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
(散文)/花痴郎
三口之家,先说儿子,并非落了儿子总是自己的最好那俗套。老叶眼里,老婆也是自己的最好,何以见得,以后分卷细述,省得趋美的你老惦记着。
儿子年轻,阅历浅,故事少,容易裁剪成文。作文如解题,先易后难,方能从容不迫。
一纸大学文凭,为儿子16年的寒窗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此,儿子将独自一人踏上纷繁复杂的社会,去拼搏今后的人生。
儿子你准备好了吗?想起儿子才下战场又要出征,为父的难免不这样扪心自问。儿子毕竟只有21岁。当年这个年龄的我们,是何等的不谙世事。虽然毕业于重本,当今社会,拿重本的文凭去敲陌生的门,其份量也是微乎其微的轻。
其实,中国的孩子参的都是童子军,从踏进小学校门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被卷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使然。
从旷日持久的疲劳战场下来,谁都需要休整。找工作的事别急,稍安毋躁,谁说蛰伏不是一种战术?让一年一度的就业高峰随着暑热慢慢褪去,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为时不迟。不如先找个正规驾校去学车,这也是现代人的必修课程之一。
儿子学得很认真,说是要对自己对别人的生命负责。我的第一感觉是,儿子一迈出校门,便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大四,儿子宣布两项震惊家庭的决定:一不考研二不考公务员。结果自然是经不经过激烈的答辩,儿子的论文都将获得全票通过。因为开明的父母,不会傻到强行去为子女设计人生。
学院最初分的是药学工程管理,正好这条线还算有些人脉,就业不太成问题。当时儿子妈那个喜呀,可狗屁儿子天生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专业,硬是费尽周折改学了自己喜欢的电子商务。你说气不气人?
其实前不久儿子报考过公务员,我在心里窃笑,那根本就是在敷衍当妈的苦口婆心,结果可想而知。当初交报名费时就动过不如拿它去沽酒的念头。“香九龄,知暖席”,儿子可是不到五岁便晓得为妈妈暖被窝了的孝子。
爷们相聚也谈家室,朋友问多了为什么,回答便开始变得嬉谑模糊:不考研是怕童子军读成了胡子军,是想煨蕃薯熟一节吃一节,典型的胸无大志;不想做公务员是怕发胖,每天看报喝茶,炒股搓麻,下乡吃了还拿,自在呵哈哈,还不时参与免费的狼吞虎咽。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把腐败的机会留给别人的儿子,譬如你,哈哈。
儿子从小就很大器宽容。多次被一起玩的小伙伴误伤,但他从不向家长告状,总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还不准其他小朋友告密。因而从小人缘就很广。在大院里,知名度远在老爸老妈之上。
儿子三岁时曾经逃过一次园。光着俩脚,一手提着凉鞋,一手拉着另一位被策反同时逃跑的女生。那义无反顾的样子,弄得追兵老师哭笑不得。为何逃园?不习惯睡午觉。就这么简单。想来也是,光着眼躺床上三小时不动声色,连大人也不一定会有那样的定力。况且小子自幼崇尚自然,后院那片青葱绿野,简直就是他们释放天性的百草乐园。
儿子五岁那年玩过一次空手道,空手套来一把新玩具手枪。手法类似于现在的提篮子。商业细胞是乎从那时已开始分孽。
儿子自尊心特强。那年刚上小学,家里尚无冰箱,邻居医师阿姨非常热情,经常将儿子自做的冰淇淋放在她家的冰箱里冻着。那天,满头大汗的儿子兴冲冲去开冰箱,“先洗手”!医师阿姨给他来了个急刹车。儿子眼泪汪汪地回到自己家:“妈,我们自己买个冰箱”。
小二全城统考,儿子囊括语数两门第一,但却满脸深沉地说,我是不想犯法,要不然老师的眼睛就没了。原来老师曾对他发过毒誓:期末考试你如果及格了,挖我的眼睛!老师的毒誓有多毒暂且不说,这件事让孩子开始懂得为自己去争气,开始思考法律的责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将来商海泛舟,会更懂得如何去拼搏,如何去遵守游戏规则。
儿子初一上的是市一中的重点班。“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是班主任过奖的年度评语。儿子当时11岁,妈妈刚好36。臭儿子送给妈妈的语录是:妈妈今年两朵花。
儿子喜欢体育锻炼,酷爱足球,有赛必看,有空必踢。高中毕业留言,全班有三分之二以上同学,戏称他为学校的罗纳尔多。连出访美国的舅舅也没忘给他带个足球。可踢了十几年,个子至今仍未能踢过一米七。
