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穿越与渗透乘马班如

发表于-2008年06月10日 晚上7:22评论-2条

穿越与渗透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读后

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够穿越时空,渗透进我们的的心灵和血液?这是托尔斯泰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穿越”似乎相对简单,可以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达到。而“渗透”呢?

在这本集子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莎士比亚与戏剧》一文。毫无疑问,这是两位文学伟人之间的对话。然而另人惊讶的是,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名望以及剧作始终抱着一种厌恶甚至是敌视的态度。“在莎士比亚那里,一切都被夸张了:行为夸张,行为的后果夸张,剧中人物的道白夸张,因此,任何一个地方产生艺术印象的可能性都被破坏了”。为什么会对一位享誉百年的大师产生这样的看法,托尔斯泰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对自己的态度产生过怀疑,“50年间,为了检验自己,我听从别人的建议,一遍一遍的以尽我所能的方式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俄文本、英文本、席勒的德文本等,体会到的感受却别无二致:厌恶、无聊和困惑”。

应该承认,托尔斯泰确实指出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些真正的缺点:比如一切人物的语言都过于雕琢;很多人物性格都有浮夸的嫌疑。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伟人的厌恶而去全然否定另一位伟人,就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听说有了疯牛病就拒绝再吃牛肉一样。莎翁的戏剧尤其是悲剧很难有人与其比肩,他对人性崇高与卑微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尤其是对人性最深处的污点——嫉妒、野心、伪善的揭露可谓是不遗余力,淋漓尽致。可以这样说,每次阅读《李尔王》、《麦克白》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救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这些经典的同时,会不由自主的完成对自己心灵的拷问。而且,莎翁戏剧中表现出的真实、诗意以及对人类的怜悯都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毫无疑问,在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上,托尔斯泰是武断偏激的。而这种武断偏激似乎并不能用“文人相轻”这样浅薄的理由来解释。

是什么原因让托尔斯泰产生了这样的论断?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给出了答案:“当瓦格纳或托尔斯泰在评论贝多芬或莎士比亚的时候,他们评论的不是贝多芬或莎士比亚,而是在谈论自己:他们在阐述自己的理想。”

那么,托尔斯泰的理想是什么?

在他看来,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内容要对人生有意义,其次形式要与内容想切合,第三在态度上要真诚。一部作品表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否对人类有意义,这是他对作品评判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他对莫泊桑、屠格涅夫等人作品的评论中得到充分证实。而这种意义又和韩愈提倡的“文以载道”的“道”有着本质的区别。韩愈的“道”在骨子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托尔斯泰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却是以博爱来实现人类的幸福,这也是他的终极理想。从《安娜与卡列林娜》到《战争与和平》再到《复活》,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我们在这些伟大的著作中看到的是对真理不可遏止的追求、对美不可遏止的歌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悲悯。尽管在“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样历史的重大课题面前,有时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幼稚乃至错误的;尽管这些作品中有时也能看到亢长乏味的道德说教,但这并不能掩盖一颗伟大心灵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芒。

“莎士比亚表现出的是一种极为恶劣和鄙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把强权者们表面的高贵视为人的真正优点,而对劳动阶级加以藐视,否定所以旨在改变现有制度的追求,不仅是宗教的,还包括人文主义的”,这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一点。

当然,这样的论断依然存在着偏激;当然,仅仅有爱也许并不能改变现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失去了或者是淡漠了对万物的爱,以一种居高临下或是超然物外甚至是玩世不恭的姿态去面对人间的是非和苦难,这样的文本在其成为文本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谁更伟大我们不敢妄断。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种文字哪一个更能渗透进我们的心灵,我想,每个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语燕呢喃点评:

文字能穿越时空,渗透入心,引起共鸣,那的确是难得的文字!

文章评论共[2]个
语燕呢喃-评论

问好作者!
  【乘马班如 回复】:谢谢编辑!久未来此,很多编辑老师都不太熟悉咯. [2008-6-11 10:15:50]at:2008年06月10日 晚上7:48

湘西山鬼-评论

有见地,有深度。欣赏!
  【乘马班如 回复】:谢谢山鬼!!家在吉首? [2008-6-11 10:14:53]at:2008年06月11日 凌晨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