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古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长虹般大桥直插云霄横跨长江,威武的钟山屹立在我的家乡……”,这是一首四十年前两位南京知青创作的《知青之歌》。在当时革命路线经纬分明的年代,这首歌定性为反动歌曲。词曲作者据说都被判无期徒刑,枪毙死刑犯他们做了好多次陪“客”。但这首歌很快就在全国百万知青中秘密流行。成了那个流寇大军的军歌。尽管政策的改变,两位作者幸免一死,但《知青之歌》留下的伤痕是那个群体的人们终身难忘的。
十年前,我在江苏电视台举办的知青晚会上听到了这首歌。这思念的情怀让他们都留下了热泪。老知青们都纷纷重返第二故乡去看望老房东,去吃一顿忆旧饭,去干一次劳苦活,还有的人特地捧回一掬泥土,来纪念那个不寻常的岁月。
转眼间又是十年过去了,今年是他们奔往广阔天地四十年的纪念年,如今这代人大多数都成了城里的退休族,有好多都有了延续的第三代。他们对四十年的记忆都更加珍惜,最近我就搜集到几个很情趣的故事,我对他们这种忘情的眷念很是感动,早年白马湖农场知青宣传队曾影响几百里方圆的地区,他们当年都是赤着脚板或穿着草鞋到各地农村去巡回服务演出。四十年过去,他们这次特地排练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节目。有当年的红太阳节目再现,有当年与房东鱼水情深的情感小品,有当年禁唱的《知青之歌》整齐划一的合唱,还有带着下一辈年轻人来到这里重温那一段“老革命”的说教式的两辈人表演唱。节目丰富多彩,都情感洋溢进入了表演角色。这次演出是在中学操场上进行的,水泥球场地面粗糙又不平,两辈人的赤脚表演让当年老乡亲们看了真有点心疼。艺术与情感都融为一体,老知青、老房东都融情地潸然泪下,是啊,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体会,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深情。
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有十个男女知青乘着轮船来到这里的广阔天地。他们印象在一个晚上是村里的十位乡亲帮他们把沉重的行李挑了二十里地,这一次十位知青一同来到这里,庆幸的是十位知青和十位结对的房东都没有过辈,他们都动情地抱头痛哭。这一天是喜庆的日子,十位知青每人带了五千元,分散成红包,安村里的户数一一送礼上门。而村里老房东像办大喜事一样。办了十多桌酒席,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相陪,还请来了乡村铜管乐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现在想来,当年这些城里来的热血青年插队农村,吃了不少苦。我从这些老插们的脸上还是看到的是欣慰,看到的还是光荣。他们感到自己应该来受那一段苦,他们想到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乡亲更苦,还更善良。使他们有一种衣食父母的感觉。尽管他们曾经把一段青春时光抛在了这里,都仍然无怨无悔。
由于同年代小知识分子的臭味相投,我也认识不少当年的知青朋友,到现在还和他们有所来往。从他们处获悉,他们都有计划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纪念四十年的日子。有好多知青作家正在着手创作一批知青题材的作品,让当年的老插生活再现,再一次让当年的知青生活画面在社会和历史留痕。有不少知青的子女从事教育事业的都纷纷被送到故地故乡支教。有好多创业成功的老知青将积蓄放到第二故乡投资兴业,支助故乡的经济发展。还有一批退休族干脆来到旧日这原生态的土地上重复昨天的故事,乐而不疲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在乡村的秋光中安度晚年。总之他们对那一段时光还特别留恋和怀念。对那一段时光还倾注着忘怀的情感。还流连那美好的故乡明月光。
我们应该承认那一段时期,知青这个群体曾经对农村的各种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农村太缺少文化人,就象我们一个三万人口的大乡镇(当时称公社)只有十多个像我这样不成文的高中生,一下子来了一二百城里的中学生,可说是把很荒僻的农村文化推进了一大步,在我印象中那时候每个村都有文艺宣传队,都是知青为主力军,他们把样板戏也带到了农村。还带领社员学语录、学文化,还有气象员、农技员、通讯员、民办教师等都是他们为主体。那时候的知青也有走进乡土政界,包括好多大队干部,小队长都是知青,他们还真是有了个家。那是一起战天斗地的日日夜夜,那是一起风雨同舟的艰苦岁月,让他们感受到还有那种从千年走来的小农意识,还有那劳动最光荣的欣慰。还有那粒粒皆辛苦的珍惜。
今天,“知青”这个当年曾经风行一时的时代名词,“知青”这部分曾是百万大军的部落,年轻人对他们都已经太生疏,他们也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我问他们好多人这个问题:“毛泽东主[xi]的‘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对不对?”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是真理。也许这就是一种切实感受的体验吧。
“相信吧,憧憬的明天一定会到来。”这是知青之歌的收尾句,也许这句话到共产主义都适用。作为我与他们是同时代的人,确实很有感触,是啊,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知识的青年,有知识的青年也必定会推动社会与时代的进步,让我们一起“随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吧,把地球修补得完美无缺,实现的必定是憧憬的明天。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