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不惑之年之后,就常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羞愧,那就是年青时思想未成熟所有的种种虚荣的行为。每当静心的时候,一旦忆起,就会自感深深的羞愧。人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没有自省的素质。
你年青时耳闻目睹了别人的种种虚荣的行为,当你忆起时也为他感到羞愧,那你一定是个内心善良的、有涵养的人了。
我在年青时代,也曾有过一些虚荣的心理,每当忆起时,常常会自惭得脸红。这是一种深层的自愧,是别人无法帮助消除和自我安慰不了的羞愧。
虚荣心重的人,其思维方式往往令人不可思议,其行为表现往往令人出乎意料,其故事往往被人们当作谈资笑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且看下面几个故事,你就会体会到,怀着虚荣心理的表现,那是多么幼稚可笑的。
1、 当兵回家,不会说“土话”。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的青年人个个以参军为最高荣誉,每
年村里报名参军的很多,但真正能入伍的不过一两个而已,所以人们对能够应征入伍的,羡慕得不得了。能应征入伍的人,他自己感觉无上光荣,他的家庭也感觉无上光荣,这当然是值得称颂的事了。事关国家安全、祖国繁荣,是任何人不可诽讽的。但是也有一些笑料,村里有一个年青人参军复员归来,满口粤语,就是不说“土话”(本地话),他对村里人说:“我当兵三年了,把‘土话’全忘了,再也不会讲‘土话’了。”村里人都觉得好笑,便用‘土话’取笑于他,他装做不懂,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他父亲忍不住责备道:“老二,别装了好不好,这样装几天还可以,你要在这村子里过日子,这样装着是不行的。别说三年,就是三十年不讲土话,也是不会忘了母语的!”这大实话出自他父亲之口,使他脸红到脖子,简直无地自容。难得的是他也很聪明,他顺水推舟地说:“谁不会讲土话啊,我是在开玩笑哄他们哩,他们也相信,哈哈!”他就此化解,下了台阶。
2、上大学回家。
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刚恢复高考制度,那时村子里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了。在这以前,乡里读大学的廖廖无几,这个村里从来就没有读大学的。这位青年考上大学了,村里人把他当作天上的文曲星,说他是天之骄子。他本人感觉飘飘欲仙、春风得意。家中虽然贫穷,但老父亲罄其家储,东借西贷,艰难应付其上学之需。但这位公子却认为他考上大学,是人上人的开始,该花的就花,不能亏待了天之骄子的自己。第一个寒假,他要回家,就打电话给他父亲,要他父亲到县城接他。当他父亲在县城车站接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扑过去与父亲拥抱,他父亲吓了一跳,感到莫明其妙,因为他父亲是乡村人,从来就没见过这一着。他父亲见到他并没有带什么行李,就纳闷地问:“孩子,为什么叫我来接你呢?”他回答说:“爸爸,我上大学了,天天用功读书,把回家的路都忘了,不知道走哪条路回家啊。”他父亲听了心中不悦,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在家干活忙得要死,你是个男子,不能那么娇气,就是忘了路问一问人不就知道了吗?”他听了,脸上发烧、耳朵发热,直到家都没消退。
3、“无产阶专政万岁!”
