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谈佛教的修行(下)樱花渡月

发表于-2008年07月19日 下午5:26评论-6条

不同的信仰可以造就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有宗教信仰传统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宗教的精神价值,就算诗歌,就算美女,也是无法最终代替的。

我把自己阅读佛教的一点心得发表出来,因为和大家交流,是一种愉悦,也不敢说夹杂什么行善的念头在里面。现代社会诱惑多多,生活不求进步和变化就会成为死水一潭,而且我执如同洪水猛兽,在你的体内发出了金戈铁马的声音,对于世界的一切,我要我要,那种贪婪是如此之强烈,一点微小的好处就足以让人们大打出手,如何容易放手?尽管世间不如意多多,但是每个人的心里还是拥有不如意的大爱。说到修行,自渡尚且不可能,还怎么能渡他呢?

很多人谈到修行,很自然的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我们只是凡人。另外一句是:我根本不想做什么佛,我只想做个喜怒哀乐一任自然的人。生命正因为欲望和激情而显得有意义,不动不乱的涅盘有什么好。呵呵,难怪传说故事里连仙女都不爱在长生不老的天上,非要人间的俗世快乐。

然而,这些话恰好是误解了佛的精神,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其实并非是大而化之的又空又大的哲学,佛的精神恰好是贯彻在日常生活里面的,修行离不开细节,佛的精神不拒绝细节。

如果佛不是对痛苦人生的难过,不是对幸福人生的企求,不是对人怀有大爱,则何必苦口婆心的说法呢?佛的精神恰好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是一种要求我们自己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成佛只是一种暂时设置的位置,但是不是终点。修行的自我完善过程就是生命本身的一种意义。

佛的意思是觉,很多故事里把佛说成了最高统治者,它和真正的以慈悲为怀、平等、追求的佛的精神是背道而驶的。佛不是统治者,修行亦不是为了成圣成统治者。佛是心灵的高度自由,这种自由的前提不可能是恶。

修行到了大乘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成了佛,享受永远的不生不灭,而是“无一法可得”,是自由,是和生命、自然融合为一体的颠峰状态。

要到如此的“无一法可得”,却需要经过有法可依的很漫长的艰苦修行阶段。

修行是谦卑而中庸的,它拒绝那种目空一切的狂妄,那种坚硬的造反者、救世主的姿态。修行与人生世界是一种亲和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它不是要改造、解放这个世界,而是抚摸这个世界。修行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各类是非的对立统一,而是各种经验和事物的阴阳互补。可以天马行空,然而虚怀若谷。

我总觉得,那些刻意修行的人,如果内心少了对生命的巨大热爱,对这个世界的亲切,修行是否会步入歧途?佛陀虽然一直在说法,却又常说自己什么也没说,甚至拈花微笑,不言不语,反说是正眼法藏,是不是道理的事情好说清楚,而属于灵性的生命的体验的个性的东西,就难以说清楚呢?

所以禅僧亦叹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但是还是要说的,否则,别人如何按图索骥?如何循着气味一路找来,摘到自己所需要的鲜花?

佛教博大精深,一下子难以说全,而且修行越高,越是感觉佛教的无边内容,越是感觉佛教的不可思议。这里我就继续前两章,简略地介绍佛教修行的一些基本内容,我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来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希望对诸君有所启迪。

“一”指的是“一件大事”,就是佛陀教人修行得道,解脱轮回直苦这件大事。

“二”指的是二个步骤,即小乘阶段和大乘阶段,这两个修行阶段需要循序渐进。

“三”指佛法僧三宝,也可以指戒、定、慧三学。戒律是修行的基础,没有戒律的约束,放逸自己的性情和行为,则百无一成。修行到很高的程度,言行举止都是戒律,因为已经形成了生活在戒律中的习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种不重品行和不重形式的想法或行为对人跗面影响多多,可以说是错误的,坚决不能提倡那重放逸。至于定是在戒律很稳固的基础上生起来的,定力深的人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为外境所动,不为诱惑所动。而在很深定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智慧,不是轻浮不实的,是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智慧。

