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拒绝
作家张炜认为痛苦和欣悦渗进了生活的每一章。于是他坦诚而自如地说:“我在这里接受,电在这里拒绝。”
像作家那样,只“遵从心灵的召唤,走向自己的内心”,在评判生活、选择生活上,采取接受与拒绝是幸福的。然而,我们这类“说人话”的工作者,倘若也如此做,那么势必与社会尤其与周围人发生种种冲突。因为我们所处的小环境还不允许搞个人的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不允许你发展个性,坦露真诚。你尽管与人家一样应付形式主义那一套;尽管象大家那样说些自己也不愿听的假话、空话、套话乃至堂皇的“觉悟话”,去劝导别人、取悦别人、应付别人;也尽管象众多同事一样逆来顺受。但你绝不能标新立异,不能厌恶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根香烟的生活,也不能讨厌几个人无聊地凑在一起把什么都作谈资的消遣方式。
明智人会说这种生活方式是最无所作为的r。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味其中甘苦。个人如尘芥,在人海中实在难改变环境。在他混你不混者看来,如果你有逆此潮,脱此俗,那就注定是小人流,不融洽的人。假如你固执己见,那你就注定要被视为“皮外肉”。
尽管机关工资低,在“皮里”也没有“肉”,有的单位甚至连基本工资也难以领到、领齐,但是“皮外肉”恐怕连这点也别企望能拿到。更何况你会因不入流随俗从众而失去朋友,失去人缘,也就失去精神依托,那就糟了,“孤家寡人”是什么滋味,想来,是谁也不想尝的。
悲观地说,.在机关的人,大多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别想有自己的“拒绝”。客观上说,许多人也并非一开始就从心里愿意这么消磨,只是岁月不饶人,世事时常折磨人,使人一时难以适应。我看那众多所谓磨光了,棱角的科长、科员们,就是这样日益变得内心几无波澜,安于现状,安于被所处的环境改变成四平八稳的角色。
慢慢地,我们就接受了平庸、懦弱、服从与机械,乃至“进门观三色”、“夹着尾巴做人”之类,而无法拒绝。也许大多数人也根本不想拒绝。尽管有时也有人想想“斯岁如梭,人生不见留’什么痕迹。”也慨叹“三十功名尘与土”,但在低效低能的“衙门”里,这种慨叹恐怕只好伴人终身了。并非我偏激,作家梁晓声亦引用一位同胞的话进行议论。那位同胞说:“一个中国男人,最好是拥有美国绿卡和房产,拥有日本的汽车和老婆,拿这些国家任何一国的工资,但是一定要在中国上班。”
“在中国上班”,这个选择多么发人深省!
不过,人总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品性。一味地扭曲个性,去迎合“大同”,把自己交给染缸去任意涂抹,弄得不伦不类,了无生机,未免对自己是一种折磨,一种浪费,一种轻率的不负责任。假如接受了不该接受的东西,我们自然会被幸福拒绝;同样假如拒绝不该拒绝的,我们必会被痛苦愧恨所接受。所以,为着我们每个人愉悦的生活,是该学会很好地“接受”与“拒绝”的。
-全文完-
▷ 进入孔帆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