在文革期间,村里经常召开群众大会,搞“革命大批判”,那
种大会,动不动几千人,“红宝书”“语录牌”满天飞舞。那时候,台上的人发言,时时被台下的口号声打断。那时候领喊口号的也没什么规定,只要是“革命口号”,只要是“革命群众”在大会过程中,任何人、任何时刻,都可以领喊口号。这就给一些好出风头的“革命群众”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他可以频频站起来领喊“革命口号”。只要有人一领喊,所有人都得跟着喊,否则就是“没有革命热情”、“不忠”。就这样,有时候,台上的人每讲两句话,就被台下如波浪起伏般的口号声所打断、所淹没,甚至完成发言,大会快变成喊口号会了。大会主持人又不能阻止群众喊“革命口号”,好在那种大会,台上的讲话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人们听不听无关紧要。
当时有一位复员军人,一回到村里就是“大队革委会”的人。他在任何时候他都要表现他是从部队来的就与众不同和更高一着。当地人领喊口号都是用“桂柳音”,他却用当地人听不懂、跟不上的“北京音”,这还不算,他还别出花样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万岁”的标准口号故意省掉其中的“级”字,成为“无产阶专政万岁”。群众很熟悉这句口号,所以不管这位“部队来的”高明精英如何领喊和用“北京音”领喊,群众还是用“桂柳音”喊“无产阶专政万岁”。因为他当时是红得发紫的“革命先锋”,没有人对他修改口号是否不妥的问题敢于质疑。但是群众心里很明白,他是在表现他的“更加高明”和“从部队来的”与农村群众的“不同”。
4、平头与“努—呼”
这也是文革期间我们那里的事。有一位高中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他时时以“高级知识分子”自居,“雄心”勃勃,决心要整治乡村,要把乡村的天给倒过来,自大之性可见一斑。
当时有个小学教师治院治疗,他被选为民办代课教师。这时的他,自认为是人生发达的开始,于是踌躇满志,总想干出一番名堂来让人看看他的才能,总想弄出一些新花样来人前表现。
当时乡下流行一种发型叫“平头”,这种发型的头发根根向上竖,头顶平平的,象是整齐地切过一刀似的。人们默认,留这种发型的人有一种闯劲,革命意志坚强,敢想敢说敢干敢斗争。
这位民办代课教师就想整这个发型,可是他的家境不好,又不想花钱去街上整,有一天他终于整出一个别具一格的“平头”来了。知情人说,他是费尽心机,了解到“平头”的成型原理—高温定型法。于是他先把头发弄湿,剪短,往上梳后,用鼎锅盖在火上烤热,然后往头顶上轻压,使头发平整定型。经过反复试验,果然凑效。
当小学生们第一次看到这位老师别具一格的“平头”时,都暗暗称赞:这老师“勇真”、“真雄”。他当然注意学生的反应,当他揣摸到学生的羡慕是,他越发装出得意和神气的样子来。
他很有心计,在第一次给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心弄些与众不同的招式来向学生显示他的与众不同。文革当时,我们那里兴一股风,不论是学校还是机关,不论是民兵队伍还是其他群众组织,在集合时喊“立正”口令都不喊“立正”,而是五花八门,喊什么都有。例如:“嘟—”、“呀—儿”、“立—却”、“立—得”、“立—救”、“立—呔”,等等、等等。这一回,这位老师却又别出心裁地来一个独创,他喊学生们集合,站在学生面前,挺胸昂首、双目圆睁,有如努目金刚一般神气,突然闷声闷气地大喝一声:“努—呼!”,直弄得学生十分意外,忍不住大笑起来。那老师神情十分严肃,复又大喝一声:“努—呼!”这才把学生镇住了。学生忍俊不禁,又要笑了,老师恼羞成怒,狠狠地训了学生一顿,场面这才安静了下来。
5、“同朝们上课了!”多此一起的喊话
还是文革期间我们那里的事。当时有个小学教师,也因患病需要治院治疗两个月,大队革委决定请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来代课。这位年轻人长得也算英俊,个子也高。但是他自视过高,表现出自负和骄傲的神色,还有好色和过分活泼的毛病。从他当代课教师的第一天起,就不把学校中另一位老教师放在眼里,自认为是政府看重了他和正在提拔他,因而无所顾忌。不论课内课外,他总是挑逗高年级女同学,失去一个教师应有的形象。当时那个小学校点仅有两位教师,他的不当言行,那位老教师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由他去吧。那位老教师也许是个宽容大度的人,也许是个老好人,也许是故意让他闹出更多的笑话来甚至生出事来,所以那位年轻人上课领读时,把“乌鸦”读成“鸟鸦”、“枪毙”读成“枪死”、“严峻”读成“严酸”他也是装聋作哑的。