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
——三国人物乱弹之一
曹操虽已“盖棺”近两千年,但对他的用人之道至今少见“定论”。
在我看来,这位曹孟德虽未曾当过组织部长,但在选人用人上却很有些道道。同是招贤纳士,他不同袁绍“外宽内忌,所用多亲戚”,而是“外简内明,用人唯才”。只要你有本事、是人才,他便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一概委以重任。就说那位后来为曹操护驾华容道、裸衣斗马超的许褚许仲康吧,本是个并非出身名门也没啥后台的乡民村夫,只缘这位老兄力大无比,勇猛过人,曾“双手掣二牛尾,倒行百余步”,曹公便“拜之为都尉,赏劳甚厚”。同是选才用能,曹操亦不同于袁绍那般不容部下有过失、吃败仗、唱反调、比己能,而是宽容大度,善纳群言。就连对曹仁、李典这样损兵折将失樊城的人,曹公非但没像袁绍待田丰似的将其“投入大狱”乃至“砍头问罪”,反而安慰有加,劝之曰“胜败乃军家之常”。如此这般选人用人,难怪曹孟德在发矫诏起兵不久,便文有孔融、王粲、陈琳等才子,武有夏侯渊、徐晃、许褚等猛将,臣有郭嘉、荀或、程昱等谋士,兵马从无到有迅速增至近百万。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曹操选人用人不搞长官意志,而是注意走“群众路线”。如在充州时,他曾发动部下唯才是举,一下子就网罗到荀或、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诸多谋士。还有,这曹孟德选人用不计前嫌旧恨,善于“团结大多数”。哪怕是与自己结过怨仇的人,与自己刀光剑影做过对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投奔于他,此公都真诚表示欢迎,照样用之不疑。想当初,贾诩与张绣曾对曹操将计就计,令其“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待后来这二人“弃暗投明”时,曹孟德不仅劝他俩“小有过失,勿记于心”,而且“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吾金使”。那张辽被俘之后,曹操也并非来个“格杀勿论”,而是“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并“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对于曹操这一“优待俘虏”之举,连毛泽东老人家生前都曾批注肯定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如果说曹操用人之道确有可鉴之处的话,那么此公的爱才惜才之心,似乎更值得世人称道。比方说吧,他因“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之以为己用”,偶得之后便“封侯加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地盛情待之。此举颇有点现今一些地方不惜重金聘能人、筑巢盖楼招贤才的味道。谁知这位虬髯公关羽不识抬举,仅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便不辞而别。尽管如此,曹公仍追赶上“特具路资相送”,并“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这又那么点儿像我们现在提倡人才流动的意思。再举个例子:屡建战功的典韦不幸于淯水阵亡,曹操并非为与其同时遇难的长子和爱侄伤心,却“独号泣典韦也”。特别是才华横溢的谋士郭嘉病死数年之后,孟德每每想起他仍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的爱才惜才之心,足可由此窥见一斑。
记不清是谁说过,选用干部须先把管干部用干部的干部选准配好。我以为此说是颇有见地的。试想,如果曹操不懂选人用人之道,没有爱才惜才之心,仅凭他那个“始举孝廉”初为“典军校尉”的小人物,日后岂能与刘备、孙权争得三分天下?
(原文刊载于1995年3月21日《杂文报》)
-全文完-
▷ 进入京城金陵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