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清风摇落故园秋焱姜

发表于-2008年07月19日 晚上9:14评论-25条

趁着午后薄阴风淡之时,信步来到漱玉泉边,探寻“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体味绵邈久远的气息。

秋意正浓,落叶披靡。如在当年,这位女才子说不定正站在廊下细数落叶呢?可是现在,她早已魂离故国,再也呼唤不回了。人世间,还没有哪一个人的命运能完全与国家的命运相脱离,尤其是文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怎能把自己幽闭在象牙塔之内,而对身外的事物是非置若罔闻。李清照作为知识女性,关心祖国命运,怀念故国的高尚情操,至今为后人感叹。俯视漱玉泉,几片落叶并未搅了它的清澈与娴静,反倒如一方魔鉴,把李清照一生的沧桑尽显尽现。天空变得阴云密布,风也有了凉意,周遭是这么寂寞与冷清。我移步廊檐之下,透过槅扇的窗牖向书舍里张望,心中不免唏嘘,眼前的书舍,无疑就是杂物间,使人很难想象得出,这里曾是李清照笔耕墨种的所在。我回转身,靠着廊柱站定,仰头看天,任风把雨点吹落在脸上,深秋的风好冷雨好凉,我仿佛听见她在苦吟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子了得!”

人所共知,李清照是一位婉约词人,她所生活的时代是封建时代,其他的就鲜为人知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能够彪炳史册的必不是凡夫俗子,更何况她是受着多重压迫的女子。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安宁的,可是后来由于金兵入据中原,不得已流寓南方。而后夫又病死,漂泊流离就成了她晚年生活的写照。可想而知,一个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寡妇生活该是何等的艰难与凄凉。她的苦难,是整个国家抛给她的必然命运。她的遭遇,使她对生活的感受得到扩展,关心国家命运的词作诗篇,便如这漱玉泉水汩汩而出了。她赤城的爱国心和高深的艺术造诣,最终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光辉的女性,这是李清照不幸人生中的大幸。

细读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犹如一碧如洗的天空突然阴霾四起乱云飞度。这位生于书香门第的齐鲁巾帼,由于国破家亡,只好只身在吴越一带辗转,这是她原本绝想不到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是那个时代北方人的必然命运。李清照如一叶扁舟,这使她的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出现了最大的反差,就如谷底与巅峰。由于局势混乱充满凶险,她的愁怨和苦难,是那样的无期与深重;然而,她的激情与悲愤,又是那样的澎湃与慷慨。

我一直在心中思忖,这个屈辱惨痛的时代,文学居然粲若银河,难道英雄本色非要在沧海横流时才能显现?倘若李清照不经历晚年的苦痛,不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她的词就只能陷于寂寞深闺狭小的樊笼里,更不可能有震人心魄的诗句铿锵,假如这样,李清照就不是现在意义的李清照了。事物往往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使你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看待它。尽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一直没有变,可是生活在朝廷偏安的时候,她这种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也就蕴含了国家兴衰之感的沉痛。读李清照的人生,使我想起了都德。一八七一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长驱直入,占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都德参加了这次战争。一八七三年写下了《最后一课》这篇著名小说。李清照虽然与都德有着同样的惨痛,但由于政治社会环境以及身份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像她的《永遇乐》中“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别人的欢乐,正衬托出她自己痛苦的深切。这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应有的沉痛,难怪刘辰翁读到此句时,要“为之涕下”并且和作。李清照正是在一味逃跑,屈辱求和而毫无归复国土之志的宋高宗这个时代背景下,把个人命运之悲汇融到祖国之悲的境界之中了,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