这以其说是老教师的涵养,倒不如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那年轻人也自认为他来代课是他人生发达的开始,于是踌躇满志起来,总想弄出新名堂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所小学历来是用一只铜质摇铃来发出预备、上课、下课、集合等指令的,是几十年来一直不变的传统。这位年轻人来代课后,情况就改变了。本来摇铃一直是那位老教师负责的,可是这位年轻人每次总是抢先一秒去争那个铃来摇。如果他争不到,他就在那位老教师摇过铃之后,跑到办公室门前放开喉咙向操场上的同学大声叫喊:“同朝们上课了!”“同朝们集合了!”他故意把“同学”喊成“同朝”,以示他的高明和与众不同,他认为喊“同朝”就比较洋气。同学们觉得很奇怪,本来铃声已发出明确的指令,又何须再大喊大叫呢,真是多此一举。那位老教师对这多此一举的做作还是若无其事,不屑吱声。看!相比于那位年轻人,他的“涵养”多深啊。
6、装着大领导讲话
那是1965年以前的事了。记得有一次,大队在一个生产队召开一次现场会,请一个公社派来的一个作指示讲话。这位“干部”很年轻,可他却装得神气十足,俨然大领导模样。他上台的步伐就很做作,挺胸昂首,舞眉弄眼,目光无际,清喉嗤鼻,然后装模作样地坐在讲台上。因为劳动农民本来是社会的底层,大队干部他们都以为大官、都以“阿公”称之了,这回是公社派来的“干部”,加上上述的做大举动,群众更是敬畏得鸦雀无声。这位领导这就开言了,他以震耳发聩的声音说了第一句:“社员群众们!”这一句好似一声霹雳,然后保持以高尖刺耳的腔调训话:
“你们知道吗?我叫什么名字?我叫×××!啊!是上级派来的,派来检查你们的,啊!派来领导你们的,啊!全公社没有哪一个不知道我的!啊!没有哪一个地方我不到过的!啊!我走到哪里,啊!哪里就得变化!啊!我代表公社,你们得好好生产劳动!当农民就得劳动!啊!天底下当农民的人多,当官的人少啊!哪能个个都像我一样当官啊?当官的叫老百姓怎么干,你们老百姓就得怎么干!你们如果不干活,我们当官的谁养啊?我们去哪领工资啊?所以啦,你们得好好给我干!谁要是不想干,你们就想办法像我一样,当官好啦!啊!啊!……”
天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思想素质,若在今天真是不可思议。
7、“起来”与“起孩”
那是我在都安高中读书的事。有一次,我们班下乡支农,到城厢公社兰堂大队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下去一个月,白天跟社员一起插秧、“修水利”,晚上搞文艺活动或到生产队里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夜校”与社员群众共同学习。那时候全县掀起唱革命歌曲的高[chao],大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两首歌,一般群众都很熟练,而《国际歌》他们一般不大会唱的。有一天晚上,班主任决定全班学生下队学习,要为社员群众教唱《国际歌》。
在明亮的汽灯照耀下,晒场上聚集着上百的社员,男女老幼齐齐地围成一个大圆圈。晒场中间立一个木架,架上挂着用厚白纸抄写的《国际歌》。“哪位同学出来教唱呢?”班主任大声问。话音未落,班中闪出一员“大将”,嗬!他是我们班中“文艺宣传队员爱好者”,简称“爱好者”。只见他白衣白裤,头一抖,将头发往后一拽,健步出列,走到晒场中心那木架旁边,取了架上的鞭子,清了清喉咙,教唱起来。“起孩—饥寒交迫的奴隶!起孩—全世界受苦的人……”他领唱一句,群众就跟唱一句,可是班里的同学们却面面相视,哧哧嚓嚓,不肯跟唱,班主任眼睛一瞪,示意注意纪律和学生形象,同学们这才一齐跟唱了。聪明的同学自动把“起孩”纠正为“起来”,调皮的同学故意大声地照唱:“起孩—饥寒交迫的奴隶!起孩—全世界受苦的人……”“爱好者”一连这样教唱了三遍,班主任面生怒色又不好当场发火,便命令道:“×××同学,你下来!换一位同学上去!”
第二天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不无气愤地训道:“我们班有些同学,什么意思?在广庭大众之中,竟然也耍花招!我们是什么时候这样唱《国际歌》的,往轻里说是装蒜、假正经!往重里说是‘修正主义’!竟敢篡改革命歌曲!‘上纲上线’起来你吃不了兜着走!什么‘起孩’‘起孩’的!难首‘来’与‘孩’是同音的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笑之极!可耻之极!”
