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中西文化对比思考之一:关于文字谷穗

发表于-2008年05月29日 凌晨0:13评论-3条

中西文化对比思考之一:关于文字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

这几天,读了几本中西文化的书,在读之前,期望着两个目标,一个是试图找到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别;一个是试图做融合中西文化一些努力的尝试。我深知,这两个目标之大,我一个外行人,即便是皓首穷经,可能也难解其中之一二。但我在听王骏老师讲中西文化对比时说“年轻人应该在历史与经典中亲自感受其中的奥妙”时,心潮澎湃,且在四川大地震之后,原本对中国体制和国民性在西方文化和体制对比下持悲观失望的我,在看到中国人在地震和苦难中表现的乐观、勇气、互助、坚韧的人性闪光时,被彻底的感动了。我想,对于还拥有生命活于人世,活于我们这个苦难而伟大的民族的我,是有责任去努力的思考和寻找某些答案的。不求自己的答案是否完全正确,或能影响多少人,但求能从自己做起,并以此来激励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去寻找和独立思考其中的答案。于是,就这样,我匆忙的上路了。

我深知自己对于西方文化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同样的严重不足。于是,我打算从历史开始。对于西方文化,我选择了《西方科学的起源》(后面简称《起源》)、《科学二十讲》、《苏菲的世界》来做一个历史性浏览,之后再阅读一些译文版的原著。对于中国文化,我选择《中国人史纲》(后简称《史纲》),之后看一些原著,出于课上王老师提到的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到的“中国早期历史中道家占主流,而儒家后来者居上,并在中国后期直到近现代占统治地位,并影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我选择了老子,孔子,还有鲁迅的著作来阅读。到今天为止,我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有读完,如《西方科学的起源》、《科学二十讲》、《道德经》、《鲁迅杂文全编》《论语》仍在读,即使读完了的,如《苏菲的世界》、《中国人史纲》(之前读的)、《鲁迅小说全编》(刚读完),也是囫囵吞枣,有快有慢(总体来说还是太快了),没有足够的思考和整理。并且,到现在为止,我越发觉得其中的东西太多、太过深奥,越发的感觉自己知识的浅薄、精力的有限,此时,本无意多写。正如我的室友屡次提醒我厚积薄发,我也深知此中要害,也急切不得,但交作业期限临近,只好勉力为之,把自己之前所读、所思、所感写出,即使没有写成所谓的“中西文化之差别与融合”,希望能凑成一篇读书报告,也算是名符其实。

在对中西文明的历史描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起源》和与《史纲》都提到了文字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起源》中称:“文字的发明是古代世界哲学和科学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史纲》也说:“(发明文字)这是中华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同时,两者对于各自的文字及其特点所造成的具体效用也表述和各自的观点。《起源》中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更容易传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哲学和科学蔚·为壮观的发展。而“标符文字”难以掌握目,效率低下,这限制了它的传播,并使它成为一小部分学者精英的私有财产。这里的“标符文字”当然不是指的汉字,而是指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使用词的记号。但是,汉字也具有这里指的大概相同的特点,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和其他汉字的起源类似,也是象形字符,图画性极强。但是,在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西方的文字开始以希腊字母文字为主,这使得文字学习和传播起来更容易,也让大多数的甚至包括底层人民更容易掌握,由此也加快了各种知识,当然包括自然科学与哲学在西方的普及。而在中国,音调、多音节字和大量词汇到大约在公元六世纪才得已出现,并对汉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那时因为佛教译经的缘故,梵文表达出来的很多事物,包括思想和意境,汉文往往不能表达,于是大量新创的字汇产生。又因为一些高僧不能书写,只能口述,“一些没有受过官僚专用的文言文训练的门徒,将他们的谈论,用朴实的文体记载木来,遂成为一种格言式的‘语录体’”,即半文言半白话的混合体,使得白话文终于脱离文言文而单独出现。它的妙处在于,“只需要片段的言语就可造成一个学者,不必辛苦的去建立思想的和逻辑的谨严体系”。最后一点是因:“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拘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的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定出四声——平上去入,中国言语在音调上也比以前丰富。

这个时期,中国大概处于南北朝时期,鼎盛的汉朝已经过去,此时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流行已经相差1200多年。而即使是从这以后,中国汉字虽然有了音调和多音节,词汇量也越来越丰富,但仍然是以形为主的文字,没有固定的读音,汉语拼音的出现的近现代才有的事。我认为,这可能是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鲁迅认为“具有巨大惰性”的民族,继而让中国在西方爆发近现代科学文化繁荣的历程中,处于边缘且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缺乏拼音的方形汉字很难被底层人民包括大多数答掌握,只有少数人有文字的特权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那个艰深难懂的古文,使得中国在历史上就远远没有完成对其底层人民的基本知识的启蒙,还使得中国的精英或者叫上层建筑与底层人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那些掌握了文字,继而掌握了一定知识的文人,因为缺乏底层人民的支持,又要求得生存,只有进入体制内谋求发展,其结果是过于依附于政治与权力,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会如此特别的出现如此多的文字狱的原因吧,而文字狱本身又使得本来应该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层更加依赖于政治,让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远远滞后于西方。

