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信任危机”和“暴力美学”山村小篾匠

发表于-2008年07月18日 清晨7:53评论-1条

信任是桥梁;信任是基石;信任是精神凝聚的粘合剂。普通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就能成为无话不谈,两肋插刀的生死之交;夫妻之间的信任是一个家庭恩爱风向标;一个民族对一个执政党的信任是这个民族和谐发展的最高指数。信任是唇齿相依地生死相托,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有时信任也可以解释为人性的本能。信任的背面是不信任。倘若某天你发现这种本能的信任遭到背叛时,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质疑,猜忌别人对你的信任,质疑你对别人的信任,就这样产生了信任危机。

“暴力美学”起源于国外大片,后来又从香港引进传入内地。在国外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最后在万般无奈之际动用人类最原始肢体动作使自己沉冤得血,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也符合不信任者的心理,不信任者大多感到心理是委屈或感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另一种情况则以“涂鸭行为”出现,这种倾向在文化行为中可以看到。造成这种“暴力美学”的最初原因就是“信任危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这种不信任感产生的原因大多并非来自人本能的内因,大多是外因造成的。譬如:一个人说话阴阳怪气,行为古怪诡异,这种人还值得信任吗?一个人因左肾病变到医院动手术,而术后却发现把右肾割掉了,这种医院还能让人信任吗?某些官员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却私下里做着谋私的勾当,这种官员还值得信任吗?如果右肾被庸医割掉后,病人在维权当中,又碰到官官相护,利益相争,一荣皆荣的保护伞作祟,这种体制还能让人信任吗?本能是立竿分明的案子,却成了遥遥无期、苦苦相望地等待,就会产生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自然会压抑成一种愤怒和怨气。很自然会把现实中所有跟愤恨相关的人跟事全部武断地归纳在一起,打上统一的标识,都是不可信任的。

现在,只要打开网络这处平民媒体,看看有关于医德的留言,有关于师德的留言,甚至还可以看看民众心目中的父母官的形象留言,你会发现都是骂声一片。正面的宣传总有质疑和异议,而且这种质疑并不是极少数,是绝大多数的。那负面的更是众志成城,异口同声的口诛笔伐,评论如同背书,或照公式做题。这种现象也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百分之九十对上述的对象不信任,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这也是亚暴力或者是网络暴力,但还只停留在口头宣言和逞口舌之能。但如果造成“信任危机”的外在因素还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变形象,不端正态度,不增加自身的亮度,让民众这种不正常的不信任感继续下去的话,也许这种亚暴力会引发成真正的暴力。

其实“暴力美学”也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最近,贵州瓮安村民冲击政府事件;上海袭警案;张家界爆炸案。。。。。这些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的暴力活动,难道不值得人深思吗?难道还不够值得让人警醒吗?特别是看到有人称“上海袭警案”的杨某为“大侠”“英雄”时,这不就是“暴力美学”的最高境界吗?不知道那些造成民众产生不信任感的“外在因素”看后又有什么感觉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村小篾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汪保生
☆ 编辑点评 ☆
汪保生点评:

信任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理念,如今的社会充斥的信任危机,就如暴力一样危害着和谐的民生,我们当拒绝。

文章评论共[1]个
山野文選-评论

促人深思的文字!
  【山村小篾匠 回复】:谢谢山野点评 [2008-7-18 20:28:57]at:2008年07月18日 晚上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