“爱好者”听着班主任这席辛辣的讽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8、尖叫与花衣服
那是70年代初期我读大学的事了。那年代大学生都叫做“工农兵学员”。虽然说他们所谓的“历史使命”是“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但是他们也不是为所欲为的,他们也有严格的纪律,例如大学期间不准谈恋爱;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收听外台广播等等。因为,虽说那时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不太敢管这些“工农兵学员”,但是自有一批更“红”的“工农兵学员”干部出来管理班级的。
在“突出政治”、“上纲上线”的政治背景下,绝大多数学员都
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特别是从山区农村里来的学员。但是也有极少数很牛的学员,他们从城市里来、见多识广。比如说学样规定“不准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敢穿。那时我们广西一些城市的一些青年就比较牛,他们就穿“牛仔裤”。那种“牛仔裤”和现在的“牛仔裤”不一样,它的用料不是帆布或厚棉布,而是普通的化纤布,没有裤头,紧紧的包着臀部和大腿,长度只到小腿中部,穿起来比较“牛鬼”、另类。那种“牛仔裤”被定义为奇装异服之一。他们上大学了,也许是因为习惯的原因,他们也敢在校内穿着“牛仔裤”。校领导、老师和大部分同学都看不惯,做了思想工作他们还是照样穿,你无可奈何。同学们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面都认为他们思想落后。
有一位虚荣心很重的同学,他常常在广庭大众,不时地尖声乱叫,他要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在打球归来的时候,他见后面有许多女同学跟着走,他就用一只手将三角裤后面部分拧成一根绳似的,酷似现在的三点式“比基尼”,以露出两坨白白的臀部来,弄得后面的女同学纷纷扭头却步。一天,他对一个与他最要好的同学说:“今天你陪我上市里去,我要买一件好衣服。”那位同学跟他在市里转了一个上午,走了几十个商店没买成。同学问:“你到底想买什么样的衣服呢?”他说:“我要买奇怪的衣服。”同学诧异道:“牛仔裤市面上是没有卖的,人家是买布到裁缝店定做的。”他却不屑地说:“牛仔裤!有人穿过了,有什么稀奇!我要买的是人家没有的衣服!我要买一件大花的男装,让全校的人都觉得我奇怪,那才有意思呢?”
9、“躺倒不干的电阻”和“懒洋洋的电容”
这也是70年代初期我读大学的事。那时候全国的高校都兴“开门办学”之风,号召大学生要到工厂和农村去,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我们经常要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开门办学”。
因为那时我们的学校是师范性质的学校,我们毕业后一般要当老师的。这一点学并没有忘记,所以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系里安排我们搞“试讲”。老师指导我们如何上好课时强调说,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抱前人的老一套,要创新;上课不要从书本到书本,要结合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讲课不能干巴无味,上课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老师的话我们牢记在心。但是,那时的学校,教学不正常,忽视理论教学,我们是师范性质的学校,却没有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我们苦于如何创新、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有一个同学特别的自信,三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他曾用一些偏僻古怪的问题难倒过不少的老师。他最擅长的是“装教授”,每当向老师提问时,首先怀着要难倒老师的心理。他先把脸一沉,用极极严肃的眼神和沉重的口气,微闭双目,眼珠一动不动、头一转不转、身一动不动地问老师问题。老师回答时,他却不断地说“不!”“不!”“不!应该是这样的……!”这哪里是向老师请教,分明是在考老师。老师也无可奈何于他,因为当时的老师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最后他抛出一句令老师尴尬的话:“老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搞不清楚,那你是怎么当大学老师的?”
又有一个同学,自信很聪明很机灵,他常说,只要老师一点他就通了;只要老师说明题意,他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问题。那次的毕业实习“试讲”,他可就发挥得过垅了。他对如何创新、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何讲课才有味道的问题,有了很强的悟性,心中很有把握,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起来。
轮到他试讲了,只见他夹着厚厚的讲义夹,迈开方步,大模大样,教授般的走上讲台,然后在黑板上展开一幅电子电路挂图,操起教鞭,装着教授模样,堆起笑容,侃侃而谈了:
“这是一个放大器电路,能推动喇叭象人一样讲话;电池是一盆血,导线是动脉静脉,电流是血液,晶体管是心脏;这个电阻如果躺倒不干,相当于这根血管不通,引起血液澎胀,导致心脏血压过高,晶体管发高烧,不久就会休克而死亡,这时喇叭不响,相当于人不能开口说话了。”说到这,在台下听的同学个个用力捂嘴,满脸涨红,弯腰藏头,肚子痉脔,啯啯直响。这时那同学将教鞭“叭”的打在台上,喝道:“同学们,注意课堂纪律!”等同学们把笑强忍住了,他才又继续讲课。
“这个是电容,它总是懒洋洋的,不愿多干工作.人家干工作,它就睡大觉.血液总是不通,所以它有气无力,人家工作都是热乎乎的,它却冷冰冰的好象是个冷血动物。妈的不要它看看怎么样?实验证明,有它没它问题不大,可是当它充血时,那它的作用可就大了。”说到此,忽见指导教师,一手捂嘴,一手压腹,弯着腰冲出教室到走廊大笑起来。老师突如其来的举动,立刻使所有听讲的同学悟出些什么门道来,也首一齐冲出教室狂笑不止。这堂就这样大欢而散。
过后,有同学对他说,你也不能这样发挥啊,弄得听课的人都笑死去了。他却自我解嘲道:"你们是成熟了,一边听课想那个,我将来教的是中学生,他们不会联想到那个家伙的。”
同学又说:“反正你这样讲课是不妥的、不成功的。”
他回答道:“怎么不成功?我能讲得你们奔出屋子外面去,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连教授都做不到这样的!”
