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作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典范,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其安保部门(似乎是摩沙迪之类)的神秘高效,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尽管90年代中期总理拉宾的遇刺,让它或多或少地蒙上了尘埃。但很快烟消云散,“安保当如摩沙迪,铁桶且看以色列”,还是被很多人挂在嘴上。特别是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就有更多的人向往上天入地易如反掌的这种能耐。如发生于5月份的特大地震,有人诟病于救援的技术支撑和反应速度,就是用“要是xx肯定xx”的句式切入的,然后在摩沙迪之类精英果敢、迅捷的反衬下得出落后、迟缓、混乱等等结论。一言以蔽之,行动问题多多,简直就是积重难返,糟透了。
可是,就在人们心驰神往的当口,以色列机场的一声枪响,“开枪为你送行”,不仅让崇尚浪漫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在访问的尾声方寸大乱,也让其新欢布鲁尼在世人面前倾情演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混乱过后,一场虚惊,护卫人员自杀而已。可是,弥漫在以色列机场上空的淡淡硝烟,以及刹那间乱作一团的真实,还是可以给人很多思索的空间。
我觉得,本能真实与磨砺提炼“同中有别”。面对危险,心生恐惧而规避之,其态固不雅,却是人本能的真实写照,不可过于指责。萨科奇总统在枪声下的慌乱,其新婚妻子布鲁尼迈动长腿飞速抢先登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本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甚至想起自己曾经看到的一则老材料,说林彪和叶群出逃的时候,登机时叶群就抢在“副统帅”的前面,而“副统帅”也紧紧跟随,结果导致叶群的鞋子碰上了“副统帅”并不茂盛的头发。其状之狼狈,即便现在也可以想见。如果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普世价值观来说,先行保全自己,这应该就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甚至在前一阶段闹得沸沸扬扬的范美忠老师的作为,其实也可以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进行解释。“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保全自己是最为重要的;失去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不能说错。所以,才有了《集结号》的惊世一问“给我们个说法”,也才有了“除了自己,什么都不可靠”理论的大行其道。但是,除了普世的本能说辞外,还不可忽略更高的磨砺提炼——这是在压抑自然属性基础上生成的利他行为。同样是面临危险,我们中国的领导人在地震废墟上发表讲话时,在余震突发、大地摇晃的情况下,只略略停顿便继续发言,其面不改色的从容之态直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的风范,让人油然生出佩服之心。而广大军人更是克服困难险阻,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危险,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另外,还有无数舍己救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那么,难道他们不能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么?难道他们就不可以趋利避害么?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人的本能,更多了许多德行的提炼,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个体公民和职业群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个体公民可以围绕本能自我调整行为,而职业群体却要接受更多的责任制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固然响彻云天,但有谁会认为它具有硬约束力呢?“依法纳税”不见得有几多响亮,却是企业法人和公民的应尽责任,其约束也是刚性的。责任在身,即便本能与之冲突,也必须无条件地克服。否则,你无法理解军人哪里有危险就率先冲向哪里的行为,更加无法理解茂县的“惊天一跳”。所以,范美忠老师的行为从个体本能上讲是没有错的,但从职业操守、职业责任上说则是不妥当的。其参照,可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比对之。本能与责任有诸多不同,这是“以色列枪声”给人的最大思考。
同时,在批判反思本国现状、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时,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可“一丑遮百俊”,也不可“一俊遮百丑”。把以色列(可能还有其他)美化成针刺不进、水泼不进的金刚铁桶,对之崇拜得无以复加,这是科幻片的现实残存,是不足取的。可仅仅凭借一声枪响,又无视其安保的技术发展和体系建设,把它看得一无是处,那更为愚蠢。立足实际,不盲从不自傲,肯定进步,认识差距,迎头赶上,这是“以色列枪声”给人的另一思考。
忽然想起“有感而发”,“不知所云”忽然结束。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