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鄙人的拙作后,有位朋友跟帖否认文中所述中国教育的一些现象。因为跟帖不能系统回答朋友的疑问,所以行此文介绍一下中国教育经费的现状暨回复此网友疑问。为了避免给此朋友带去不必要的麻烦,现将该网友易名为甲。下面是网友甲的跟帖。
甲于2008-7-1320:54:02发表:
从你的文章看,你的报酬应算不错了。现在老师的报酬也不错。
【褦襶子回复】:那要看怎么理解了(把本地高失业率加上去,众多教师的工薪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2008-7-1321:09:28]
【甲回复】:那你需多少才满足呢?我们单位一个工作44年的才你那麽多,家属也是下岗的。一个人要之足才常乐![2008-7-1321:21:47]
【一湾清泉回复】:你们单位在哪?不能这样绝对的平均,应该考虑地方消费的差距·其实教师的代遇真的不高·这是事实![2008-7-1321:24:57]
【褦襶子回复】:就我现在最高的工资收入,即使我不吃不喝,也无法供女儿读完大学。我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求教师的后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这几年刚刚涨过的工资标准,中国教师的待遇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排名一百七十名开外。如果作为教师连自身所遭遇的不公都不出声,那么还能指望这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呢?所以知足常乐,不应该属于教师。教师应该属于积极进取的群体。感谢二位留言,晚安。[2008-7-1321:36:16]
中国政府有义务和能力将义务教育由9年延长到12年,这是免于少年儿童失学和教学条件极差的首要保障。可2008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表示:中国目前不会考虑将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到12年,因为这意味着政府要对整个教育阶段负责,目前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事实果真如此吗?
拉美的古巴,经济发展远逊于我国,不仅实现12年免费义务教育制,连校服和午餐都是免费提供。亚洲著名穷国缅甸,军政府实行12年义务教育,也解决吃饭、穿衣、住宿问题。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别说中国人多,这里指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老挝、尼泊尔、柬埔寨,义务教育都比中国做的好。云南临沧边界地区不少孩子不得不到缅甸求学,高中毕业才“海归”。这种情况,中国该不该脸红?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普通民众享受到了多少?中国特困生有多少是因吃不上午饭、穿不起校服、没有财力交住宿费而辍学的?就拿人口与中国相当的印度(2005年就超过10亿,并且正在以比中国增长速度还要快得多的速度增长)相比吧,印度在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基础上还实行了全民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吃穿住完全免费,连学生的洗漱用具国家都负责。公立大学一年的费用才合三四百元人民币。在这众多的事实面前,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满足于中国的教育现状的。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政策偏向,教育经费被基层管理部门侵吞,是学校贫困、少儿失学的另一要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四大块支出中,排名第一的是行政管理费用,高达22%以上,不仅远远超过欧洲,竟然也在这一比例很高的美国(不到10%)之上。其次是建设费用。而事关民生的教育、医疗、社保、优抚等所有公共投入,竟然才排位第三,仅高于国防开支。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5·1%,发展中国家为4·1%。我国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这一比例在2000年达到4%,可直到2003年只达到2·84%,2004年更降低到2·79%。2007年12月26日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她在报告中表示教育投入至今仍没有达到gdp的4%,就是说我们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在2000年底把我们财政性的教育投入提高到gdp的4%,可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低于这样的指标。
据相关专家估计,仅1993—2003年,全国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欠账就达到9391亿元。除了投入有限,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战略,以政策掠夺方式,造成“东南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的怪异现象,演出西部50·6万代课教师20年拿40——80元代课费的惨剧。此外,教育经费管理不透明,基层管理部门侵吞严重。如2007年7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广东上年享受义务教育的1000·8万名农村学生中,25万多名属于子虚乌有,多获得省财政补助资金1027·9万元。类似事件中的经费,多被管理部门当福利开销了。
审计署7月4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披露了对16个省(区、市)的54个县(市、旗)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调查结果。审计公告中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履行《教育法》所规定的投入义务,据此次审计调查,16个省中,有3个省没有按照规定的分担比例落实资金,54个县中,有8个县没按规定落实资金,5个县的县级政府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以我们中国的统计方式,那些没有审计出问题的省县会是百分之百没有问题吗?)此次审计调查显示,16个省中,有近40%的省财政、教育部门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54个县中,有超过半数的县的财政和教育部门共滞留了45%资金。在审查关头,这些地方政府都敢滞留专项经费,那在长期没有检查的岁月里,还能指望什么呢?没有审查出问题的地方,又有多少在审查关头,才被迫把滞留的资金紧急下拨?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人,这种现象大概都司空见惯吧。那句“上下齐动员,糊弄检查团”的俚语,该不是无中生有吧。