“四”指四谛,即苦、集、灭、道四个真理。

“五”指无戒,这是佛教最根本的戒律。指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先说杀生,杀生和杀我们同类一样,因为按照报应说,畜生等有情生命也是生命在畜生道里的恶报,杀害生命如同杀害同类,甚至有可能杀害的是你前些世的亲人。畜生亦有佛性,这是佛教“同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而且杀生所造恶业甚重,报应起来你杀害它它又杀害你,你吃它肉它又吃你肉,为此佛教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不允许杀生。佛教有放生传统,对猎人屠户有较多谴责,僧人也不吃肉。不邪淫对于性格风流,或者好色的人来说,那是非常的难做到。美色当前,坐怀不乱,心不起尘,这样的定力需要非常巨大的修行程度,才有可能做到,一些佛教寺院规定不能为单独妇女说法,僧人如果没有修行到甚深程度,不能在女人群中,尤其是穿着比较暴露的女人群中,除非你的修行达到了很高的空性程度。对色即是空的厌离有很高的领悟。以前一位僧人给女人说法,女人们争风吃醋,嫉妒心重,争着要僧人专门只给她自己说法,说这是我的僧人,不是你的,吵闹不休,结果僧人头大如斗,最后只好逃之夭夭。至于不妄语,分别开来说就是不两舌,也就是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也就是不说难听话,不艳语,就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五戒的持守非常重要,按照佛教观点,持守五戒可以得到人身报应。

“六”指六度,即大乘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度修行。布施、持戒好理解,精进也好理解,这里着重说一说忍辱。

“忍辱”是指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一是指忍耐世人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二是指能够安受众苦,忍受时缘饥渴寒热,不如意,欲求而不得等事。佛教从整个轮回着眼,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成是辱的,就算你享受荣华富贵,也是暂时的,终必成空,坏的时候会有坏苦。忍辱能够积累巨大功德,按照佛教的观点,你的罪业可以凭借别人的侮辱而被别人担当,呵呵,也就是别人侮辱你你忍而不报,别人就背了你罪业的黑锅。在精神上承受一些侮辱,按照天道不全不能完美的说法,你在别的方面会顺利一些。别人的侮辱是你积累功德的一种暗投资。众生要修成佛道,必须借助别的众生的辱,修出平等心,空性心,妙观察智慧心。我们所住的世界在佛教里教做婆娑世界,善恶各占一半,倘若众生都善,则我们何必需要修呢?所以众生的不良习气,恰好是助你去除贪嗔痴三毒中嗔毒的有力武器,是你的助道因缘,正因为众生彼此造恶结怨,所以轮回不休。修行忍辱正可以得到纯粹的善心,消除你前世所造的罪业,修成你慈悲的心态。

忍辱主要是针对对治嗔心而修行的。我们知道,嗔心严重的人充满了仇恨,整天唯恐天下不乱,非常严重的嗔心会使自己和别人都不得安宁,有的甚至会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朋友拔刀相向,会使周围的人充满痛苦,会使自己的子女和亲人朋友极度不快乐,会使家庭不愉快,婚姻不幸福,爱情不甜美。有的伟人甚至会大动干戈而流血成河,不断制造人间悲剧。排除客观生活的困难所导致的因素外,很多是嗔心严重所造成的。嗔心严重的人不尊重别人,对别人很少有爱心,容易为一己之私大动肝火。

佛教对嗔心所造的恶断的非常严重,有一句话说:“嗔恚心一起,火烧功德林”,又说:“嗔恚心一起,百万障门开”,你只要嗔心一发作,很多好事就马上被搞砸,很多坏事情倒霉事情就接连不断找上门来,使你更家嗔心(而不是称心)。你积累了多少个生生世世的功德,被你的嗔火一下子烧光。佛教导人要把心内的无明业火化为佛前的光明一盏灯,即“将此嗔恨火,化为佛前灯”,满心嗔火化为一池莲花。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里,容易忍让和包容的人也很容易被别人接纳,而比较伤伴,嗔火太重的人,则很容易使人避而远之,恶性循环下来,造成更大的嗔火,所以修行忍辱度,可以渐渐的一点一滴的化去你的嗔心,培养平易的亲和心。嗔恚是我们人生的大敌。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对于忍辱,存在着很多误解,有的人认为:“忍让是软弱,你越忍让,别人就越欺负你。佛教就是教你当奴隶,放弃斗争,放弃斗志”这种看法与佛教的观点是相违背的。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受到感化,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比爆发力更强的是螺旋力,比霸道狠恶力更强的是亲和力,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忍辱和卧薪尝胆、胯下只辱那类忍耐不是一回事,那类忍耐埋藏着大火,充满了仇恨,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出巨大的烈火,而忍辱修行不是为了报仇,也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耐性和谋略,忍辱除了修行出比较清净的空性以外,没有什么功利目的。

