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竹韵hf山高人为峰

发表于-2008年06月19日 上午10:09评论-0条

我喜欢中国古代所称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尤其喜爱竹子。竹子是节操的象征,竹子是虚心的代言,四季常青,不畏风雨,哪怕是大雪压顶,也宁折不弯。有诗为凭:“未出土时先有节,纵然云处也无心。”竹子最守得住清寒,耐得住寂寞,不与旁人争春斗妍,平淡一生,无花无果,不招蜂蝶。“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长期以来,人们把竹的精神,竹的品格渐渐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风范,并将其尊崇为正人君子的品格和情操的象征。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恐怕要追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了。人们之所以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独特外表给人以刚毅和说不尽的感觉,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高贵品格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的精神锤范 。

日月轮换,星辰更替。千百年来,竹子清俊不阿、高风凉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又能想到它“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出世予人惠,捐躯也自豪”的精神。郑板桥这样评价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绿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竹宽广胸怀的颂扬已达及至。 

古代文人雅士对竹是如此的钟爱。唐代大诗人杜甫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宋代的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名句和将竹子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描述得淋漓尽致。清代郑板桥更是了得,一生以竹为师为友,画竹五十余年,题诗不知其数,题跋又不知多少。 

我赞美竹子的节操、虚心,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吮吸着雪水,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玩石,刺破硬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衣,直插云天。无论是新篁老竹,任凭暑尽冬来,傲霜斗雪,经霜雪而不调,历四季而常茂,充分彰显了竹子不畏艰难、不畏压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总是怪怪的,让人感觉酸溜溜的。互相的猜忌,彼此的不信任。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会引起朋友的不和,同事的热嘲冷讽,另眼相待。说谁又和谁玩心眼了,谁又对谁不利了等等,自己不做事,也做不来事,只会指手画脚别人,遇到好处就削减脑袋拼命的上,厚颜无耻的要,遇到困难就拼命的躲闪,把原本的简单变得复杂,原始的质朴和人性的纯洁,早就面目全非,浑浊不堪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的某些瑕疵而抱怨我们这个社会,也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萎缩不前,更不能受环境的影响而迷失了做人的本性,。要净化环境,首先要净化我们的心灵,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胸怀宽广、直率坦荡、虚心上进、高风亮节的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hf山高人为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季锋
☆ 编辑点评 ☆
季锋点评:

最后一段其实应该着重去写,否则这样联系起来,略显仓促,而且给人很突兀的感觉。衔接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