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条箴言口口相传,成为做人的道德准则。特别是情薄如纸的现代社会,人们认为感恩逾显重要,各种媒体在呼吁人们要懂得感恩。一些行善的企业家也在谴责某些受恩不感恩者,感恩正成为当代社会热议的话题。
感恩行为是有的放矢,“矢”就是“施恩”者,没有了“施恩”就没有了“的”这个目标。乌鸦反哺也只及于它的“父母”,不会施惠到所有乌鸦,更不会惠及到其它生命。
“施恩”者施恩的动机不全是慈悲为怀,有的甚且异常歹毒。如战国时的燕太子丹“施恩”于荆轲,荆轲要击青蛙,丹立奉上金丸;荆轲说马肝味美,丹立杀马取肝以奉;荆轲说歌姬的手美,丹立剁下美人的手奉上。太子“施恩”的目的,是要荆轲报答他去刺杀秦王。三国时的司徒王允,为了行使连环计除去董卓,才收低贱的歌姬貂蝉为义女,对她百般恩宠,目的是要貂蝉牺牲色相甚至生命替他去完成计谋。这些受恩者都心甘情愿以命来报答“施恩”者。
再看当代,上司“施恩”下属,下属感“知遇之恩”,以实际行动百般替上司掩盖过失,有的还替上司担当罪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感恩的实际行动是报答,这种行为过于狭隘,而且带些江湖味。绿林豪侠最讲义气,有恩必报。武松醉打蒋门神,也只是报答施恩的“施恩”,只报有“恩”于己之人。过分强调感恩,会让人误以为无恩于己之人可以冷漠对待。
“感恩”一词从词义上说,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并不涉及到报答。因此感恩的范畴仅限于“感激”,没有实际行动上的报答,说句“谢谢”也是感恩。从这个义意上讲,受到别人的帮助,你可以报答,也可以不报答,但必须要心存感激。我们笼统地把感恩与报答混在一起,这是误解。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对“感恩”有必要进行梳理,什么“恩”该“感”,什么“恩”不必“感”。如上司提拔下属,这个“恩”完全不必“感”,连“谢谢”都无须说,你只要努力工作便了。又如岁末年初,官员例行走访一些贫困户,送上一些粮油食品,也不必对官员感激涕零,他们是代表政府对群众的关怀,你只要尽力报效国家便了。
至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如助学(包括企业家和个人),如灾区捐赠,受惠者完全没有必要口口声声把“感恩”挂在嘴上拘泥不安,只管坦然受之,只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日后报效祖国,就是最好的感恩和报答。
上面说过,感恩的前提是施恩,没有施恩者,何来感恩者?而施恩是一种慈善,一种社会责任感。凡是善良的公民都有这种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起这种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更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感。青岛的“微尘”行动就最有力地说明这种社会责任感的温暖。
一位署名“微尘”的善良女性,多次为公益事业捐赠巨款,青岛市民争相效仿,成为一股巨大的爱心力量,“微尘”成了青岛无价的公益品牌。爱心行动在青岛扩展到各行各业,有出租车司机拾到遗落在车上的巨额珠宝归还失主,拒绝物质答谢。乘客只好将黄丝带系在他的车上,以表达崇敬和感激。于是,黄丝带成为爱心标志飘扬在青岛市区所有的大街小巷。有人在市区摆了一个充气的蹦蹦床,被大风掀翻,砸伤路人。当伤者得知这对夫妇是外地打工者,为了女儿的白血病急需挣钱治疗时,非但不索赔,反倒发动群众为他们募捐。有两位青年人在大雨滂沱中为素昧平生的老婆婆送雨伞……这一幕幕爱心行动,让人看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善良。一座善良的城市是不需要感恩的,当然,青岛所有的“施恩”者,也不将爱心当成“恩”,自然就不会等着受恩者来“感恩”。
我们呼吁“感恩”,提倡“感恩”,这是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呼吁善良,弘扬善良,激发人们更多的善良,善良会使“施恩”变成一种社会责任,而不自认为是施恩于人的美德。(2008·6·10·)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