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收了,栀子花谢了,桃子红了,端午节到了。
五月五日为端午,端者,始也;午者,阳也。到了端午,真正的夏天就来到了。
中国最早关于端午节的记载是出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意思是在端午佳节这一天,烹食鸭子、粽子以庆贺。在这以前,粽子在江南有些地方是作为祭祀用的专用食品,与端午节没有多大关系,与屈原更没有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详细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以及被流放后自沉汨罗的过程,并作感叹道:“以彼之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却只字未提屈原与端午节及粽子的关系,相反屈原在《离骚》里却有这样两句诗:“巫咸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意思是晚上巫师请来了神灵,我怀揣着粽子迎请祈求,“椒糈”就是作为祭祀用的粽子,可见粽子并非是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在屈原时代就有粽子。
不论粽子是祭品也好,是替代屈原喂鱼的食料也好,千百年以来,粽子渐渐作为一种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端午节人们必食的美味。
我的童年是在大别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我们那里的粽子馅是用上好的糯米、绿豆、剁碎的辣椒和肉丁拌上香油制成的,外面再裹上两片宽大碧绿的箬叶,用细麻线捆扎成三角锥形,在山泉水里煮上一顿饭的工夫,揭开锅盖后,阵阵雾气伴着诱人的香味飘满了农家小屋。馋嘴的我迫不急待地剥开绿色的粽叶,对着白白胖胖的粽子“啊呜”咬上一口,那种香、辣、软、粘,面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家迁到巢湖,巢湖的粽子是用芦苇叶作粽叶的。尽管母亲还是用糯米、绿豆、辣椒、肉丁和香油作馅,但是在自来水里煮出的芦苇叶粽子,怎么也找不到山泉水里煮出的箬叶粽子那种香甜可口的感觉。
如今我客居在颍河之滨的这个城市。这里的粽子乏味得很,不但粽叶是芦苇叶制成的,粽馅也非常简单,要么是在糯米中间放一颗枣,要么是在糯米中间放一块肉,每年端午我都会倍加思念起母亲和她裹的粽子,哪怕是自来水煮的芦苇叶粽子,只要是母亲亲手做的,儿子都会当做山珍海味!
屈指算来,我已经十三年没有在家过端午节了!明年的端午我是否能回到故乡,陪伴着我年过古稀的老母,让她尝一尝儿子为她裹的粽子?
-全文完-
▷ 进入颍水倦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