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乔忠延老师的长篇散文《中国祖母》
鉴赏阅读分析乔忠延老师的散文,对我的散文赏析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乔老师的散文,以写乡情亲情为特色,不仅仅有深厚的民间文学功底,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思想触角和艺术触角。通过个人反映集体,通过家庭反映民族,通过对自己亲人的刻画,渐进展示民族精神,以小见大的叙述手法是乔老师散文最有特色的亮点。2007年他的散文《父亲是棵刺》在《山西文学》发表以后,不只被选入当年的各种年选本,还入围了2007年散文排行榜。前不久,有幸读到乔老师刚刚收笔还没有与读者会面的最新力作《中国祖母》,让我惊喜交集,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乔老师长达两万字的长篇散文。解读乔老师的散文作品,我总有一种挑战极限的感觉,别说是这样整体的长篇大作,即便是几千字的短文,也艰巨……
在我的印象里,乔老师是那种把自己的根扎实地扎在中国大地上,厚积薄发,写作的数量不多,但每一作品都能触及我心灵的散文家。多年来,在许多散文家忙忙碌碌为散文冠帽的热闹中,他却像一个忠实的园丁,坚守在民族文化家园耕作,踏踏实实地用文字来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且是很有成效。《中国祖母》是以他的祖母——穷乡僻壤乡野里的一个小脚女人为主体铺开,以漫长的岁月为背景,写的是祖母的性格对他的影响,尤其是以祖母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面对这部沉甸甸的作品,我试着从叙事特点、结构特点、本文的艺术展示以及精神揭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来完成我对《中国祖母》的文学鉴赏。
一、叙事特点
乔老师的散文艺术手法,基本重心在叙事,而且是与小说叙事决然不同。《中国祖母》的叙事并没有为人物塑造性格,也没有为某一场景渲染,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和人物有关事件,揭示了隐匿在事件背面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他通过祖母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铺展,充分地展示了祖母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的链接,对散文如何承载写人是一重大突破。《中国祖母》不只满足于日常生活与平常事情的有机连缀,而是采取大手笔大气魄,把祖母这一代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个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放在整个中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舞台上来展示。文本中的事件既是祖母个人的遭遇,也有民族和国家的遭遇,二者互为呼应。影响祖母命运最大的是祖父,造成祖母夫妻分离的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变化,而俩人的分离是祖母终生的悲剧之根,也是展现祖母坚强而韧力性格之源。
《中国祖母》这一本文的叙述特点,是把概括叙述和细节叙述有机地结合了。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写“那帮子凶神恶煞到家里让祖母交代问题”,用的是概述手法,而写到“祖母携了我去汾河滩里摘棉花”则运用了细节叙述。《中国祖母》基本以倒叙为主,间隙有不少插叙,如餐桌上的调味品,加浓了文本的整体味道。插叙中谈到祖母的出身,“小名欢女。娘家是与我们城居村隔河相望的伊村。伊村是尧的故乡。尧是上古时贤明仁爱的帝王,他的生命之光穿透岁月的风尘一直投射到今天。”与下面对祖母的另一叙述形成了“反讽”的伏笔——一个文明之乡,承运给后代的应该是文明的传承,怎样就突然断档了呢?因缘在于“由此生发出的无形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却永远遮蔽着我的祖母以及和祖母同辈的那些人。”这是多么有哲理的答案啊!
