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想起往昔的日子汪保生

发表于-2008年07月23日 上午10:44评论-3条

前些日子,收到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知青作家刘晓航老师寄给我的《曾经同饮一江水》和《山山水水总关情》两本个人文集。这两本书中收录了刘晓航老师对曾经下放过的青弋江畔的热切怀念以及对山水中国无限赞美的文章,以此也撩拨起我童年的一些回忆。

阅读着散发着浓浓的墨香的两本文集,了解到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里的政治运动的残酷,关于知青的故事,在我幼年的回忆中还有些许印象,那个时候正是我上小学的年龄,记得教我们的几乎都是女老师,而且还都长的漂亮,大人们都是称呼他们为(下放青年)。

想起我小时候,想看一些课外书是很难的。上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一般只能看一些小人书(即连环画,孩子们称连环画为“小人书”)。那时的连环画都是黑白印刷的,根据长篇小说、电影故事等改编而成,孩子们最爱看的就是那些打仗的书,打鬼子、打汉奸、抓特务之类的,像《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等,偶尔还和同学们分成两派来扮演一回书中的故事情节,一派是当鬼子或特务,另一派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八路或解放军,那些童年的趣事如今还时常萦绕在我的大脑中。除了那些战争题材的小人书以外,再就是阶级斗争方面的小书,像《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都是那时候很流行的连环画书。由于受当时的政策影响,像科幻、童话、寓言方面的书就很少。一本小人书一般只有几分钱,一二毛多钱。即便是这样,能买得起书的还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家里条件较好或者是惯子(老家的方言把家里最大或者最小,也是最喜欢的孩子称为惯子)。

我小时候都是放学后去一个姓吴的校长家看书的,他家的书真多,像四大名著,还有《少年文艺》等,因为校长的三个儿子和我差不多大,所以依靠同学的这层关系才得以去他家看书的,孩子们大多依靠相互之间换书看,如果你一本小书没有,就很难借到别人的小书的,除非是很要好的朋友,或者你能软磨硬缠,或许有人能施舍你一本看。往往有人借到一本小书,其他人都凑上来围着看,有时围好几层呢,那种如饥似渴的劲头,是永生难忘的。

由于当时社会的落后贫穷,买书成了孩子的一种奢望。我家人口多,姐姐和我还有弟弟都在读书,家里挣工分的只有爸妈,年底分到的钱自然就少,还要养活一家老少,所以没有多余的钱买这些书的。看到别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书,自己馋得要命,但从不敢向父亲要钱买书的。

我在童年的懵懂和向往中渐渐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对我充满无穷诱惑力的小人书在我心里再也没有了兴趣,姐姐借回来的《十月》、《中篇小说选刊》、《青春》等杂志给了我无尽的诱惑,我在潜意识中喜欢上了这些杂志,每次姐姐借回来这些书都要经我先看,现在回想起来,我喜欢上文学,除了我天生对文学的执着和爱好,再就是姐姐借回来的那些杂志给了我文学创作上的启发了。

为了攒钱买书,我也挖过草药,在泥瓦匠后面做过小工,还有偶尔的豆腐块文章发表的稿费都成了我买书的资金来源,县城的新华书店是我每次去县城必须光顾的地方,在这期间,不光买了像《红楼梦》、《黑与白》等多部中外名著,还买了不少文学刊物,像《人民文学》《安徽文学》《厦门文学》《萌芽》等。还有一些名家的散文集,这些书大部分至今还保存着,也有些被来访的朋友和文友借去遗失了,这让我心疼了好一阵子,想起来懊悔不已,悔不该当初借给他们。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有了钱,买书看书也就成了都市人的一种时尚了。因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呢?

多数人由于事业和工作上的繁重,他们平时除了去娱乐场所休息放松一下大脑神经。而很少去回味童年的那些纯真的梦想了,更顾不上读书了。读书或许成了这些人的累赘,,所以,有些人虽然也买些书,但买回来的书几乎就成了一种装点和摆饰。

读书吧,它会给你充沛的力量,会给你瀚海无边的知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汪保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恋上痞子点评:

童年的求知,总是那么的纯真。像是一块海绵,有吸不完的力。

文章评论共[3]个
恋上痞子-评论

问好 。 
  【汪保生 回复】:痞子,向你问好。 [2008-7-23 17:10:17]at:2008年07月23日 下午5:04

苏完尼瓜儿-评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汪保生 回复】:丫头好,颜如玉就是你吧,呵呵。 [2008-7-24 10:19:25]at:2008年07月23日 晚上11:24

走近你,偷偷de眺望-评论

读[**]。。。问好!
  【汪保生 回复】:问好,谢谢你来到我的心灵之地。 [2008-7-30 8:56:59]at:2008年07月29日 晚上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