我们景仰李清照,自然是因了她的作品,而作品必然是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才更具有审美价值和生命力。在李清照之前,也就是略早一点的北宋时期,我们所读到的“婉约派”作品,多是以酒色和风花雪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艳词。这些词不能说艺术性不高,但不管把字句雕琢的如何玉润珠圆,把意思表达的如何回还往复,但就思想内容上看,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里所说的“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谁能让思想与艺术高度融合接近完美呢?在那时的文人名士中,贺铸周邦彦最为耀眼,他们不仅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且都是豪门显贵,比一般人更具独领风骚的优越性。皇恩浩荡,众星捧月,单等着风轻云淡之际熠熠生辉光照圣坛千古了。然而,他们的词作,不过是寻花问柳的生活用华丽的辞藻装饰起来,加以美化。而且,有时总不免要透露出一些色情的调子来。审美是艺术性与思想行并行的,于是,继秦观之后又一个婉约大家的桂冠终于戴在李清照的头上。细品也并不是她有什么奇招异术,她只是在书写语言和口语的基础上锻炼出优美生动的语言,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强烈的感情,而不是单单追求词句的富丽精巧,更没有无病呻吟。这样欣赏起来就赏心悦目感同身受了。她在《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用花来比人的瘦,在形象上极富创造性,用“瘦”来说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据伊士珍《琅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至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物欲胜之,忘食忘餐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佳句”,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轶事,很能说明李清照的艺术技巧是高人一等的。李清照这样热烈地表露和歌唱爱情,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要意义。同时代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诋毁到:“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这正是李清照爱情词具有积极意义的反证。

辞海里有对她精要的绍介,且配了一幅画像,由于印刷的缘故,完全看不出她的悲欢沧桑,但仍能感觉得到,北国女儿也具有江南的灵秀之美,就如这漱玉泉边的翠竹临风摇曳,撩人情怀也不亚于潇湘斑竹。细读各种相关的材料,才渐渐地了解她。她该是个活泼豪爽的女子,有女人的专情与柔情兼或有男人的气度与气概。这时的女子毫无地位可言,李清照当然也不例外,再有才华抱负也不可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于是,前期只能与夫君诗词唱和解闺中寂寥叙夫妻情爱,后期亦只能流浪漂泊,空有报国之志。即便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也不过“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于流人伍”。沈曾植言:“易安跌宕昭彰,气度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你细细品味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你没有过吗?“君不见惊人兴废唐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宋徽宗和晚年唐玄宗也确是一对难兄难弟。“婉约”和“豪放”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月满西楼”和“车声粼粼马萧萧”亦是两种境界。李清照的词婉约清丽而诗则澎湃激昂,这对后人来说,是很能了解她这个人是非常讲原则的但又是可引为知己的,正如沈曾植所说:“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易安词的优美,使她近千年来风采依然。她表达的情是那么真挚,描摹的是那么准确。“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这就是婉约之美。现代的书写者们往往直描真摹,还美其名曰“性文学”,把至纯至爱的情爱亵渎在床笫之上。殊不知婉约之美是多么有魅力,感风吟月伤离惜别是因为爱情,过雁征鸿春花秋月引动心事惹起相思,也是因为爱情,再没有哪种方式会超过婉约带给人们的美感。它不是大江东去的一发而不可收,而是绵绵无绝期的缠绕,犹如含苞的花朵,蕴藏美妙,包含万千,这能不使欣赏者再三玩味吗?从唐末五代始,“婉约”便被认定是词的正宗,并有广大的作者群与欣赏者,到李清照时,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原则。她是继秦观之后的又一位“婉约派”大家,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他,更不是后来其他“婉约派”词人所能企及的。历史是公正的,李清照的被认可,给后人一种慰籍,在那个妇女倍受压迫的时代,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孤独却光耀千古!