历史的沧桑感,弥漫在《中国祖母》的每一段,诠释了作为“中国”这个范围的合理性。比如,说到祖母的婚姻,“从那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成了女子嫁夫的规矩,这规矩笼罩了远近的天地。距离伊村遥远的人还深陷于尧划定的囹圄,与尧同村的祖母岂能挣脱这历史的跑道?”命运的剖析,在乔老师散文的叙述里,充满了对于命运的剖析,除了叙述祖母,也有对祖母的妈妈——老祖母的叙述“这样预料显然落入了俗套,关键是忽略了我老外祖母的能耐,而她的能耐全在于谋划。”
乔老师最到火候的叙述艺术,是在朴实直接的表达里,加注浓浓的真实情感作为文字的垫衬,让文本整体升华。比如,在叙述祖母的苦难时,开始是静静的,但中间不可抑制地出现了抒情的插叙“一说祖父,我已经为祖母在流泪了,而且是在心里不断哗哗的流淌,流淌得紧咬牙齿也难以止住!”对特别有感情的阵述,作者采用重复叙述的手法,如写祖母的哭,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重复铭刻在心的哭——“那一天,祖母还是哭了。我将她的哭声判定为哭嚎,是哭嚎,我成年后无数次的咀嚼过那哭声,没有一次不确认为是哭嚎的。”
祖母作为旧时的封建女子,在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被丈夫湮灭之后,就把幸福移位于责任,把精力和向往移于儿孙身上,“母亲的过门,可以说是祖母苦撑成功的标志,至少,也应该说是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此事的含义是,我的父亲长大成人了,可以顶门立户了。乔家这一门,这正根正苗的一门不会湮灭绝户了。”当叙述中的“我”和祖母的关系有可直接呈现的机会时,乔老师便把自己在祖母心中的位置叙述出来——“那喜气里有得意,有自豪,更多的则是把我看成门第里的一缕生机,祖坟里的一根香炷。亲孙子,命根子嘛!”而且祖母开始培养孙子,“祖母是将我朝着知识目标推进的。”
乔老师对大跃进这样的荒唐居然被国人接受做了这样挖掘性地阐述——“很显然,这荒唐比那逃难怎么说都少一些风险,多一些平安。孰料,这心态倒簇拥了那冠冕堂皇的荒唐。”没错,他叙述的只是家族中的历史心态,可又何尝不是国家和国人的历史心理?以小到大,以大阐小,在乔老师的笔下信手拈来,是乔老师散文叙述艺术的另一亮点。他在《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叙述中,始终不是局外,而是潜在的当事人,是最直接有力对具体事件的责问者,也正是因为责问的有力度、有深度、有厚度,才形成了文本所呈现的叙述具有相对大的精神向度。
二、结构的特点
《中国祖母》一文本的结构,除了整个文本的协调,还特意安排了“序言”。不可小看这一有点像是小说引子的小小点题,却诠注了“中国祖母”虽然不是有什么背景的大人物,只是一个“乡野里的一个小脚女人”,它奠定了“中国祖母”这个女主人不只是代表祖母个人,从广义上讲,她代表了这一社会时期的中国女人,一代平凡而又坚实顽强的女人。
《中国祖母》虽长达近20000多字,但长不拖沓,倒是很耐读,乔老师调用了线形结构来设计文本的空间,整个文本由12节介绍祖母的线段组成,每个节段相对独立,但彼此却用伏笔做隐形链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紧密的整体,就有了一种12节段里,少了哪一节段都不算完整的味道。在《中国祖母》文本里,找不到有意识制造的“高[chao]”,而是通过自然叙述,把一个深刻在作者的心窗上的中国祖母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有别于其他作家刻画老祖母的形象,是一个有缺点也在其中的个性祖母,也正因为她有缺点,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使读者受到感染。
文本结构的理合性在长散文里更显重要,就如建筑高楼,结构不合理岂不成了危房?《中国祖母》文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线索显得十分清晰,适时铺垫节细,使文本环环紧扣,吸引着读者无法不紧跟作者去了解发展下去的生活真相,并且随着人物的命运而想到命运之下的另样的生命真实。比如,散文开头介绍祖母衰老的另一个原因时说:“祖母只好在疼痛中眼睁睁看着骨节变形。骨节变形不会让祖母很快走到生命的端点,让她很快告别她生命的关键因素是心力交瘁。导致祖母身力交瘁的关键因素是时局,时局背后的根源则是祖父。”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吸引到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
三、文本的艺术展示
《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艺术展示,表现相对饱满。主题的多义和通感使用,给文本的基实了丰厚的底蕴;内在的悲剧藏匿了隐隐约约的一种精神;幽默的解构是文本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灵性;细节和特写的在场效果,更显著了作者对祖母,对祖母这一时代的女性的真情实感和创作《中国祖母》过程中的一片赤诚;而反差互衬则是《中国祖母》文本的另一亮点……兴旺和衰败互为反差,苦难和幸福互为反差,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叙述中,都能充分地展开反差而互为衬托。在文章的为结尾,逃离大陆的祖父终于从台湾归来,作者冷静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祖父这一生有过轰轰烈烈,有过沦落消沉,但无论是轰烈,还是沉沦,他身边都不缺女人,然而归来时却孑然一身,没有一个女人为他留下乔家的骨血。给他留下骨血的是那个他早辜负了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没有辜负他,还撑起了他那濒危的门第,如今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他当有何感?”
