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降临四川汶川县等地,数万名群众罹难,几百万人失去家园。这场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其震级之高,波及之广,破坏之大,救援之难,真是旷世罕见,史无前例。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羸得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人民为何什么灾难都能战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充分发扬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及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若没有灵魂,就没有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意味着民族将会衰亡。何谓中华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是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抵御外来侵略、击败一切邪恶势力,羸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由贫穷走上富强,靠的也是这种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这种精神。结合当前抗震救灾的形势,笔者在此着重阐述民族精神中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和仁爱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命运多舛;但中国人民始终高擎爱国精神的伟大旗帜,使中华民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因为,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壮举为世人所传颂。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范仲淹、“以身许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舟心照汗清”的文天祥等,熏陶和养育、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团结拚搏,开拓进取,创造了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地震发生后,我10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战士、民兵预备役人员及广大医疗救护队员,视灾情为命令,视时间为生命,视灾区为战场,迅速集结,紧急出动,吹响了立体突击的冲锋号,展开了风雨兼程的千里大驰援,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奔波于废虚之上,辗转于震区之间,与时间赛跑,与天灾抗争,与死神较量,哪里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不放过任何一个受灾的地方,不放弃任何一个名受困的群众,用血肉之躺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从废墟里抢救出一个个幸存者,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壮丽画卷。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都紧急行动起来,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纷纷捐款、捐物、献血,为抗震救灾出力,为灾区人民分忧,源源不断地给灾区群众送去温暖和爱心。所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和最佳诠释。
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的重要体现。古往今来,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任何压迫,乃中华民族的本色。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进。如,屈原九次被逐,乃赋《离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最终东山再起。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迸发高昂的民族精神;越是在危难关头,越能显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灾难深重,越能挺起坚强肴梁。这样的国家,是英雄辈出的国度;这样的人民,是英雄顽强的民众。抗震救灾又一次有力地证实了这些。象四川德阳市东方汽机厂经过昼夜抢修设备、清理废墟,在大灾过后的第五天就恢复了生产,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重灾区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田地里,人们忙于收割成熟的油菜;废墟旁,男女老少在晾晒金黄的麦子;帐蓬中,响起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总之,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中国人民都以特有的毅力和勇气,愈挫愈勇,愈摧愈坚,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仁爱精神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准则。仁爱精神源远流长,历来为中国人民所推崇。仁爱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石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易经》中起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与人友好亲善”。“仁”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情”,做人的根本“道理”与基本“准则”。“仁”的高级形式,就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党和政府在这次四川抗震救灾中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地震发生不到半个半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两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赶赴灾区,亲临第一线坐镇指挥;三天之后,胡总书记亲临北川、汶川等重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就要作出百倍的努力!”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一切为了生命,废墟上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彰显仁爱的关怀!当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跨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年轻男教师跪仆在废墟里,双手紧紧搂抱着两个孩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雄鹰”却已经气绝!由于那双紧抱孩子的手臂早已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断才抢救出孩子。还有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当地震来临时,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子下的四个学生。孩子们得以生还,他却永远地走了。还有江油市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狠心”丢下自己才六个月大的孩子不顾,却在救灾前线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去哺育嗷嗷待哺的孤儿……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凡此种种,无不给“仁爱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元素,使之进一步得到锤炼和升华。
自然灾害让我们遭遇了磨难,也让我们体验了真情;让我们经受了考验,更让我们展示了力量。一个个镜头,一条条新闻,一个个故事,都在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依旧,而且发扬光大。只要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不衰退、饱经风霜不沉伦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就一定会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文完-
▷ 进入快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