李清照与历史上其他女大家相比她的命运是坎坷不幸的,但无疑是最杰出的。汉朝的班昭,蔡琰,唐朝的上官婉儿,她们同样出身名门,同样具备超群的才学与良好的艺术修养。可惜,文姬虽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贵品质,但所作《悲愤诗》以及《胡笳十八拍》只是悲叹个人身世而已;婉儿则忙于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所作多是应制之诗;班昭竟在承父兄之业的同时,作《女戒》七篇,开了历史上束缚妇女之理论先河。只有李清照大胆地歌唱爱情,歌唱自然,深切地缅怀故国故乡,辛辣地讥刺昏君奸臣。那时,由于程朱理学的被推崇推行,李清照不可能有班昭和婉儿那样受朝廷所用的机会。高宗赵构也没有曹操那样爱才惜才之文人情结,怎会施与李清照丁点的庇护呢?恰恰由于他的昏庸无能与“直把杭州作汴州”致使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后,过着难民生活直至终老。然而,命运的不幸,不能掩饰她生命的风采。

沈东江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她的著作,在南宋时就已经刊行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玉词》。《漱玉词》中的《醉花阴》,由于它的创造性和深刻性,使其被人们广为传诵;而诗作《送胡松年使金》中最末两句“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抔土!”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她的慷慨激烈的爱国热情,也感受到她的豪放遒劲的诗歌风格。像这样豪情不让须眉的女子,封建的云霭怎能遮挡住她生命的光辉。

我们研读李清照的人生,怎不发出这样的叹谓:如果妇女不是一丁点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都没有,不知她还将有怎样的作为。关于李清照的卒年是没有定论的,单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对当时的社会局势及她个人所受苦难略见一斑。大约是在一一五一年左右,不到七十岁的生命限度。这个年龄与今人相比也还算可以,只是老来凄凉令人痛心罢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因坎坷而更显出她的可贵与神奇,就像风平浪静是美,狂涛怒卷则更美,二者不可互相替代,次第参差才更具魅力,只是这么着,当事人难免会有苦不堪言之时之事。她在《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里不是脱离了时代社会背景的个人愁苦,而是整个国家的愁与苦。其实,李清照的艺术性及思想性是基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与当时的另一位才女魏夫人相比,无疑后者只是在个人圈子里打转转,这使李清照的人生更具社会意义及人格魅力。于是,虽有朱熹“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已”之论,魏夫人虽是道辅之姊,曾子宣之妻,又被封为鲁国夫人,但还是被人们忽略淡忘了。我认为,历史的选择是公正的,它不因你的位高权重而有所偏爱,也不因你是皇亲国戚而施以青眼,贡献是历史唯一看重的砝码。

李清照是人所公认的“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在《苕溪渔隐丛话》和《诗人玉屑》里辑录了她的一篇完整的词论,颇足以代表“婉约派”的主张,“词别是一家”就是要跟诗划开严格的疆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不用词这一文学样式去反映她所经历的国家大事变,而是用诗去反映它们。她流传下来的诗,虽只有断句零篇,但也可以看出她的爱国热情和诗歌的艺术造诣。她的《和张文潜读中兴颂碑》从形式到情绪,无不用托古喻今的手法,对误国的昏君奸臣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对国家的祸乱表示了关切和悲愤。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年老无靠的寡妇,过着难民一样的生活,胸中却激荡着澎湃的爱国情,怎不令人生出由衷的敬佩!

但是,不是所有“婉约派”词人都能达到李清照的艺术境界及思想境界,就是受到的艺术喣养也是参差不齐。婉约词中的情与愁,最怕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样往往把词写的雕琢堆砌细碎琐屑,达不到艺术形象鲜明完美感情强烈这个标准。南宋的“婉约派”词人中,第一要数姜夔,按宋凤翔在《乐府余论》中的评说,他是“流落江湖,不忘君国”。他的《扬州慢》中有名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确实“有黍离之悲”,但读了全词,并不能激发同仇敌忾之气,鼓舞人们的爱国心,只是增加一种凄凉清怆之感而已。他在词中虽有“不忘君国”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感叹昔日繁华的消逝。到了南宋末年,“婉约派”就只剩一副形式上清妙秀远的好皮囊了。我常为这些才高八斗的人惋惜:外忧内患,国势衰微,怎么还能安居象牙塔内?难道真的就那么超脱吗?再往后,随着宋代的消亡,词这一艺术形式就如这故园之秋,被清风摇落了。

