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即为“感动”;知,即为“明智”。有感无动则不为“感”,有明无智则不为“知”。而恰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门身上却远远的离开了这两个字:“感知”!
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感、知并存与否,便组成了千奇百态的人生!
“感”,有承恩之意,有表谦之美。“动”,有履行之效,有劳德之美。动乃感的延伸,有感无动则有形无意,空有虚美于外,无性灵于中,如人无魂,花无羞。羞,乃含蓄,乃矜持,乃秉性,乃真性。
“明”,有是非之辨,有明章循理。“智”,有惛惛之思,有运筹之力。明乃分明是非,智乃融感于动,乃行之明,行之力,化感为动,化动为源,奴驾于明,得真、知、之功!
孩童是最美的阶段,我很敬重“老顽童”。“老”与“童”先置不顾,但一个顽字便倒出了所有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感知渐渐的脱离,主观的,非主观的磨化去了许多东西。老家有一种树名“椿”,味臭,且经久不衰,可性韧,弃之可惜。于是人们想出一种办法,乃置于污泥中,半载,臭味可除。由于浸泡的时间长了,竟具一种淡淡的芳香。后果得重用,乃用房之梁。不像扬树,桐木,可直塑家具,不受皮肉之苦。也实在难为了椿树。
每个人都期望有自己的良遇,我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自己的“良遇”,只是结果有些不同罢了。人们有时侯会想起来自己某年某月在某地的某件经历,说起来大感惋惜,哎,真是生不逢时,或是有缘无分啊!(关于生不逢时、有缘无分此处不作探讨)惋惜归惋惜,具体有缘无缘,谁也说不明白。我只是觉得在很多时候,“缘”已经来了,可人们抓不住“份”(有人说这是有缘无份的问题)。我门这里需要思索的是“抓”的问题。在稍纵即逝的时光机缘中,如何才能抓得住,抓得牢,缘、分具得呢?
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采取“抓”的种种措施与方式可能也不同。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挠”!我们不提倡盲目的“抓”,但坚决反对不着边际的“挠”。挠,是肤浅的,愚昧的,没有主题的,甚至是丑陋的!
然而,在这个“缘分”二字中,恰恰钻入了这个“挠”。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家伙。君子应杜绝“挠”,积极去“抓”!
有人说,挠不来“份”,抓,也不一定行!理所当然。但抓,是君子之风,是切行之道,是明、智之势。谁又能保证,钻一个100米的井就能喝到泉水呢?
感知,是人生的态度,是心灵的升华,是人性的明净!但愿我们都能以“抓”的态度面对人生,杜绝“挠”的作风!
2008-6-4-21-10
-全文完-
▷ 进入云间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