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要常人看轻名利、淡化情意,无异于取他性命。愚人之所以为愚,即因沉迷于名利情意,乐在其中而不自拔,苦在其中而不痛悔。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1]?高者抑之[2],下者举之[3],有余者损之[4],不足者补之[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6]。人之道则不然[7],损不足以奉有余[8]。孰能有余以奉天下[9]?唯有道者[1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11],功成而不处[12],其不欲见贤[13]。
【简注】
[1]犹:如同、像。张弓:拉开弓弦。张:动词,拉开。
[2]高者:指高的弦位。抑:压低。
[3]下者:指低的弦位。举:调高。
[4]损:减少,这里指放松。
[5]补:补充,这里指调紧。
[6]损有余:减少有余的。补不足:补给不足的。
[7]人之道:指社会的法规。不然:不这样。
[8]损不足:剥夺不足的人。奉有余:奉献给有余的人。
[9]有余以奉天下:把有余的拿来奉献给天下(不足的人)。
[10]唯有道者:只有那些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道者:有道的人。
[11]为:作出成就。恃:自恃己能。
[12]处:居,这里是居功的意思。
[13]见贤(xiànxiàn):表现出聪明才智。
【引发】
——自损有余:必因济人而积德
人欲追求天道,必以大德为基础。如何可以积大德?行善事以助人,弃外物以予人,吃大亏而笑纳,遭大难而泰然。
老子说,天道即如拉弦开弓,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拉得过满就适当放松,拉得不足就适当使劲。天道是减损有余以弥补不足,人道却是减损不足以供奉有余。谁能减少有余以供奉不足?只有求道、得道的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决不乐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修养道德的过程,即是渐次走出尘世、走出人的过程。如何走出?不断放下人心,不断放下外物,不再同寻常人一般思维与生活,他就能逐渐走出人来。倘要常人看轻名利、淡化情意,无异于取他性命。愚人之所以为愚,即因沉迷于名利情意,乐在其中而不自拔,苦在其中而不痛悔。
求道必以积德为基础。积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减损有余,弥补不足。他虽损失尘世中的外物,他却得到更高时空的威德。常人看不见、摸不着威德,常人也就只能死守可视、可触的名利。
【反思】
——尽情掠夺,罔顾他人死活
古代的明君大多不事奢华,大多一而再、再而三减免天下的赋税,大多谨守府库的钱财与粮食,唯恐产生一点一滴的浪费。他们深知有余与不足的关系:谁想多占,谁就必须用德去交换;谁甘不足,谁就必定重视道德。
今世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到不足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中国的情形更为严重。何以如此?人们都想掠夺,都想多多益善,都想做大做强,都想长保富贵不变,都想在财富榜上靠前。不管有没有机会,不管条件具不具备,也不管是否符合道德,人们都想掠夺。然而中国的竞争环境绝无公平可言,幕后的游戏规则也只由权、钱的大有者制订,所以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富的还想更富,穷的被迫更穷;以致穷富悬殊的程度,在全球排名最后。
而且,富有者的尽情掠夺,从来罔顾他人的身家性命。比如煤矿操持者的收益,往往是用矿井工人的性命换得。比如针锋相对的官场,国计民生只不过是权斗的工具。许多院士、专家与教授被豢养,学说就只是如何更进一步掠夺他人的学说。
当然,无论尘世如何颠倒阴阳,也仅是尘世之人的彼此掠夺与残害而已。无论人想如何减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的规则绝对不会发生变化。不变的天道均衡一切,包括对尽情掠夺者的惩处。此即天谴,没有人可以逃避。受掠者受苦一时,却迟早会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掠夺者得意一时,却迟早会失去不该得到的一切。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乾坤非是有私,天定善恶必报,只是来早与来迟的问题。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