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再说三字经春梅绽放

发表于-2008年06月12日 凌晨0:53评论-1条

一 蒙学经典《三字经》一般认为是宋代王应麟所作,三字一句,很容易背诵,可以当儿歌来学,头两句就是“人之处,性本善”。近报的新闻有太多令大家感到丑恶的事件,性本善还是本恶?正宜介绍一下《三字经》,在此用清末民学大师章太炎的增订本。以下都先引原文,用现代白话解说,再加补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每个人出生之时都是性本善良,所以小孩子的性格一般很相近,但因为后天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行为习惯的差异便随年龄增长而相去甚远。假如没有适当教导,人的善良本性就可能向坏变迁。因此幼儿教育的正道是先严格选择课业教材,务需专精,不必先求广博。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对人性的看法有善说、恶说、无善恶说等,但都受后天环境影响,儿童教育必需重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处事作风。

二 贵以专-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但有些家长以为子女越年幼时学会越多知识技能最有利,便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反效果。如牙牙学语的时候便强求学好英文,或要求子女语文、数学、常识、运动、音乐、艺术样样皆能,件件皆精,这样必不够专。儿童要学习个体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包括人和事),最先专注要学的是遵守日常生活相关的纪律和规矩。语文方面应先多记忆、多念诵,不可强求分析力、解难力等等。背诵合适的经典名著等于反复训练了聆听和诵读,有助提升听力和说话能力。选择教材很重要,选得好,可以记熟一些后有用的材料,同时灌输了做事的正理,加强先入为主的功效。当然,天资聪颖,理解力、吸收力特高的幼童,则可以因材施教。但切忌发展不平衡,一些‘天才儿童’(现在资优儿)最终成就有限、甚至难以融入社会,可能就是教得不够专,需要警惕。

三 贤母贤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儒家重要学者孟轲(后世尊称为孟子)小时候无心向学,喜欢模仿邻居的活动。他母亲为此搬家,最后搬到书院旁,孟子就学读书了,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孟子曾经不专心学习,孟母便在他面前剪断一幅差不多织好的布,喻意学习要不断努力,如果半途而废就如将快要织好的布剪断一样可惜。窦禹钧别号燕山,五代时,用前代圣贤流传下来的义理教育儿子,五个儿子都学有所长,扬名当世。两人教育儿子的方法值得借镜。孟母教子的故事可能有后人添加的细节,背后精神是重视儿童成长环境,培养良好学习态度。杼粤音柱。燕在此是地名,粤音读烟,不可读宴,如五代后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秋战时的燕。

四 教子以义方-以义方教子,出自《左传》石碏对卫庄公的谏言。石碏说:“臣闻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泆,所自邪也。”弗即是不。泆,粤音。这四邪即是骄傲、奢侈、荒和放纵。中近年经济起飞,而香港社会平均仍属富裕,不少家长疏于管教,青少年便多有养骄、奢两邪见邪行。石碏又提到六逆和六顺,都是从传统伦理和阶级和谐角度出发。六顺很易明白,分别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弟敬。君要有义,臣下则按本份做事,一点愚忠思想也没有。六逆则是: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破义。这里的贵贱指社会地位和负责的公职而言。妨是妨碍、妨害;陵是侵陵,即侵犯、欺侮;间是挑拨分化,如离间;加是放在上面,亦有凌驾的意思。这六顺六逆很重视际关系,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秩序。现代如要效法这些义方,需要因应环境,不可拘泥。

五 师之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代社会重轻女,中外皆然。所以《三字经》只讲窦燕山教子名扬,这里亦只提父亲有教导之责。现代女平等,子女应有同等教育机会,父母亦有相同的教养责任。不过子女始终有别,家教的细节需因应况,不可盲目追求百分之百的男女平等。教师对学生应有严格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由民间自理,教师由家长直接延聘。同时因为古人聚族而居,亦有由家族出资,请老师教导本族子弟;与今天由政府负责分配教育资源的制度有别,现代教师便以校长和政府官员作为上司,不觉得要向家长负责;而且教育经费还要跟业绩挂钩,学校受的资助与学生数量有关,于是乎大中小学都要抢客,间有出现从宽处理学生的事情。近年多次发生老师在考试临近时‘放水’,透露考题内容的丑闻,一些教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好教不严了。

六 玉不琢、不成器-二十一世纪号称知识型经济社会,有人甚至认为年轻人必需有大学本科学历才可以立足。这似乎是懒惰的想法,用学历来筛选人才,即使选错了雇员也可以辩解。其实现时中国和香港的专科教育已出现错配。须知广义的知识,不单指书本的学问,还有实务的技能。假如教不严,装模作样的学,可能会浪费青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你们这些小孩不适宜拒绝学习,否则年长之后,怕难有作为。玉石不经过雕琢,除去杂质,就不能按形状切割不同的器具。不学习,就不会明白做事的正道,不能分辨事的义理。玉是矿石晶体,以体积大、质地纯净、色彩美丽、硬度适中为贵。美玉可能藏在矿石之中,要切去外边的粗石才可以见到。古人以此为喻,说明人也要接受磨炼,努力学习和实践,方可以材。

七 孝于亲有弟于长-“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为子女者,在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向大家学习社会普遍认同的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黄香是东汉是有名的孝子,九岁时便想到要让父睡得舒服,夏天用扇将父母的床铺搧凉,冬天则先将被窝睡得温暖,才请父母就寝。这个重孝尊亲的例子,说明为子女的本份,类似的生活细节容易效法。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他是东汉末名臣,建安七子之首,因为政见与权臣曹操不合而被借故杀害。近年一些家庭暴力纠纷,正由幼童霸占家中用具,不肯让而大打出手,不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最重视孝道,百行以孝为先,其次就是悌(古作弟),即兄弟姊间的友爱。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为人父母,但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除少数不幸的例外情况,我们没有几个不是受过父母养育深恩,所以提倡孝道非常重要。

八 首孝悌,次见闻-“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幼童首先要懂得孝敬尊亲,恭友兄姊。其次才去学习应付生活所需的种种技能,并且增广见闻。然后才是知晓数目和认识文字。由一而十、而百、千、万,以至于无穷。文在这也指古圣先贤的文章和教导。这几句重申小孩学习的次序,第一件事为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等基本做人美德。因为原本善的懂得孝敬父母,然后孟母的苦心和窦燕山义方才有用武之地。学会像孔融懂得礼让,然后才谈得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将心神放在知数识文未迟。由一至万,明面是讲数字,但亦喻示学问知识技能要不断累积,而且没有止境。中国传统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但许多时候传统智慧已被忽略。不少家长在子女才两三岁便急不及待要学英文,还有排山倒海般压过来的各种兴趣班,未免次序颠倒。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春梅绽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