1、主题的多义和通感使用
主题的注释,早在文章伊始介绍祖母的时候已经传达给读者了:“祖母只是乡野里的一个小脚女人。”但是,作者叙述所表达的,说是写祖母,其实只是借祖母设了一个陈述的原点而言,真正揭露的,真正挖掘的,真正思索的,是那个时期的祖母们所经历过了的“苦难和异化”与“精神和身心”双重伤害的社会背景。
因为祖父家不在里,一切生计全要祖母面对,她不只是管理内部事务的女人角色,而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两重角色,比一般家庭的男栋梁还要辛苦,更为不易。“为了觅求一家人的温饱,她已经超过了一个女人的能量,达到了一般男人的劳作强度。”他本人写祖母,是带着感情写的,是带着忿忿不平写的,所以一到了祖母命运的转折时分,作者他都要直接站出来说话,如写到祖母的夜呓,“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人生的阅历日渐深厚,那夜语更变得锥心刺骨,我为我祖母饱受的精神折磨而痛彻心肝……。”
文中恰当地运用了“通感”修辞,这是乔老师散文作品以情动人的一个亮点,如在介绍祖母老年的时候:“我稍有记性的时候,祖母就很老了。很老的祖母用她那尖尖的小脚蹒跚着生命的晚景。要简练地刻划这晚景,我想可以提纯为两种声音,一种是呻吟声,另一种是叹息声。”用两种声音来概括祖母的晚年,更是为了陈述晚年的关键词语:“呻吟和叹息交织成两个词语:风蚀残年和身力交瘁。风蚀残年,可以写照她的外貌,而身力交瘁则揭秘了她的精神世界。”这样灵气的写作,把祖母老年生活的两种声音激活了,除此还把声音这个“形而上”的东西,转化为思维的线索,和推进文本进展的线索,在写祖母哭泣的变化时,随着声音变化写下了作者千头万绪的滋味,“我不清楚她此时心中的滋味,只记得凶神恶煞走后她那痛彻心肝的一声叹息……让我的童年战战兢兢的那一回,祖母的叹息变成了一声哭嚎。”
2、内在的悲剧
在我读过乔忠延老师的散文中,以悲剧为背景的本文没有极深的印象,几乎没有读到过,而《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整体是以祖母一生的悲剧来定格调的,写的是来自家庭的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双重的,有社会历史背景的原因,也有祖父和祖父家族的原因;有来自物质贫寒饥荒的原因,更有来自精神创伤的原因。作为一个老式的家庭妇女的祖母,即使她再要强,也无法改悲剧的命运。无论是婚姻,无论是生活,一直灰色的悲剧色调。祖母有很多的争斗对象,有的是因生活物质的争夺造成,更有来自精神的侮辱结下的,古老封建的婚姻理念伤害了她,祖父一直是她精神受到虐待的主体。她在幼小裹天足的时候,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体贴的丈夫,而丈夫喜欢新潮的女子,当那个新潮女子去世后,她并没消除危机,参加了抗战的祖父和另一个女子同居,“祖母说这话时明显带着卑视和轻蔑,她觉得一个甘给人当小老婆,又不明媒正娶的女人怎么说都是下贱的。她是用《女儿经》的尺度来丈量生命了,唯有其短,才见己长。”
