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似身外尘 凭山隐心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次音乐响起,每一次都有心灵中的哽咽无言。其实这是一首忧而不伤,悲而不泣的《送别》。每一次音乐响起,都让我有种深深的感怀。让我想起那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景色。也让我想起“秋风紧,菊花黄,别忘添衣裳”的感动。
《送别》并不是弘一法师的唯一词作,但却是他最具影响的词作。我无法解读大师做词时的真正心境,但我分明看到他在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后,轻轻转身的那个侧影。清俊,坦荡,无忧,淡定。我看到他悄悄掩上身后的那扇沉重的木门时,面前的世界更加美妙宽阔。他身披灰色长衫的儒雅,头顶灿烂明月的清辉,慈目,清泠,那濯清世间,聆洞万物的智慧,让人仰慕。让人唏嘘。
夕阳下的长亭、古道、充满梦幻色彩。晚风、残柳、笛声、充满哀伤愁绪。在那美丽与忧伤的情致下,有一条心灵韵染的溪流,轻轻流过我们日渐干涸的生命。让那潺潺流水伴着岁月光阴滴滴渗透,层层润泽。他转身涉水泅渡,来到彼岸。
别离的伤感,游离在情感的最深处。就像在雨中采撷的芬芳,
每一缕都淋着湿漉漉的思念。就像拨动着心中那颤动的琴韵,怅惘的红尘中,曾经坚定而执着。岁月在某个路口突然停下脚步,
回眸中将你的灵魂捕捉。你就像晚风拂动的芦花,不去凋零,也不去繁华,只是为离别而默默守候,直到路在脚下烁烁生动。明媚而耀悦。
第一次听到《送别》,是在电影《城南旧事》里。那个梳着小小短发,稚气而聪慧的大眼睛,那个叫英子的女孩,像一朵春天的小花盛开在庭院里。是她那清净的眼神告诉了我这首歌。但那时的我却是一个不喑世事的女孩子,不能够深刻的诠释一首《送别》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红尘中的牵挂,守候,回眸和泪水。只知道这歌声曲调优雅,歌词别致,加上童声纯净的合音与无忧的岁月,让我感到这是一首来自天籁的歌声,这是一首让人安详,宁静,淡泊,放弃的歌。
近日,看央视八台电视剧《北平往事》,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增加的凝重与艰涩,淳厚与痛楚,那首二十年前经常萦绕在心的《送别》,竟在每一次剧情发生转折与痛彻心肺的回忆中都会悄然出现,让我每一次都颇费泪水。也让我再一次于离愁中品味了这首歌的真谛。特别是片尾那空旷,忧伤,无伴奏的女声独唱,给人一种极强的震撼。而后的童声加入,以无字的伴唱,让似乎流淌着歌声的步履经过极限的跋涉来到心灵深处,梦幻般的沉溺,流转,飘逸。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零落的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零落的是春深后的天空大地。天地之间的余欢,用杯杯
浊酒涣洗,冲刷的是那斩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天涯地角的牵绊,谁能真正摆脱搅人心扉的思念。这茫茫尘世的纠葛与交溶,谁人能解其中的滋味?
当梦醒时,离开的终究要离开。留下那浅浅的笑痕,就是生命疯狂时的欢乐。而后,继续编织着离去的美丽。人们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生命里,不知疲倦的行走着。直到有一天生命被尘埃连累,悄悄倒下去,却已到了那无法触摸的沉沉黑夜。在这夜里一缕星光便是生命的闪烁。抓住霎那的闪烁,便是得到了虚无中的真实。单纯中的质感。也许这才是李叔同的境界。这个看似热闹的尘世在他的生命中已经被淹没,接近死寂。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净得即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磐城。”弘一法师的一曲太虚幻境,一首真正归依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心地才让那时的《送别》具有一种神秘而凛然。如山峰与松林般相对伫立;似朝阳与淡月般相视而眠。那道是无情的淡漠饱含着浓浓的深情。
怅然若失中我似看到你走回红尘。置于百花间开落的模样。看“雕梁画栋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天涯芳草离亭晚”的折磨。可曾记得那个即将走完的春天,竟是如此安宁,让我拥抱着温暖。有一天我会送芳草去天涯,陶醉在翩翩飞舞的云霞里,听烟雨呢喃,柳絮扬花和你消瘦而清俊的面容。梦中折叠的书签,记载了无际的思念系于心中。隐约在山的那一半。
一首好歌,历久弥新。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心情飘逸还是暗哑,这首歌都会在你品味它的时候,让你有一种崭新的诠释。会在你静心聆听时还你一个清凉世界。那种美妙是与你相视倾诉的过程,也是倾诉后的转身,更是转身后的落尽芳华般的沉吟。
极其喜欢这种有品味的过程,这种咀嚼,把所有的尘埃荡涤,把所有恬静、平和,冲逸之致。这种过程是霁月风光,是博大精深。清濯所有的俗念,超脱凡尘的至情高雅,是一种镜底昙花的美妙。是一种还似身外尘,凭山隐心岫的清绝与崇高。
-全文完-
▷ 进入杏花如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