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余晖散尽终有时焱姜

发表于-2008年07月19日 晚上9:11评论-1条

畏庐是什么?依我看,是一种风骨。“我念国仇泣成血”是风骨,“决不与出卖维新六君子的乱臣贼子为伍……”是风骨,“黑奴吁天录”是风骨。冷不丁地提到这个名字,可能让人觉得陌生,但若是提起是谁第一个把外国文学引进中国,使国人第一次领略西方的文学瑰宝,我想就该有人知道他就是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的布衣学者了。严复是大名鼎鼎广为人知的人物,他译的《天演论》昭著于世。然而《巴黎茶花女遗事》曾一时洛阳纸贵。严复当时赋诗赞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后来一发而不可收的“林译小说”更是风靡全国。被后人称为“文白之争”的旧派代表人物就是他。

我不想使一株修竹节外生枝,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更何况是非曲直早有定论。只是当思及诸多文人斯文扫地,或为款爷们做广告文学,或为新贵们摇旗呐喊之际,想起林琴南的许多轶事,常就纳罕:当下知识阶层的某些分子,偏偏怎么就那么嫌贫爱富,以致失了人格品格呢?就是与他同时代的名人,又有几个能像他那样终生布衣不入仕途?就说严复吧,袁世凯复辟时自己加入筹安会不算,还去鼓动联络林纾也参加,以致林纾气愤至极咬牙道:可恶严几道,可恨严几道。其他的如徐树铮、段祺瑞、郑孝胥更是留了骂名。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个比方虽然有些蹩脚也有些失敬,但却很恰当。也正由于当时那些人与事俱已随着时间的流驶而成往事。今天,我们才能回过头来冷静仔细地加以分辨解析。

正是在北京,林琴南不仅有学识又是维新派,因此他做了京师大学堂的讲习。京师大学堂是慈禧缴杀维新派之后唯一允许继续存在的维新成果。那时候,尤其是“五四”之前,有几个向往社会变革、提倡科学民主的知识青年不读他的“林译小说”呢?而政府对他的译作《黑奴吁天录》可是带着血腥封杀的。尽管他是古文家诗人画家,然而,人们最最喜爱的却是他的百余种译作,当时康有为就有过“译界并世数严林”之语。

林琴南不是假道学者。他一生恪守孔孟之道,孝亲敬友,他是封建没落时期的一个个例。他不羡高官厚禄,也不畏强权重压,他的脾气太倔强了,以致在袁世凯以“硕学通儒”之衔聘他为顾问时,明誓“决不进中华门一步”!并每日颈带“阿芙蓉”随时准备以死相抗。

理解林琴南并不困难。一位出身贫寒,凭借自身的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从民间走出的学者,时刻忧国忧民,其风骨之铿锵堪称文人的楷模!

源于对他的崇敬之情,到福州自然要去他的墓前拜谒。

这一天,天光晦暗,霏霏细雨弥漫空间,这种氛围使思绪迅速被牵注于凭吊的境界之中。“融汇中西,厥功至伟,创怀乱世,诗作悲凉,设色山水,嘎然独造”,这就是林琴南。一面反复想着这几句话,一面缓缓朝墓地走去。

马鞍山,福州北城一座天然屏障,也是林琴南长眠之地。在浓密的蓑草与树丛掩映之间,林琴南的坟茔栖居半山腰。一代文学巨匠于静寂孤独中接受海风山雨的洗礼!站在墓地四处瞭望,近处雾气缭绕于树草之间,雨水洗涤的树叶草茎晶莹剔透,从水汽中脱颖而出的是一种天成之绿。福州城云蒸霞蔚就在脚下,好一处灵魂栖泊地。慢慢地向墓碑靠近一步,对着墓碑深鞠一躬,借以表达心中久存的敬意。看着“著述倘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一种隔世的交流,无须语言表达,无须神情演示,只寻思一代英才完全与泥土融合,将自己还馈于大自然的时候,不朽的只是他的英名与贡献。

春雨阑珊,微风习习,此时雨已经悄悄停了,西边天宇竟然现出半个落日,殷红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林琴南的时代已逝去,他已如西山落日,渐渐地将余晖散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焱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个时代可以逝去,
而一个时代的精神却永远传承。

文章评论共[1]个
x字里行间x-评论

问好了朋友
这篇文章 让我认识了个伟大的文人!
学习··at:2008年07月19日 晚上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