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趁着休假的机会,到各处去逛逛,早就听说乾州天星庵依山傍水,风景依人,于是与朋友乘车游至。
天星庵位于湘西乾州西北近郊,始建于道光年间,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走到山脚,远远望去,天星庵隐在一片翠绿之中。山下有一个门,上面写着“天星庵”三个大字,旁边绘有诸佛的图案,让人感受到寺庙那种独特的神灵会聚的肃穆。
怀着虔诚的心情,一步步登上石阶,过一个小石桥,山腰处有一个石亭,名曰:风洞亭。亭子的周围栽满了青草和树木,间杂点缀着叫不出名儿的各色野花;红的、白的、蓝的竞相开放。站在亭中远眺,群山环绕,绿绿葱葱;从近处听闻,亭外鸟语花香,桥下流水潺潺。
小亭旁边有一个风洞,风洞亭由此而得名。走近风洞口,凉风吹来,顿觉舒爽,是游人在炎炎夏日躲避酷暑的好地方。风洞下面有一口水井,千余年中,经久不涸。掬一口井水,清凉甘甜,沁人心脾,一洗浮尘的喧嚣和烦躁。
继续登上石阶,就可以看到天星庵了。天星庵坐落在山顶,不是很高,但山势颇为陡峭。站在天星庵上,俯瞰乾州山山水水,乾州大小建筑尽收眼底。
往殿堂望去,屋内香烟缭绕,佛鱼梵罄之音传播山泽。听说这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毁坏。在1985年这里的百姓自发集资,重新修缮了天星庵,经过二十多年的扩建,现天星庵已颇具规模,成为湘西一个有影响力的古刹和风景点之一。这也是许多文人墨士,喜欢经常游览吟咏的地方,其间留下了不少墨迹,只见庵外石碑上《天星庵抒怀》文中写到:春天簇簇李花开,秋至累累果满山。仲夏消暑品凉面,孟冬御寒尝斋饭。禅苑静坐听梵颂,四大皆空忘尘烦。
走进殿堂,就可以看见几墩镀金大佛,让人感到敬畏。佛座下几个师傅正在给香客判属相优劣,命主婚姻。听着听着,总觉得太过高深。没听上几句,便坐不住了。
穿过殿堂,在一间侧房见到了天星庵主持张师傅。她年轻时便已出家,在全国著名的寺庙学习。学成归来,吃斋念佛,受到当地百姓的敬重,于是大家邀请她来主持天星庵内的一切事物。她就在这深山庙宇中,日日夜夜,潜心念佛。在几十年的修行中,信念如磐石。这种虔诚和坚毅岂是常人能做到的。她提诗曰:少小出家入空门,清灯古佛伴黄昏。自度度人佛正果,自觉觉他悟真经。小庵大道存妙理,劝恶从善塑金身。莲花台前勤拂拭,心似明镜不染尘。
学佛参禅者多以普度众生、顿悟成佛为已任,他们于晨钟暮鼓中,耐得寂寞;在出世入世间,操守修持。地藏菩萨有“地狱不尽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奉献精神。而为什么历来老百姓对神灵如此敬仰呢?我想,个中除了透出一种向善的诚挚外,祈求人生平安幸福的成分还是主要的吧。古往今来,大家都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可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佛呢?
在庵的墙壁上写着“佛即吾心”四个大字。心中有佛就有佛,佛心包含着一颗善心。我们的心没有佛,因为我们的心灵蒙上了厚厚的灰尘,阻塞了光阴,失去了原有纯真和善良。
佛经有云:爱人以爱己,率己以随人。人生在世,离不开亲情、友情,若能做到爱人如爱己,便能处处赢得朋友。佛家说:四大皆空,并不意味着抛开一切,真正有禅心的人,是一个懂得善待别人的人。
时间已经是接近中午了,我们原本还想在这里吃过斋饭后再走的,可下午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于是向庵里的师傅辞行,便沿着下山的路径返回了。走到山下,看见山门一条横幅:来庵求佛求,回家做善心。
善有善报,虽不是绝对的,但我们宁愿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能够调节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发自内心的善行会使我们变得高尚,一个高尚的人可能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富有的,因为爱心让他的生命变得充盈。
所以来庵求佛求了以后,更主要是在今后生活中,带着一颗善心。因为善良能驱除消沉者心灵的阴霾,让他们看到生活的美丽,看到希望的绚丽。
佛家有云:心存感恩,善缘不尽。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有一颗醇厚,诚挚的同情心,就会恬然自得,喜悦长存。
-全文完-
▷ 进入酒醉夕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