因为个子矮,初三时身心曾遭受过极大的伤害。社会上一些混混,专挑矮个的学生敲杆,儿子自然在被敲之列。出于根治学校秩序的好意,我等向校方提了一些可行性建议,譬如成立以体育老师为核心的护校队啦,与公安联合布点一网打尽啦之类。可那位更年期的班主任,不恨混混却恨上了“狗拿耗子”的家长,后来竟然迁怒于受害的学生身上。当时我想这个世道怕是要疯了。无休止的罚站,无端的谩骂,甚至连无辜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诛连。担心儿子受不了,正联系转学,儿子却坚决不转,说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会处理好。不久班主任因患重症下岗,比窦娥还冤的儿子并未因此像小人那样幸灾乐祸,而是时常记挂着老师的病情。
不扫地不洗衣服,儿子在家是典型的大懒虫。可有一次却例外,洗晾收叠,一大机衣服,独自一条龙包揽了。满以为儿子变勤快了,到头来却是为一个在外务工的农村同学提供方便。
偶尔也下厨露两手,一切按谱配料操作,烧出的菜肴倒也还像模像样。一听说要到哪个城市旅游,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必定是那里都有哪些著名的美食。
干嘛呢?摆摊呀。卖啥呢?书呀生活用品呀——这是毕业前夕的一次母子通话。
爸,这套菜谱不错,还有这套烹调碗。毕业证呢?在邮包里夹着——这是儿子刚进屋时的一次父子对话。
从菜谱上的油渍可以判断出,其间的许多案例,小子已烂熟于心。儿子真是个美食家。好吃,口味重,但从不闹食愁食,从不说咸道淡。人说修养是从餐桌开始的,看来不无道理。家长里短的事在他面前提一句,他就会正色制止你:你们长辈之间的事不要在我面前说!
儿子的高校生活,我们知之甚少。儿子不愿咋呼,我们也不想成为儿子的风筝线。线虽可以助飞,但有线的风筝飞的高度毕竟有限。我们完全相信他的自觉自理自强自信自律能力。信任才是爱的最高境界。听说在团委、网站、学生会都有过头衔,儿子却说那有什么,马上交给师弟师妹们干去。
有一点还是知子莫过父,那就是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阳光洒在周围,因为儿子永远是清纯如水的阳光青年。
一次电话里了解到儿子正在为别人组装电脑,顺便提醒千万别黑人家。儿子反问:爸,您还不了解我呀?儿子解释说,他曾做过业余网管,与电脑经销商关系不错,帮校友装一台电脑可省下几百元。至于工钱多少随人家给,不给也没关系‥…这还差不多。
随着高校的不断市场化,有关高校的变味传闻也就越来越多。一同事说,你还不去活动,某某某儿子的论文,改了九次十次没有通过。为什么?为什么?还不是没有那过!哪过?接下来是同事三根指头快速点钞的动作。哦‥…
终于懂了的孩子妈赶紧拨通儿子的电话,说要火速追加论文活动经费。干嘛?请导师吃饭呀。没那个必要。怎么不必要?咱不搞那些。
从此儿子一头扎进图书馆,半个月未动一次菜谱,结果论文一次通过!儿子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已经为净化社会作出了贡献。
报社一朋友,想从糠箩跳到米箩,老总答应放,但必须有合适的人接脚才行。朋友拉我去替死。夜里朋友陪我去见老总。我手里拿的是一摞大报小报发表过的作品,他手里掂的是沉淀淀的包。快到门口时,朋友要我拿包并说是以我的名誉送给老总的见面礼。我死活不愿拿,因为“从不搞那些”。硬是在那忸怩了半天。朋友来气地说,我出钱帮你送礼,你连拿都不拿,这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你就等着进吉尼斯去吧!
“咱不搞那些”!时隔近20年,老子竟然从儿子嘴里听到了自己当年的一句录音!心里那个爽呀!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父辈的人格力量早已悄然渗入晚辈的心灵深处。可以说,儿子的德育文凭也早已在握。
舅舅、舅妈拿他当个宝,毕业前夕几次出差要司机绕道去帮他拉东西,可他最终还是选择去托运。说是太麻烦,又是公车。惹得舅妈再一次感叹,这么品学兼优,这么阳光,将来真不知道好了那位姑娘。
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看似好了家人,好了单位,好了社会,其实,最终是好了他自己。
儿子的故事还很多,限于篇幅,更多的留给儿子自己去勾沉。儿子今后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续写。况且,儿子的文笔一点都不赖。儿子,我们等着阅读你的无限精彩!当然,更包括那些创业过程中难免的艰辛,无奈,甚至某些失败的章节。
对饮小酌时,试探儿子有没有就业意向,对上次去过的那个城市印象如何?
般般,新兴城市嘛,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树不少,但却显得比较杂乱;立交桥多但红绿灯更多,欲快则更慢。
看来,儿子已经有了心仪的城市。
谨以此文作为送给儿子的毕业礼物,但愿儿子能从中读出自我,读出温暖,读出自信。
2008·07
-全文完-
▷ 进入冯河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