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当高悬
明镜:喜怒哀乐全都有,决不违心说美丑。----题记
一
如果一味听信妻妾宾客之言,邹忌不“窥镜而自视”地与徐公相比,他可能就会永远沉浸在他人“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之类的夸大之辞中,以为自己“形貌昳丽”。这样,恐怕就不会有邹忌“暮寝而思之”的一番理性思考;恐怕就不会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历史典故;恐怕就不会有“战胜于朝廷”的战国神话。
在关键时刻,一面明镜发挥了关键作用。
邹忌告诉我们:明镜当高悬!
二
如果没有魏征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正直谏臣,恐怕贞观之治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的确,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面明镜,是他使自己的“谏”变成太宗的“鉴”,形成初唐的“剑”。否则,唐太宗很难出色地做到“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难怪他病逝后,太宗自制碑文,亲为书石,并十分伤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太宗警示我们:明镜当高悬!
三
同样是一面明镜,却生不逢时,被时代放错了位置。这面明镜就是我们尊敬的“豪放词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从名字上我们不难得知,他甘心做个“轼”以让行路的天子能登“轼”而“瞻”。所以,从小他就刻苦读书,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就“苏文擅天下”,轻松地成为“天子门生”,并领衔“直言极谏科”,被宋仁宗称道“有宰辅之才”。
可是,刚正不阿的他虽然敢于针砭时弊,激扬文字的他虽然敢于指点江山,但在奸臣当道德政治气候中,面对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不平遭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他,只能发出这样的慨叹:“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可悲的是,在大宋悠悠编年史中,却尘封着如此清晰的情景:在中华那充满贫瘠的土地上,一根大粗绳绑缚着一个世界级的大诗人,浩浩荡荡地向京城挺进——这场由那些奸臣小人们编剧导演的“乌台诗案”终于爆发了。
悲哉!一个诗人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脸!
悲哉!一面明镜被埋没,整部历史在哭泣!
四
历史的潮流总会把明镜冲刷得更明亮,世人的巨手总会把明镜擎悬得更崇高。
世纪之交,日理万机的朱镕基总理来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向严于律己的他,对该栏目取得的成绩十分满意。并鼓励焦点访谈要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真正办好这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喜爱的名牌栏目。广大新闻工作者更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要服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法,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很值得一提的是,很少题词的朱总理却欣然命笔,写下这样的文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明镜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焦点访谈,党和政府的一面明镜,永远高悬!
明镜,历史荒芜不了的伟岸,岁月黯淡不了的璀璨。
明镜当高悬,人间更灿烂!
-全文完-
▷ 进入刘裕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