在《中国祖母》里,作者对于男人腐朽的占有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借宪兵队长烧死自己小妇人的事件,疾呼“不过,他不敢明目张胆去烧太君,却含着泪烧死了花容月貌的小娘子。小娘子死了,死于男人的妒火。”现实中,女人们只能承受苦果;作者写到祖父有了新欢后,祖母的状况——“一个肌体和精神欲求都很饱满的女人怎样打发孤苦的长夜?我无法想象,更无法还原。我只能根据和祖母的接触去推断。祖母总是在半夜独语,这是我童年的印象。”
祖母无疑是一个被封建道德异化的人,当自己的丈夫(祖父)又一次找了女人以后,她只是卑视和轻蔑那个甘为小老婆的女人下贱,而不是反抗。祖父去了台湾以后,祖母依然守着家园——“她的举止却让四乡八村大惑不解,一个被男人遗弃的女人为什么却要孝敬这个男人的老母亲?”不是不解,而是祖母把封建婚姻视为终身的精神依托,人的生理所求可以克服,而精神不可无所依托。祖母选择孝贤夫家不离不弃,其实是为了有名无实的“精神维权”得以圆满,以自己毕竟是“东宫正室”这样的精神优越感主宰人生,也是生存的精神支撑。这不是祖母的个体现象,是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量定了这一代女子所担的悲剧角色。
3、幽默和解构
在乔老师的散文里,我最喜欢的是文中深邃不凡的幽默,他的幽默有节有制,总是收敛的恰到火候,随之就进入正题。比如,此文幽默的开场白——从题意注释到对祖母的介绍,幽默恰到显示其深邃,即入正题——“我只是觉得在我祖母身上蓄积了太深的历史,浓缩了太多的文化,将中国的苦难和悲剧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巧妙的幽默,点出的这一散文的“文眼”——意义,后面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以“文眼”之来支撑整个文本的。幽默是让人在宛而一笑中感受其中的智慧而快乐,而冷幽默则是让人的心灵感倍受辛酸或伤感的实效,如“祖母这人比黄花瘦可不是李清照那种瘦法。人家是衣食无忧的瘦法,祖母是衣食无着的瘦法。”“祖母去世的前两个月,我走进了人民公社。尽管是去侍弄笔墨,可由于那是个权力机构,过去凶煞我家的面孔都重组了皱纹,换上了努力出来的笑颜。”无论是幽默或是冷幽默,能不能达到预想的实效也非容易,取决于作者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显然,乔老师是个高手。
反讽在我看来,无疑是一种文化潜力,是一种智慧闪烁,恰在关键的反讽无论是给文章,或是现实生活中的答辩论争,都是非凡的亮点。在《中国祖母》里,对于历史进行回顾时,乔老师就很妙地运用反讽手法——“多少年后,我从历史的缝隙了窥得了三寸金莲的始创者是南唐宫廷的窅娘。她将一双天足改制成三寸金莲是为了跳出奇特的舞蹈,博得皇帝的欢欣,进而投进他的怀抱,得到宠幸。窅娘的自我残害让她获得了涅槃,她成功了,在无数的宫女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主李煜的掌上明珠。”用对窅娘的赞扬作为反讽的主体,揭露了那个年代人的畸形心理加以批判!