10、文明棍与礼帽
我参加工作后,认识了一个同事,后来成了好朋友。可是,他的生活理念与我大相径庭。他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尽管你有多少内才,别人是看不到的。你要让别人知道你有才,你必须有高贵的包装,你要舍得花钱装扮自己,让外表给人以高贵的第一印象。我问他,如何才能显得高贵呢?他说,我不用说了,过几天你看我就知道了。
果然,一个星期过后,他变成另外的一个人了。当他进校门时,我刚好碰上,是他向我打招呼时我才知道是他。只见他头戴英式高帽,眼戴墨镜,手戴白手套,一身黑呢长袍,迈着方步走路。
我对他说,学校里,大家都互相认识,你这身打扮,岂不扎人眼睛,引起非议。他说这怕什么,我最主要的是要让路人看我的高贵,里面的人,一时看不惯不要紧,我坚持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不就看惯了。再说,我也要让这里的人知道,我并不是一般人的,至少是穿得起贵衣服的人。我再劝他,不要自我孤立好不好。他说,我就这样,目前我还缺少一样东西呢。我问他是什么,他说英国的爵士走到哪都要拄一根文明棍,我正在街上寻找,看哪里有就买一根。
果然过了几天,我真的看见他拄着文明棍走路,我暗暗佩服他装贵作秀的胆量。从此他就以这副装束出入于街市之中。这在八十年代初的当时,他这个装束,俨然是归国华侨,十分惹人注目的。他当时跟我一样,二十四五岁,还没有找到对象,我估计他是要装作有钱人来吸引姑娘的。
有一天,我刚好与他一同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门,立刻就有一位学生给他让了座,并很有礼貌地对他说:“爷爷,您请坐。”他只好坐了。
又有一次,我跟他去大礼堂看电影,当我们要经过别人面前去找我们的座位时,一位年轻的妈妈对她的女孩说:“丽丽,你到我怀里来,让路给爷爷过去好吗?”我觉得很好笑,但又不敢笑出来。
过了好几个月,他对我说,原以为这样装束,会显得高贵,可是街上人都有管我叫爷爷,这样下去我还能找到对象吗?我说:“这叫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我劝他脱去这身伪装,恢复原来的模样。
他听了我的话。可是他卸装后,校内的人一见到他就问:“你的高帽和棍子呢,怎么又不带了呢?”
此后不久,他就自动辞职,第一个“下海”去了。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碰见他。
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我所列举的这些故事,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观察到和听到的。八十年代之后,我工作了,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心思留意于这些,而且见惯不怪,就没有记住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了。
怀有虚荣心理的人,总是要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能耐和与众不同,总是害怕别人看不到他的存在,总是害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他总是要在广庭大众设法出头露面,以引人注目。汉语对这种现象叫“出风头”、“耍洋相”或“作秀”,而壮话则有很多叫法,如“花草”、“假猫”、“假忠”、“另乱”、“喔呕”等等。这些名词都是贬义的,都是对虚荣的嘲笑和批评。
成熟的人、稳重的人、智慧过人的人对虚荣心重的人的表现是看不惯的;哪怕同是虚荣心重的人,由于争风的缘故,他们也是互相看不惯的。由此可见,虚荣影响人的人格;影响人的形象;影响人的威信。故说:虚荣之心不可有!
雷锋说,虚荣的人注重个人的名字,光荣的人注重祖国的事业。这是多么精辟的格言啊!
-全文完-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