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九月的广州,酷热依旧笼罩着整个城市。傍晚,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的,来自北京工艺品厂的迟萌,独自来到繁华的北京路。改革开放使广州这条最著名的商业街,闻名遐迩,空前繁荣。也给这条商业街带来了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和炙手可热的商机。
迟萌转了几家店铺,选购了几样商品,便向左边的一个聚满人群的小广场走去,准备找流动小贩,买十几副时髦流行的蛤蟆镜,以完成厂里几个小哥们儿的嘱托。他向几个在广场偷偷叫卖蛤蟆镜的小贩询问了价格,并仔细查看了他们缀满上衣内襟儿的镜子的质量,通过讨价还价,以每副11元的价格,购买了十副样式流行的蛤蟆镜。他正准备乘公交车回驻地的广交会招待所,忽然听到前面传来男女争吵和人们起哄的声音。
迟萌走上前一看,只见一位二十岁左右,个子高挑的姑娘,手里拿着一把精致的锦缎折扇,俊秀的脸庞因愤怒而气得通红,冲着挡在她面前的四个戴着蛤蟆镜,打扮得流里流气的男青年大声说:“闪开!让我过去。我已经说过了,这把扇子不是卖的!”
“不是卖的,让我们看看总可以的啦!”一个矮个子男青年尖声尖气的拉长声说。
“我的扇子凭什么给你们看!”姑娘大声气愤地说,语调略带东北口音。
“不让看扇子,那我们就看看人了,是不是的啦!哥们。”一个高个子男青年向其他几个挡着姑娘去路的同伙煽动地说。
“是!我们要仔细看看漂亮的小姐的啦。”四名男青年起哄的嚷道。
姑娘气得浑身哆嗦,脸由红变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迟萌看到这些,一股怒气涌上心头。他大步跨上去,挡在姑娘的前面,面向四个男青年大声质问说:“你们对一位女同志纠缠不休,到底想干什么!”
高个子男青年定神一看,站在跟前这个近一米八身材魁梧的青年男子气宇轩昂,眼睛里迸发出咄咄逼人的凛凛正气。回身看看自己周围短小精瘦的几位哥们儿,不由心虚,说话的口气也明显的底气不足,软了下来:“我们只是想看看她手里的扇子,是不是工艺品的啦。”
迟萌看到四个男青年的态度有所收敛,想到自己这是在异地他乡,也不愿意招惹是非。便转过身与姑娘商量说:“我是北京来的。他们要看扇子,你把扇子给我,我拿着,让他们看看可以吗?”
姑娘打量了一眼迟萌,便很信任的将扇子递到迟萌的手里。迟萌打开折扇,举到四个男青年面前说:“你们过来看吧!”
四个男青年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会儿,便不屑地你一嘴我一嘴的说:“嗨!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把绸扇。”“值不了几个大钱的啦。”“没什么了不起的啦。”……
说完,几个人就摇头晃脑、嬉笑着扬长而去。
“他们走了,还给你吧。”迟萌微笑着把扇子还给姑娘。
姑娘接过来,充满感激地说:“你帮我解了围,太感谢你了!”并仔细打量这位见义勇为的二十多岁的英俊小伙。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觉。
“别客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应该的。”迟萌客气的回答。随后向姑娘问道:“我听你的口音也是北方人吧,来广州做什么?”
“我是大连的,到这参加广交会。”
“太巧了!我也是。你在哪儿……”迟萌嘴里的“住”字还没说出来,就见两位中年女子急冲冲地跑过来。其中一位矮个子的妇女冲着姑娘说:“小闵,你干什么去了,让我们找了你这么长时间!”
“我……”还没容姑娘解释,两位中年女子就拉着姑娘走了。迟萌还隐隐约约地听到其中一位中年女子跟姑娘说:“现在社会这么乱,咱们是人生地不熟,尽量别跟生人搭话。”那个大连的姑娘被同伴儿拽走了,还不时回头看看迟萌,有些依依不舍。
迟萌目送着姑娘走远,消失在茫茫人海。心里突然感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失落,可惜的是,自己还没来得及与姑娘说上几句话,就被她的同事叫走了。她的情况,自己一点都不知道。
从小就爱好文学的迟萌,在途中到报刊亭买了一本小说月刊《收获》,才回到广交会招待所。
过了七、八天,广州商品交易会临近尾声。一天下午,迟萌回到住处取宣传资料,刚到招待所大门口,就见一辆面包车慢慢向外行驶。迟萌猛然看到车里面坐着的其中一位,正是这几天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那位大连姑娘。迟萌刚要打招呼,面包车却径直开了出去,迟萌回过身看到那位大连姑娘从车窗探出头来,向迟萌招着手并大声说:“我们的工作完成了,这就回大连。再一次谢谢你!我叫闵……”
车开远了,迟萌还是没听清姑娘的名字。难道她也住在这个招待所,怎么自己一直没碰见她啊!都怪自己没事就趴在床上看书,如果经常出来转转,怎么也能碰上一次半次的,就有可能保持联系。而今天各一方,自己就连姑娘姓氏名谁都不知道,期待相逢更是奢望。只有等待了,遥遥无期的等待。想到此,迟萌非常沮丧。
岁月荏苒,一晃迟萌已过了不惑之年。十年前,国营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纷纷关停并转、转轨变型,迟萌原来的单位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风华正茂的他主动辞职,带领几十名下岗职工,艰苦创业开办了泰蓝特艺品厂。经过在商海里十年的摸爬滚打,现在已发展到了有300多名职工的,集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泰蓝特艺品总公司。也把总经理迟萌从一位毛头小伙子历练成商业精英。他的公司加工生产的具有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也远销海内外。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赫赫有名的迟萌,到现在却一直独身。不是他不想成立家庭,只是他心中难以忘怀在广州遇见的大连姑娘。年轻时他也处了几个女朋友,但时间不长,因找不到感觉,就告吹了。