如果非要寻出李清照如此杰出的真正缘由,恐怕个人的心地与个性是关键。前期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是对爱情的讴歌,都充满了率真的趣味。李清照的作品多是夫妻唱和之作,有哪位词人的夫妻生活这般和谐美满,没有。这些爱情词使李清照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了别人不曾到达的高度。难怪谭玉生曾说:“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这就是李清照词作的魅力。而后来的词家多有意为之,反倒把词写得徒有谐协的音律,而无实际内容,离社会现实也越来越远。

此时,看着清风摇动的槐枝竹枝,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与失落。不论当年文人们怎样推崇她及道德家怎样诋毁她,李清照都是“婉约派”最后的一位大家。尽管时过已近千年依然光彩照人,使今天的人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时候,欣赏到如此高尚的文学瑰宝。远去的李清照不可能知晓“婉约派”的没落,更不可能知晓就是无律的新诗亦是走上了末路。我相信,即便这故园尚有人来,也是沾了趵突泉的光。今天我来到这里,心仪已久的才女书舍放着的居然是扫除工具,心里那份酸楚无法言喻。若真是“离地三尺有神灵”,不知易安居士的心中,安慰和伤感哪个会多一点。南宋,是个多灾多难的朝代,而在艺术上却不乏光辉,李清照是这个时代的一副双面宝鉴,一面是涂炭的生灵,一面是它的灿烂文化。

时光流逝,物换星移。以前我一直认为,是绝唱就不会飘逝,此时的我却觉得这有点自欺欺人。我站在漱玉泉边冥想,清澈的泉水依旧,只是水上的落叶已经不复是旧时的。我多么希望“词”这一艺术形式再度辉煌,可谁又力回天呢?或者是文学样式也如人生,向前走就不可能回头看。

秋风渐紧,斜阳西坠,趵突泉那边似还有人声。这时从吕祖庙那边走来一对青年男女,他们携着手把几枚硬币投入泉中。对幸福的祈求使他们对久远的风雅浑然不觉,神圣都是他们骨子里的奴仆,更何况李清照一孱弱女子?这个解放了妇女的和平年代,使人很难再感受到李清照所经历的一切。从“见有人来,和羞走”到木子美的大胆放言,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与世界接轨也许是民族的飞跃,只不过,在这叶凋日暮云乱飞之时,伫立故园,心中不免生惆怅落寞而已。

清风摇落故园秋,当如何才能消解你心头的遗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
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
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文章评论共[25]个
释藤-评论

好文章啊,细细了读了一遍,确实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啊at:2008年07月19日 晚上9:55

x字里行间x-评论

好文章!
at:2008年07月19日 晚上10:52

幽谷雅士-评论

好文章,作者辛苦了at:2008年07月20日 早上9:57

情已殇-评论

学习学习,向作者致敬at:2008年07月20日 上午10:36

欧阳飞鸿-评论

深刻,拜读了啊~~~at:2008年07月20日 中午12:49

龙临风-评论

我也很喜欢易安居士的诗词,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柔情还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at:2008年07月21日 晚上10:49

飞雪骄阳-评论

欣赏了!文章写的很不错哦!at:2008年07月26日 早上9:00

红流苏-评论

易安以婉约见长,却又不失豪放“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也很喜欢。阁下的好文章我细细读了,烟雨就应该多推这样的作品。at:2008年07月26日 上午10:07

云追月-评论

朋友对李清照了解颇深,也见朋友的文字功底。我曾从趵突泉边匆匆走过,想多看多了解也来不及。为此,不敢乱加点评。但也喜欢她的词,喜欢她那对爱情的衷贞和执着。但作为一个男人,我更喜李白,喜欢“天子呼来不上船,肖称臣是酒中仙。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飘洒自如的风格。at:2008年07月26日 上午11:12

棉棉-评论

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喜欢。at:2008年07月26日 中午12:02

妙歌-评论

    很是喜欢李清照的词句,今得见作者此文,以慰心籍。问好作者!at:2008年07月26日 中午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