的乞讨者,真不和谐!靠乞讨维生的人们在延安占什么比例?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延安的窑洞,曾经用强大若水的力量,载舟与覆舟,养活了曾经的革命,推翻了旧中国……
(3)黄帝陵,力量之源
从西安到黄帝陵,需要四个小时的车程,沿途要经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中共“洛川会议”会址——洛川。黄帝陵,就在桥山。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号有熊。曾居于轩辕之丘,所以又号轩辕。因长于姬水,所以又姓姬。黄帝曾经帅部落先后与蚩尤、炎帝作战,均取胜,于是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各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我们看见,黄帝被埋葬在桥山一隅。历代所建庙宇在山腰处巍巍屹立,近年来新建设的众多大殿,宏伟而壮观,很有气派。满山遍野载满了以柏树为主要树种的绿色植物。虬枝皴身的数千年柏树,一丛丛、一簇簇分列山岗。黄老老爷子时期栽值的一些柏树,历经5000年沧桑,依然绿荫蔽日、生机盎然。黄帝的石刻全身凹相,高大而有神,黄帝的脚印石刻凹相,大得令我辈叹息。于是,我们知道,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高大魁伟、很有力量。
这力量,是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结合力,它能够连络成团结和统一的合力,在中国、在世界发挥作用。于是,香港同胞来了,台湾同胞来了,海外侨胞来了,来到了桥山,来到了黄帝陵。大家向黄帝陛下的英灵顶礼膜拜、宣读祭文。于是,就有了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等党派的多次拜谒,导致了台独势力的落选和惨败。就有了奥运火炬遭到坏人劫持时,中华儿女的自觉保护行动。就有了汶川大地震后,举国上下对于死难者的共同哀悼。就有了团结一致办好北京奥运会的集合力量……可以并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一切力量,都是来源于黄帝陛下……
小小的我,面对供桌后面黄老老爷子的石刻凹相,跪下来,给他老人家磕三个头,心中默念,我们的力量,是你给的……
(4)壶口瀑布,中华力量的象征
中华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她来到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的交界处,在“几”字右侧那一竖划的下端,忽然从300米宽度一下子收缩成30米,并且立刻跌进60多米深的圆形石谷,滚滚南流,咆哮而下。她以“一碗水、半碗泥”的含沙量雄踞世界河水含沙量之最,于是在这里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可以象征中华力量的黄河壶口瀑布。
两山夹峪而成川的“壶口”,从平川上看到的是“平瀑”。这“平瀑”十分开阔,把两侧的山峦拓展得不再高大。于是,宽阔的平瀑,黄涛万顷、翻滚汹涌,犹如万锅沸腾、万马奔腾。近处,水跌石谷发出的巨大涛声,声传百里,震耳欲聋。脚下的黄水咆哮飞鸣,面前的怒涛翻滚起伏。远处,水跌石谷爆出的烟雾,猛烈的往上蒸腾,好像要与两侧的山争个高低;离开平宽处,绕道顺阶走下崖,举目北望,但见巨型的大宽瀑,泛着黄泥的颜色,从上面平瀑的高处,飞也似的跃过嶙峋巨石,石逼水缩,没有规则的、斜拧歪岑的跌落下来,形成了流线型的巨大瀑面,原本宽宽的平瀑,收容进深深地“壶嘴”中,然后就是一泄千里,奔腾南下……
我们感到了一种强大的“震撼”,这震撼就是力量。我暗想,当遇到民族危亡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怒涛中受到启发,奋起救亡;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坚韧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当我们天天都在歌舞升平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石逼水缩”的意境中,幡然醒悟、居安思危;处理朋友关系,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宽阔的平瀑中得到启迪,做到严于律己如“水缩壶嘴”,宽以待人如“平瀑浸山”。于是,我们就有了力量,像黄河母亲那样的力量……
哦!力量!陕西的力量,中国的力量。不仅是用秦腔和信天游“吼”出来的,它是自然迸发的力量,历史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凭着这力量,秦人曾经“灭六国统一天下”,唐人曾经打造出世界第一强国——唐朝,那么,现在呢?
-全文完-
▷ 进入斗南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