还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佛教认为,“吃亏是福”。净空法师说:“学佛就是要学吃亏,要学上当。三界以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处处学吃亏,有还债的想法,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很容易的就消除了你的罪业。

还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认为过分忍辱没有气质,是懦弱的表现,而且也容易为欺软怕硬的人所乘。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语:“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而且恶人头上恶人磨,并非以恶抗恶就是上策。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

所以,修行忍辱度,其意义非常之大,我们生来的习气里有很多不良成分,借助忍辱的修行,也可以逐渐的断除。忍辱的修行借助两种资粮田:一种是佛之知见资粮田,就是依靠佛理,加深对忍辱的功德和忍辱重要意义的认识,另一种是众生知见资粮田,如果不在众生的恶习中修行,那就不可能借助这种助道因缘帮助自己修,还是和众生一般在轮回中转。所以众生也是很珍贵的资粮田。修忍辱到一定程度,可以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地步,就是讥、称、毁、誉、利、衰、苦、乐世俗八风都不为所动的程度。

“七”指七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七苦。

“八”指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九”指九种不良习气,即贪、嗔、痴、妒、慢、疑、奢、傲、邪见。

“十”指十善业,即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修行五戒可得人身,而修行十善则可得天身。

以戒定慧三学,清净身口意三门,若次修行下去,在定会有所得。

学佛也许不会为你带来物质利益,但是学佛对于你培养起一个好的心态,培养出好的习气,我想应该是不无稗益的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咖啡茶1234点评:

修行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到的,但是修善倒是可行的。我理解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以善为本,一切教义都是以这为出发点。修心养性,对于人生意义很大。

文章评论共[6]个
轻烟微阳-评论

我执俱生,信佛不是烧香叩头,求佛保佑,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出离贪嗔痴,得戒定慧,身三,口四,意三,十事善恶皆在念间,帷幄各自。受益的文字,学习!
  【樱花渡月 回复】:对,正是如此.十事善恶皆在年间,心佛则佛,心魔则魔.问好朋友. [2008-7-20 20:26:21]at:2008年07月20日 中午12:52

桃花开的时候-评论

凡尘俗世,皆是镜中花,水中月,做到心静,那离你说的大乘境界就不远了,文章读来让人心静
  【樱花渡月 回复】:桃花开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感情,怎么会静?呵呵,学佛莫看桃花开,桃花一开不安心啊.问好. [2008-7-20 20:28:47]at:2008年07月20日 下午4:35

桀傲-评论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樱花渡月 回复】:问好朋友. [2008-7-22 19:10:32]at:2008年07月20日 晚上10:16

吹糠见米-评论

受益匪浅!问好作者!
  【樱花渡月 回复】:你好,同样问好. [2008-7-21 18:02:06]at:2008年07月21日 早上9:08

黯淡人物-评论

个人认为 叩头 没有白 叩 的 要不干吗和尚 居士都要上香叩头?    修行 修行 有修 就得有德行 光修 不行也是不行的  光有德行 不修 也不是行的  (个人意见)     
  【樱花渡月 回复】:叩头是一种礼敬,有很大功德,但是功德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心,修行就是修心,心里礼貌虔诚,价值连城. [2008-7-24 11:15:25]at:2008年07月22日 晚上8:03

良约之意-评论

深刻。拜读了!
  【樱花渡月 回复】:拜读不敢,你客气了,问好朋友. [2008-7-24 11:15:55]at:2008年07月23日 早上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