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是我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在清爽宜人的四月阳春,我随团踏上了红色寻梦之旅。
韶山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10万。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由此得名。韶山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田园俊秀,山川相趣。
我们首先来到故居,故居建筑系土木结构,并呈“凹”字型。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弯曲的流水。所以,这里又称毛家湾。故居历经沧桑,瓦楞上长满青苔,砖墙已褪成浅黄色。在堂屋门楣上高挂着邓小平同志题的匾额,上书“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走进故居,有堂屋、卧室,且长幼分室;有厨房、储藏室,还有养家禽家畜的房间,加工稻米的房间,共13间半。所谓半间是指堂屋同邻居共用。可以看得出,这些房舍即便在当时的江南,也算得上比较殷实的农家了。可是,少年的毛泽东并不安于这样的生活。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救穷苦大众于水火,他毅然背井离乡,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革命道路。在17岁离开家乡时,毛泽东在父亲的帐簿里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曾没收了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家产,使这栋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均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使之基本上保持了原貌。1950年,毛泽东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供国内游客参观。两年后又正式对外宾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其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故居的陈列室里,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详细介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以及全家人为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仔细瞻仰毛泽东一家的合影照片,我觉得毛泽东长得更像母亲毛氏夫人。他的母亲共生了10个子女,活下来的却只有4个,即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泽东的三个弟、妹加上妻子杨开慧、侄儿毛楚雄和长子毛岸英,都先后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追溯过去,身处其间,我被感动团团包围着,无言的泪珠在悄悄滑落。
故居前有口清水塘,毛泽东少年时常在塘中游泳,在岸边读书。站在塘边,导游员小罗讲起了关于池塘的故事。父亲一心想要毛泽东学做生意,而他却一心读书,父子关系很是“紧张”。一次,因事顶撞,被父亲追到池塘边,眼看追上,毛泽东突然跳到清水塘中,父亲追到这边,他就游到那边,父亲追到那边,他就游到这边,父亲干着急,就是打不着了,也只能作罢。在后来说起这些时,主[xi]笑着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的游击战术是从小就练成的。从小就练成的战术,国民党怎么是对手呢。小罗讲到这,我们大家也都开心地笑了。
位于韶山冲南的韶峰为南岳72峰之一,距毛泽东故居约3公里,山南为湘乡,山北为湘潭。它海拔518·9米,四周群山环抱,峰峦耸峙,松柏葱茏。毛泽东小时候就经常在山间放牛。若在天晴气朗之日登临韶峰,湘潭、湘乡、宁乡三县风光可尽收眼底,若夏日凌晨登顶观日出,可见一轮红日为白云和彩霞烘托,徐徐而升,俨如一幅奇特壮美的画卷。现在,在韶峰之顶,恢复了旧有的寺观“韶峰寺”,在其半山腰建造了一座气势磅礴的毛泽东诗词碑林,到韶山,游韶峰,观碑林,已成为游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离故居不远处的广场上,一座毛泽东铜像巍然屹立。毛泽东身着中山装,手持书卷,举目眺望前方。铜像高8·3米,底座高4·1米,寓意毛泽东享年83岁,领导中国革命41载。在阳光的沐浴下,毛泽东伟岸的身影与山间苍松翠柏交相辉映,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铜像是1993年毛泽东百年华诞时,在南京铸造的。当地人说,从南京运来时大雨滂沱,铜像抵达韶山冲,突然雨停云开,阳光普照。更为奇特的是,当天上午10时许,月亮却出现在当空,呈现“日月同辉”的壮丽奇景。山林中飞来6只彩蝶围着铜像飞舞。山上的杜鹃花也在冬日开放,漫山红遍,香风十里,好像日月花木都为伟人重返故里而动情呢。我想,这些奇景虽不是亲眼所见,但我坚信在这些传说里面,有一种虔诚得叫人心颤的情愫,那就是全国人民对伟人的无限热爱和怀念!
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对韶山景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形成了故居、滴水洞、韶峰、清溪、狮山、银河、黑石寨等七大景区共有八十二个景点。这将能更好地利用韶山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娱乐休闲价值,充分发挥其观赏型、学习型、教育型景区的功能。韶山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各地人们来参观学习。据介绍,自韶山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
衷心祝福红色的韶山,在新世纪的进程中更加婀娜多姿,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因为,韶山不仅属于韶山人民,同时也属于中国和世界。
刘建华
2008年6月21日随笔
本文已被编辑[曲子和子]于2008-6-24 22:35:0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策马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