一般的作者在写自己的祖父母时,大都会选祖上充满圣洁的光芒来写,而在乔老师的《中国祖母》里,无论是写祖母本人,还是插写祖父,在乔老师的笔下把他们的缺点,甚至有些“不光彩的”的个体感情都如实陈述……这样更真实地把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中国祖母的代表——活脱脱地呈现给大家直识。人们对于写一个对中国历时有贡献的老太太,总觉的有价值,即使是演艺街的一些名人,因为有了名气而大书特书,在当代并不罕见。可是,为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写一个2万下长散文,本身就有解构的意义在内了。
4、细节和特写的在场
凡事文学作品里的细节,总是相对重要的。小说的某一个细节潜藏了可能激活这部小说的巨力,散文的某一细节往往是最能触及读者心灵与魂魄的,两者只是在叙述细节的处理上不同了。小说里的细节是在整体叙述里展开的,而散文里细节,则重在“醒目被叙述主体的精神呈现”。《中国祖母》中,作者在祖母出嫁时的“两手”这一细节里,祖母的个性行为,其实是封建主义精神对于当时年轻妇女的刻骨铭心的毒害,是自由精神受到压抑的呈现。“张元女是祖父的那位恋人,是祖母的情敌。祖母与她虽然素未谋面,但精神的搏斗撕杀已为时不短了。”俩个女子都是封建主义婚姻的牺牲品。
散文讲究现场在场性,但是“在场”有很多种——直接在场,间接在场,精神在场(意识在场,想象在场,梦境在场……等。在不在场,是不是伪在场,应处决于作者的写作状况与写作情怀是不是真诚。《中国祖母》里有些事件是作者所无法直接看到的,用的是由此而彼的想象现场(或是间接在场),比如,写祖母在解放前的辛劳——“这泪水的辛酸,我在农村务植水稻时才得到体验。稻田泥土稀软,双腿一下地就陷进很深,逼得人不得不很快移动脚步,力求站稳。这时候不禁忆想,祖母那三寸金莲楔入软泥,该是什么样的惨状呀!她如何站得稳?如何走得动?如何把那遍地的秧苗一撮一撮插入泥中再收回籽实?二十出头时,我在稻田劳作一日,腰酸背疼,双腿浮肿,晚上躺在床上少不了暗暗流泪。我不是为我流泪,是为我那可怜的祖母而泪水湿枕。”这虽然不是作者的现场在场,但作者真诚的情怀照样把这一“想象在场”,让人感到具有震撼的真实。
四、意义揭示
《中国祖母》像一张网,不过捕捉的是民族深层的痼疾;《中国祖母》也像大海,随着潮汐涨落,让贴附它的沙滩和岛屿总能呈现峥嵘的别样,在作者创作情感的波澜渐渐壮阔中,文本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深厚。
我们看到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现象之间有一个共同本质——封建时代阉割了人性,无人情地剥夺了无辜者的身心自由,“中国祖母”们的生活是不幸的,祖父身上的三位女性,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三种类型的女性,但个个成了“感情”的葬礼。
祖母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媳妇,可是她的霸道的那一面也出来了,祖母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苦难的经历而同情儿媳妇,这是受压榨的惯性,凡是受惯了压榨的人,一旦翻身比压榨人的人更为变本加厉——“祖母的苛责在村上是无人不知的。母亲的饭做早了,她说不会干点别的再做,误了活儿;饭做迟了,她说民以食为天,啥都不干也不能塌了天;饭做稀了,她说清汤寡水糊弄肚子呀;饭做稠了,她说这么吃下去还不是踢塌光景?母亲不知所措,所以住到伊村和小榆村都带有逃离成分。”
作者对于祖母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最直的接感受是——“说形象点,祖母和母亲的冲突是三寸金莲和天足的必然碰撞。回眸这一点时,我眼前的祖母又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一个人时常处在争斗的恶劣环境中,对于身心或多或少是一种摧残,久而久之性格也会质变,祖母就是这样,她的性格变化很大——“祖母独立特行已成惯性,家人必须按照她的惯性运动。父亲和姑姑在她跟前长大,都适应了她的惯性,唯有这后进门的母亲需要尽快适应。适应有个过程,这个过程现在叫磨合,磨合实际是磨擦,磨擦尚可生电,因而她们之间迸溅火花就在所难免了。”
祖母对于作者的文学影响是在行文中插叙的——“还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祖母就领着我去看戏。不光看戏,还领着我听书。不光领着我看戏、听书,她还给我说戏、讲书。她给我说得最多的是《三娘教子》、《舍饭》,在这些戏中她一次又一次展示了她的精神状态,或许她就是借戏说己,倾诉自己的情感,然而,就在她的倾诉中一颗文学的种子已植入我的心田。”作者与祖母的感情很深——“祖母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的行为模式浇铸了我的童年,塑造了我的雏形。在我的操行还是一张白纸时,她的投影就活画在其上,不知不觉就成为我效仿的楷模。”淡淡地,没有任何夸张的几笔白描,渗透了作者对祖母的感恩——没有祖母的文学影响,就没有作者文学创作的实绩。
