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江西弋阳县考区一中考点文史类第7考场,在6月8日上午发生了婺源县监考老师汪有万挥掌打了一名弋阳一中18岁应届女考生一记耳光,原因是这个考生站起来无意识的摆动了一下头部。这位名叫婷婷的青春少女被这一打吓懵了,不知所措赶紧跑回家,独自躲进房间关上房门痛哭。
事发后中午,省、市大大小小有关领导对汪有万打人事件非常重视,纷纷出动,又是到婷婷家赔礼道歉,又是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打人事件做出处理结果,给家长一个满意答复。还没有将事件调查清楚,就停了汪有万的监考工作,立即送回婺源调查。婷婷的母亲苏女士说:“这一打,打掉了孩子考试的自信心,精神极度崩溃!”婷婷也要求将汪有万开除教师公职,赔偿其1万元精神损失费。
新闻标题更是耸人听闻,用“殴打”、“一记耳光打跑师德”等等煽情词语,以期激起国人的愤慨。此事在网上披露以后,“监考老师殴打考生”事件便风传全国,成为当前热议话题。由于媒体的定向宣传,舆论几乎一边倒的指责汪老师粗暴行径“是不能容忍的恶劣行为”,煽情新闻标题果真生效。
伟人有句训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可是句至理名言,特别是记者应当奉为金律。乍一看,上述所报道的打人事件,错的确在监考老师,只因“无意识的摆动一下头部”,就遭到“一记耳光”的训诫,这个当老师的也未免太过荒唐太不可理喻了,无怪网友对他讨伐之声源源不绝。
事情果真象报道中所说的如此吗?只要耐心一点搜阅,便能发现报道中所说的“实情”,完全出自被打一方婷婷的自述。打人的汪有万则说“只轻轻拍了一下婷婷的后脑勺”,而且拍她也是事出有因。
据知情人说,婷婷毫无顾忌向后座男生口授填空题答案,用手指男生答题卡具体题目,该男生已接受她的指向动手改错。经汪有万制止她仍置若罔闻,汪才用手轻拍其后脑勺以示警告,并说:“国家级考试,怎么能这样?!”婷婷当时无任何反映,不象报道中说的“当时眼泪就冒了出来”。考场中两个监考老师及所有考生均未提出异议或质疑。对婷婷的作为,汪有万并没有铁面无私给予记过或取消她的考试成绩。
婺源教育局调查结果与上述知情人所说基本相同。两方就有了两种说法,作为记者,首先应该厘清是非,不能偏听一面之词,才能体现新闻的公正性。最先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至关重要,所谓先入为主,无形中最先报道的新闻就起导向作用。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网络上就闹得沸沸扬扬,于是“老师殴打学生”便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我就不信那个记者访问了婷婷和她的父母,就不去采访汪有万这个主要当事人。如果是这样,这个记者就根本没有资格搞这个行当,因为连起码的采访知识都不懂,还当什么记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记者只相信婷婷一面之词就下结论说汪有万打了她一记耳光?虽然有8个同学签名作证,但考场有30个考生,8个也只是少数,而且也没有核实是否是伪证,青少年讲“义气”的多了去了。即便真的打了一记耳光,能夸大到“殴打”这个毁誉性的词汇吗?无非是想把教师贬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这样用语。关键是汪有万向有关领导陈述事情的经过,记者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不作结论性的同时报道,这样可以让读者去思考谁是谁非。记者只报道了婷婷无端被打,汪有万制止作弊只字不提,使人疑窦顿生。
婷婷的父亲是弋阳县副县长,母亲是县博物馆馆长,都是县里“大爷”级人物,要不,她的副县长父亲也不敢口出狂言,当着汪老师和诸多官员的面,说出“打死你(指汪有万)”这种威胁性的话。8日下午考试结束,婺源老师乘坐的车,被婷婷家长纠集20余人团团围住,举扫帚拦车打车,意图是殴打汪有万。幸而汪老师早已离弋阳回婺源了。
婷婷在接受调查时,承认考场有严重舞弊,她的父母也承认,强调作弊可以判零分,但不能碰学生。此次高考,弋阳、婺源两县合为一个考点,上级派婺源县数十名老师来弋阳监考。正因为有外地老师监考,此次考试做到公平、公正。也因为有外地老师监考,使当地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不满。据当地某监考老师说,当地监考老师在考场公然教学生答题,并叫学生上厕所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写在手上,被外地监考老师发现,但没有判零分,也不敢判,此中原委不说读者自明。每个考场配备三个监考老师,两个是当地的,一个是外地的,外地的监考累得够呛,当过老师的都晓得其中三昧。有鉴于此,汪有万说婷婷有作弊之嫌当非妄言。
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养,动辄侮辱、体罚学生,这种教师学校领导会派他担任监考重任吗?看看婺源中学戴副校长如何评价汪有万老师。
戴副校长说,汪老师教学20多年,师生对他评价很高,“他不可能打考生”。
现年45岁的汪有万,大学本科。1985年参加工作,是婺源中学电教组组长,学校骨干教师。他对此次事件承认自己也有不是,不该用手拍学生的脑袋。他很无奈地说,愿意配合上级调查清楚此事。
今年高考考生有1050万人,假如一个考场有一个考生舞弊得逞,全国就有35万诚实、本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被考风问题挤下录取线。如果汪有万所说婷婷帮男生作弊属实,又没有严肃处理,汪老师是失职,不,是渎职了。
现在这个“殴打考生”事件,有关上级还没有“给家长一个满意答复”,但各级领导都来兴师问罪,对考生的重视可见一斑,道德天平明显偏向考生一边。还有撰写此新闻的记者,还未弄清真相,就用毁誉性题目“殴打”,恐也居心叵测,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个“老师殴打考生”事件有戏!
但愿此次“殴打考生”事件,不是一桩无赖学生及其当权家长拖垮一个正直、善良的教师!(2008·6·19·)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