他也曾经多次利用出差到大连的机会,寻找那位姑娘,但茫茫人海,无名无姓,谈何容易。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在商海中迟萌就像一员战将,扬鞭跃马,驰骋万里。但在他的生活中,却充满了激扬文字,书生意气。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从事文学创作,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发烧友”,这是他由来已久的爱好和梦想。他把生活的体验、事业的艰辛、爱情的等待都写进了自己的作品里。他写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经常在文学网上发表,多篇文章被评为优秀。这是他聊以自慰的精神家园。
一次,迟萌将在广州帮助大连姑娘解围的事情,以《难以忘怀的邂逅》为题,写成了一篇充满思念之情的散文,发表在文学网上。几天后,有一个笔名叫“梦圆”的读者,对《难以忘怀的邂逅》这篇散文进行了评论。迟萌觉得评论的水平很高,既肯定精彩的部分,又指出存在的瑕疵,评论的非常中肯。迟萌看后很是感激,回复说:多谢朋友高水平的点评!今后继续努力。
次日,梦圆又在迟萌的散文评论中发了一个帖子说:我写了一篇《邂逅的思念》,可以做为你的散文的姊妹篇吧。我准备发在网上,请你阅后批评指正。
过了几天,迟萌打开文学网的散文栏目,找到了《邂逅的思念》这篇文章,它已被栏目主编列为精华。他阅读完后,觉得梦圆写的这篇散文,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灵动的情感,使其它被列为精华的文章是相形见绌。散文中刻骨铭心的思念语言,也深深地打动了迟萌的心,似乎说出了他想说的心里话。散文中描述的情景也似曾相识,使迟萌隐约感到,梦圆与自己在广州邂逅的大连姑娘,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在以后的日子里,迟萌把梦圆当作自己的老师,对她的作品非常推崇,可以说是他的忠实读者。梦圆对迟萌也很关注,对他的作品几乎篇篇进行点评,有褒有贬常常一语中的。迟萌感到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创作激情也空前高涨。
半年后,国内八省市网络文学研讨会在海滨城市大连召开,迟萌做为赞助商和网络文学优秀作者,也到会参加。他也想借机拜会长期以来对自己悉心指导的梦圆老师。
在会上,群贤毕至高手云集。各大文学网站的首席执行官纷纷发言,对当前文学网站的改革和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也揭示了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听到梦圆的名字,听说她去参加中国作协的年会了,迟萌有些扫兴。
研讨会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会务组的小李对迟萌说:“明天的闭幕会上,您做为赞助商,要准备一下发言。”
“行。”迟萌答道。随后问小李说:“明天都有哪些人发言?我在第几位?”
“首先是省作协副主[xi]闵琪讲话,第二个是网站代表张总发言,您是第三个。”小李热情地介绍说。
“你们省里还挺重视网络文学,作协主[xi]都亲自参加。”迟萌赞许地说。
“当然了,我就是作协的工作人员。我们的闵主[xi]也是明天早晨特意从北京赶回来。她非常支持网络文学,还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呢!笔名好像叫……梦圆。”
梦圆,迟萌听到这个名字,一下子兴奋起来。这不正是自己此行想拜会的老师吗。忙问小李:“你们的闵主[xi]是男的还是女的?多大年纪了?”
“是个女同志,大约是40多岁。”小李回答。随后开玩笑地说:“您是查户口的,问那么详细干吗?”
“对不起!随便问问。”迟萌有些不好意思。
“没关系!跟您开个玩笑。”随后小李又主动向迟萌介绍说,闵主[xi]原来是一个公司的工作人员,由于她在文学上很有天赋,再加上她的勤奋努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优秀文章,这几年又出版了共3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其中有四部小说在国内获奖。前年调到省作协被推选为副主[xi]。又补充说,我们的闵主[xi]到现在还是单身一人,似乎心里装着一个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迟萌听后一愣,想起了大连姑娘被她的同事称作小闵的情景,同时也想起了散文《邂逅的思念》的作者梦圆。当初自己对《邂逅的思念》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听完小李的介绍,愈加感到这位闵主[xi]有可能和自己心目中,念念不忘的大连姑娘有种必然的联系。难道自己这些年的等待终于云开见月明了,这些年的等待终于感天动地有了归宿。重逢,这在他心目中遥遥无期的奢望,终于要变成现实了吗?迟萌恨不能立刻就能见到梦圆,圆自己二十年等待的梦想。这次他不能再与她失之交臂了,因为那种等待太沉重了。
于是迟萌迫不及待的问:“我现在就拜会你们的闵主[xi],有些事情向她请教!”
“现在,不可能。因为她现在北京呐!”小李看着他迫切的样子,咯咯的笑起来。
“不管怎样,请你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我!”
“好,好,看来你真是我们闵主[xi]的忠实‘粉丝’啊!”小李更加乐不可支。
“什么忠实‘粉丝’啊?”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推门而入,高高的个子端庄秀丽。
“闵主[xi],您怎么现在就到了?”小李看着来人惊讶的问。
“我向作协请了假,赶上了下午五点的飞机,想看看你们的准备工作。咱们得尽地主之谊,可不能失礼啊。”闵琪语重心长。
“放心吧!都准备好了。喏,我现在介绍给您一位忠实‘粉丝’。”小李笑着向闵琪介绍着。
迟萌和闵琪都仔细端详着对方,继而相互认出了二十年前的大连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这两个因为文学而重逢的中年人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很久,很久……
-全文完-
▷ 进入远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