《中国祖母》还对上个世纪风靡在全国的“血统论”和“牵连锁”,进行了揭示,那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不正常的年代,是一个混淆了一切无谓是非对错,无谓真实假虚,无谓聪慧愚昧,无谓正道妖孽的年代,什么政治政权政法,谁夺得手中的权力就成一时的统治主体,就能残酷地制定这一主体认为的“阶级斗争”对象。是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什么都是以阶级斗争挂在嘴上,阶级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第一公式,代取了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情感交流,家庭成分注定了家庭人员的政治面貌和政治生。作者的祖父随国民党溃败潜逃在台湾,成了全家灾难之源——“父亲受着他父亲的政治牵累,时时小心,能有什么过失呢?他交待不清,得不到宽大,就被一次次逼供。……我的小姑已被剥夺了辛辛苦苦求学得来的那个公家饭碗。祖母一口一口省下粮,一分一分攒下钱,供小姑读书识字,她上了中专,被分到专署气象科。可阶级斗争的弦一绷,她被清除出了机关,到了下头的站上。阶级斗争的弦再一绷,她只能回村种田了。”祖母对作者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也是有影响的,因为祖母看惯了被整的机关单位的黑暗,所以固执地反对自己的孙子进机关当干部,甚至反对孙子一直升学,一直在祖母去世以后,乔老师还这样感慨:“我担心的是她老人家继续忧心,因为我最终背离了她给我设就的人生定位,端起了公家的饭碗。”
作者对于祖父在台湾的景况无法在场,甚至无法推断,但是,后来得知道祖父在台湾的基本遭遇以后,做了这样的感情推测——“他浪迹漂泊时,轰烈和沉沦都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回到故乡,行孝床前,为老母亲养老送终。他哪能想到死会猝然而至,行孝床前已成烟云。他一定想到了他的老母亲,他一死了之,那老母亲谁来养老送终?他这样想是担心那个他辜负了的女人会离家而去,那么他家的烟火谁来传续?难道乔家的门庭就要毁在他这个踌躇满志的人手中?他想,他冥思苦想,他绝望地冥思苦想,想白了头发,想落了牙齿!”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来说,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种的根脉,都潜在一种无影的巨大力量,乔老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因为这个孙子身上流淌着他家族的血液。这或许是祖母的骄傲,也是祖母在水深火热中能将生命演绎为男人的精神支柱。”乔老师的祖母是一个复杂的祖母,祖母对于作者来说,“我总觉得祖母是一部厚重的大著,我终其一生未必能悟透其中的玄机。”同时,作者冷静看到祖母优点和缺点,客观地评价祖母,“祖母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她身上却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的本质;祖母是个不足挂齿的小人物,在她身上却闪耀着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当然,祖母并不高尚,她是个囿于家庭的女人,一生一世的努力都围绕着自家的小圈子,这明显有些自私,却是这自私支撑了我的家庭。这么看来,祖母就成了一个复杂的载体。”通过乔老师坦诚的文字诠注,我从“祖母”身上,想到我们的国家,何尝不是一个可敬的老人?在社会发展历史的行程里,由于人们曾经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使我们的国家也受牵扯,出现这样那样难以尽善尽美的景象,但终究是值得我们热爱和尊重的祖国。“中国祖母”这一立题,恐怕也就是有以小见大的内在指向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民族,无论遭遇多么深重的自然灾难和人为战争,都没有被压垮。在生死关头,留生于后代已经成为中国母性文化的支撑,成为中国长城千年不倒的基石。我们都应看到,古往今来,无论在封建皇家,还是百姓家庭,即便是女性的婚姻情感不受尊重的背景下,但对于长一辈的女性还是尊重有加的。正如作者在作品里所阐释的——“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端点,那时候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史称母系社会。即使尧这样的名人其父亲是谁也扑朔迷离,说是其母与赤龙交合生下了他。这扑朔迷离的传说何止尧王一人,炎帝、黄帝何为不是这样?由于父亲的扑朔迷离,人们在选择先祖时就毫不犹豫的选定了母亲的代表——女娲。”