经费拨付不到位、违规收费、随意挪用经费等问题比较突出,省、县政府不履行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并挪用、挤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保障义务经费的重任因此就压到了乡镇、村政府,如果乡镇、村财政吃紧,没有了学生收费的学校,就断了炊。过去多年来治理教育乱收费的经验告诉大家,这种情况下的乱收费,往往有政府的默许与纵容,甚至政府故意发布文件,保留诸多择校费等明显不合法不合理的费用,由此很难根治,当地政府的通常做法是,高调打击学校,回避自身责任;或者明里打击,暗中支持。而具体学校,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向政府讨钱很困难,学校领导为了教师工资、教学设施而顶风收费,也颇得教师的支持。
因此,有必要呼吁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在日本,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中占了很大比例,中央负担国立学校所需全部经费和全部教科书经费;负担地方公立学校教职员工资、福利保障费的一半,校舍新建扩建费的一半,校舍危房改造经费的1/3,受灾校舍建设费的2/3;在韩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到教育预算总额的74·6%——同时,需要严格执法,对挪用、挤占转移支付的省、县政府责任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另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被挪用的现实进一步表明,需要改革目前的拨款体系,建立把教育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账号的新体系,这样,中央政府、省政府的转移支付,可直接用于学校建设,而不至于在拨款过程中发生损耗,也不必为监督拨款过程中的挪用、挤占行为而花费大量的审计费用。可资借鉴的例子是法国,其中央财政甚至通过国民教育部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他们的个人账户,从而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
2008年7月4日,审计署公布了对16个省份的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审计中惊讶地发现如下一些现象。
惊讶之一:八成以上被调查县发现挤占挪用现象。
惊讶之二:半数以上被审计县经费投入不及时。
惊讶之三:教育经费被挪用还债、买小车、公款私存。
总之一句话就是——经费使用管理较为薄弱,主要数据是:
——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
——部分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16个县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共142个单位,把向学生收取或代收的考试、教辅材料等收费,教育经费拨款,食堂差价、房屋出租收入等共计4065.15万元,账外存放或存入个人存折保管,其中私存的个人存折达129个,金额2497.84万元。其实何止十六个县,那些没有查到的多为处理得及时,掩盖的好,就本市而言,即使是国家级的大检查,也只能查出二三所学校,其实这二三所学校所有的现象,哪个学校都有。就国家明令禁止的教辅资料,本省就全省公开强令各校必定,其费用远远超出教科书费用。至于账外存放,存入个人账户,已经是路人皆知的普遍现象。
看到这些惊人的数据,我们不能不承认因为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已经为全世界最低的教育费之一的教育投入,还要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形势异常严峻。
前几年,审计署一公布审计结果,都要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波澜,被称为“审计风暴”,如今的审计结果,虽然称不上风暴,却依然让人触目惊心。但人们对审计结果已经麻木了,似乎不再有什么期待了,人们逐渐习惯“审计部门年年审,违规部门年年改,改完再犯”的现象了。
对此网上通行的观点有:
一是问责不清或转移问责目标。对审计问题“改完再犯”的现象真要问责,首先应该问责那些有权的决策者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板子”应该打在他们身上。可是,现在追究违规责任时,几乎把“板子”全打在了没有决策权的执行者上。这非但不会引起决策者们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助长“改完再犯”现象的发生。所以,只有严格依规依纪办事,谁有问题就查谁,就追究谁的责任,“审计部门年年审,违规部门年年改,改完再犯”的现象才会有所收敛。本市的校内收费,领导从来都是口头通知,并且明确要求,一旦被查出,班主任要说是自己收的,虽然班主任教师非常怜悯学生,可是也得罪不起领导。只好委曲求全。
二是“执行者”们习惯算收益与成本账。他们觉得,违规行为尽管面临着被通报、批评、甚至处分的风险,但同千万、亿万资金所带来的收益相比,通报、批评、甚至处分其实就是“毛毛雨”“湿湿碎”。就算是被处分、免职,也是暂时的,等过了这一阵风,还会异地为官或东山再起。如此一算账,他们的“如意算盘”还真有几分“硬道理”。
因此,无论是问责不清、转移问责目标还是算计收益与成本账,说白了,这都是一种放任、纵容甚至是犯罪。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法律是无情的理性。如果我们不能为一种监督找到法律化、制度化的出口,“审计风暴”终将是只纸老虎;而一旦被监督者看穿了老虎的“纸”面目,监督比不监督还要坏,因为它让被监督者更加有恃无恐,让权益被侵害者丧失公平冀望。由此,促使我们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问责机制”这机制包括由何种机构主导、依照何种程序认定和追究、如何量化责任等关键问题。
审计的最大价值就是通过审计,促进法规制度的完善。
只有建立和完善“问责机制”,才能避免类似教育经费的挪用、挤占等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只有建立和完善“问责机制”,才能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否则,不论是什么样的“审计风暴”,其监督效果都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当然,要迈出自我反思、自我整改这一步,不仅需要直面问题的巨大政治勇气,更需要一种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
我们期望着每场的“审计风暴”都能把我们国家的那些污垢清除出去,净化我们的“环境”。并营造出不利污垢再生的氛围。否则,审计只能是雪上加霜,徒浪费纳税人的钱。并形成恶性循环。
此文采纳了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与部分网上通行观点,附以个人愚见。旨在介绍中国教育经费的状况与这种状况产生的社会根源。那些关注中国发展的网民们,发挥一下你们的舆论作用,促进中国教育早日健康发展。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