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曾经同锅造食的一群“插友”专程小聚。说是小聚,也有人特意从上千公里外赶来。多年不见,相望两鬓生霜,自然别有一番感慨;谈起陈年旧事,更有说不完的话题。
隔开悠长的岁月看回去,曾经的那些辛苦、痛苦、艰苦,似乎都变得轻松简易了;那些忧伤、忧愁、忧郁,随着时间的消逝一去不复返。人生不满百,四十年之光阴对于个人已经足够漫长,当青春的躁动与不安被岁月的大手抚平,大家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于生活,于社会,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会。
可是,当年发生在神州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席卷了大多数家庭的“知青运动”,将无数人的青春定格于同一模式,一种接受贫穷和愚昧“再教育”的模式,一种糊涂荒唐的模式!国家为此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民族为此丧失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进步科技发展;而青年中间,有多少人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单纯为了眼前贫瘠的生存状况去挣扎去搏斗?有多少人被迫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至今只能在生活面前低声下气?当那场以虚假的辉煌开始,以真实的绝望而告终的“知青运动”,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宣告破产宣布失败的时候,国家民族家庭个人,都已经伤痕累累。
这场运动的发生,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于国于民无益,但是于个人也许并不完全是一场悲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奉“苦难是财富”,“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等等至理名言的民族,许多人都会把曾经的苦难慢慢细细地咀嚼,咀嚼一辈子:一旦成功,便又成了他光辉的资本。于是,他们将这称之为“青春无悔”。
在这样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几千万早已告别了青春年华的人们,在很久以后仍然背负着“知识青年”这样一个名不副实的称呼,这个称呼在他自己是一个永远虚幻的荣光,于历史则是一个永恒的讽刺和嘲笑。
“七尺男儿9元26斤,年近三十还称知青”,这幅粗浅直白的对联,不知道是当年哪位知青万般无奈中的杰作?而那些唱遍了大江南北的知青歌曲,早已被时代的大潮席卷东去!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如果连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了无数人生活甚至生命的运动,到今天仅仅只余下无谓的喟叹,仅仅只余下沉痛的悲哀,甚至已经被沉默遗忘,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需要多少汗水、眼泪,甚至鲜血,才能够洗白它艰难负重的文化因袭?
也许我们应该忘记的事情太多,可是青春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宝贵灿烂的一次!人会在懵懂中度过童年,人会在平静中消磨老年,可是他无论如何不会轻弃充满激情的青年!
“我永远怀念,那艳红的樱桃时节,每当我回忆起逝去的年华,我总是心疼欲裂;幸福女神,也不能为我的创伤止血……”法兰西民歌“樱桃时节”,浓郁深厚地见证着别民族对于青春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留恋,但是,在我们这里,它仅仅只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仅仅只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
其实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伟大的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吾日三省吾身”,两千年前的孔子,也早就有过这样的顿悟。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终究要发展,终归会进步,所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却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这种进步与发展,只能是集合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舍此别无他途。
在那个荒唐年代里,有多少个中国式的牛顿,有多少个中国式的爱因斯坦,以及比尔盖茨……等等,被埋没在“希望的田野上”?文化与科技断代,已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到今天某些官僚们极度贪污腐化的“包二奶”,其根芽便萌发于那个年代。为了谋工作,为了上大学,有多少知青兄弟,被迫出卖了自己的人格?有多少知青姐妹,被迫出卖了自己的贞操?
无论是个人或者集体,讳言历史只能是在做可笑的掩耳盗铃。作为个人,他需要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毅力;作为国家和民族,它们需要有正视历史的眼光,更需要有敢于承认错误承担失败的勇气,这样才能够给社会给后人,留下一付巨人的结实肩膀。
可是反观我们现在,对于许多早已经被证明是失误甚至错误的事情讳莫如深,对于许多事实的真象羞答遮掩!试问,有多少当代年轻人对于近在咫尺的“反右”,“文革”,乃至于他们父母亲身经历过的“上山下乡知青运动”,有多少真正真实地了解?所以现在还经常有人渴望与怀念那个年代,甚至无知地想回归到那种年代!而那些,正是我们这个艰难负重的民族,正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最不能轻易回避,最不能轻松翻过的沉重一页!这不能不说又是个极大的讽刺。
不要再奢谈什么“青春无悔”了,那样只会是自欺欺人!“青春无悔?我都快悔断肠子了呢!呵呵!”聚会中有“插友”打起这样的哈哈。
当然,我们最后还是举起了酒杯,为悼念那些逝去的同伴,为怀念那些惨淡的青春岁月,同时也为现在风华正茂的后代们,为了他们今天别样风景的青春年华,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社会早日到来,祝福干杯!
——为纪念“知青运动”四十周年而作。
-全文完-
▷ 进入辰洲草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