《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呈现,无意中体现了普通黎民百姓的社会文化的地位提高的思想——“我只是觉得在我祖母身上蓄积了太深的历史,浓缩了太多的文化,将中国的苦难和悲剧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母性是伟大的,乔老师的文字再次以洪钟大闾的方式,向现代人进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不要忘记可以作为优秀传统的对母性尊重和爱——“女娲不仅造人,女娲还要补天。补天不就是要挽救面临危机的人们吗?我的祖母,还有那一个个我并不认识的祖母,她们所承担的不正是女娲的使命?正是这些祖母传承了家庭的炊烟,民族的薪火。”最后,作者采取卒章显志的技巧,把自己对于祖国和祖母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直接阐述——“这些祖母不伟大,也不高尚;不尽善,更不尽美,她们身上甚至明显着很多缺点,却本真的写照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之,我不得不将我的祖母以及和我祖母这样的女人礼敬为——中国祖母。”好!中国祖母!响亮,且有意义。
五、鉴赏的思索
面对《中国祖母》,我不是文学批评家,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在鉴赏阅读中感受艺术美的鉴赏主体而言,而此时的《中国祖母》对于我来说,只是我所鉴赏阅读的客体,仅此而已。但是,我不否定自己一直在努力做好一个具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鉴赏主体——读者。当然,我知道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文学鉴赏的主体,作为文学鉴赏的主体,必须具备起码的文化基础、思想水平、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艺术修养等基本素质。我也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实现它的价值,要产生社会作用,那么就必须要经过读者的鉴赏阅读,所有的文学活动都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若是没有读者的参与文学活动,至少不能算最后的完成。
所以,我在鉴赏阅读《中国祖母》过程中,始终是把这样的阅读当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活动,注重通过对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认识和感悟,作出分析记录,不为别的,只为对自己的阅读负责;同时也希望通过我对作品的文学鉴赏,对作者的创作发展有所鼓动,有所推进。
有人看了我的鉴赏分析笔记后,对我提出质疑,说我只有肯定没有批评。显然,那是他们是把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混淆了,对“批评”的角色模糊了。为此,我不得不说两点:1、我只是做了文学鉴赏的分析记录,我的文学鉴赏只是为了对自己的阅读负责,对被我鉴赏的客体负责。2、即便是文学批评,“批评”也不一定非用在否定上,肯定也是评论的态度之一;之于文学批评,是为了文学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元素,开拓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顺利展开文学欣赏活动,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然而,可以肯定,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首先是必是一个好的文学鉴赏家。因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所以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任何一个批评家,都离不开对作品的鉴赏。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了解这部作品内涵,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是如何表达的、表达得好不好等最基本要素。也只有这样,批评家的批评也就比较正确、中肯、并能闪烁自己独到之见的光芒。这样的批评,于作家创作是一种推动力量;于读者的鉴赏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于自己是一种鉴赏能力的提高,是真正地自己负责。
由于感动,由于向往,由于祝福,我把鉴赏阅读的分析笔录整理成章,就当作是一个来自女性的解读,希望对于读者有益。谢谢乔老师又为当代散文园地贡献了一篇高质量的好散文。
2008-6-19
-全文完-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