再次:文人对政治的依赖和与人民的疏离,也使得中国逐渐朝两极分化社会,即金字塔社会发展,而不是朝橄榄球式分层的社会发展。根据现代社会论的观点,金字塔式的分层相对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可能是因为:下层人民缺乏一个正常的渠道来顺利的和上层社会平等的沟通,这个渠道本来可以通过中间的知识分子层而达成。然后,中国社会中间层的缺乏导致社会矛盾一直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便爆发革命,建立新的政权,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中国社会不断重复发生的奇特现象。

同时,新政权释放了知识分子的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底层人民的知识,唤起了他们共同的激情,所以初期容易繁荣,然而,统治者总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他们断然不会看到旧政权的推翻是因为独立的知识分子太少了,而是看到其反面,是帮助他们建立新政权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太大了,太厉害了,所以才有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说,其结果只能导致中间层越来越少,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政权越来越专制。

在专制的政权下,独立的知识分子便更少了,相反,在乱世,体制相对自由,中国的学术却往往是最繁荣的黄金时代,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三国时代英雄备出;五胡十九国以及南北朝时代的大分裂时代英雄更多(只是不被我们关注);明末清初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的大家;而在近现代最乱的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作家、思想家、科学家……而随着中国政权的再次稳定,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又在逼迫屈从且依赖于政治,而中国学术似乎又在沉默,中国的两极分化又在加大,中国的矛盾又在积累……可以想象,如果政府不转变对知识分子和言论的态度,其结果很难想象。

当然,中国的方形汉字,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促使民族融合,并使得中国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屹立至今的国家。

《史纲》中写道:在大概公元前九世纪,楚王国建国过程中,最大的一件事是接受了中华民族的方块文字。此一事实使中华、楚两大言语相异的民族,因文字类别统一的缘故,最后终于融化为一个民族。假使那时候中国跟腓尼基人一样使用拼音文字,楚王国必然用字母拼出他们的文字,经过七百余年的对抗,各自发展各自民族的和乡土的文学,两个民族只会越离越远。这是方块文字第一次显示它的功能。这功能在大分裂时代再次显示,在满洲民族的清王朝入主中国后,第三次显示。

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赢政大帝下令采用一种新文字,也就是一种简体字,把周王朝及六个王国所使用的那些繁杂而又互相差异的字体,简化为一种“小篆”——以后更再进一步的简化为“隶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所发动,对文字所作的第一次剧烈改革,使原来十分笨重的文字,变为灵活,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一项跃进。从此在中国境内,文字、尺寸、升斗、斤两以及车辆的轮距,完全一致。这件事奠定了中国人万世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体现和蕴藏的民族融合精神的形成,汉字也是其重要原因。

可以这样说,虽然有点武断:因为汉字,中华民族融合成在一起并延续至今,也是因为汉字,让中国社会背负了许多相对西方社会来说复杂的社会和历史问题,也延续至今。而对于现代的中国,除了要解决这些遗留下来的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保证不让悲剧的历史重演之外,还有关于文字带来的更多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去面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太过复杂,希望我们在后面的中西文化比较与融合中能比较详细的谈到,但此处只限于在“汉字”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想象。

无论你承认与否,现在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方式,抛弃(甚至是完全抛弃)传统,然后又以一种自卑的、不情愿的、敏感的,甚至恐惧的心态去面对西方文化。且不论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抛弃,除了五四文化动力中对中国文化的强烈批判原因外,古文的艰深难懂或许是一个客观原因。我们当感谢近代的先辈们,可能也还有一些西方人士,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的拥有拼音的汉字。但是,我总觉得还需要另一场运动或另一批文学和科学大家,对中国的古文,用统一权威性的现代白话文进行翻译注解。如果不考虑统一权威的难度,虽然统一权威的难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的多样性,但人民不管这些,人民只管能看懂,且容易理解。就我的体会而言,我读《道德经》原著,过程极其缓慢,成本代价很高。虽然读原著可以让我拥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但我又非学术式的研究,不一致反而影响我与其他也非专家的交流,如果又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我只能选择暂停阅读。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应该很难像印度那样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母语,这就更加迫切的需要我们有大量卓越的翻译大家,把西方文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完全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中国也需要以一种最简单的文字形式,来发起一场本应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就应该发起的国民启蒙运动,让所有的至少的大部分的底层人民可以分享现代文明知识、开启现在文明的心智,或许到那时候,中国才能真正的再一次腾飞。

题后记:本文本无意只写关于文字中西文化对比,本想写更多的关于宇宙观、理性、宽容、宗教信仰方面的主题。可是,当我写到文字的差别时,自己的各种想法便鬼使神差如流水般滔滔不绝。当我意识到字数已经超过4500字之时,只得停笔。且其他的主题对我来说,更难观其中奥妙之一二,只能待自己至少把开始所列书单看完,或许才略敢提笔……对于本文的观点,虽然受了《起源》与《史纲》的影响和引导,但其中的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由于这些想法今天才有或者今天才系统整理出来,所以难免出错。不过正好可以拿出来,作为抛砖引玉之用,但愿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谷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烈酒红袖点评:

很专业的文章,推出来共赏!

文章评论共[3]个
湘西山鬼-评论

中西文化就象两条铁轨,永远也不可能相交!
  【谷穗 回复】:你认为的相交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
照你那样的认为,真的认为中西文化不会相交吗? [2008-5-30 18:21:50]
  【湘西山鬼 回复】:水火不溶! [2008-5-30 19:40:29]at:2008年05月29日 下午5:16

湘西山鬼-评论

就是水火不容!
  【谷穗 回复】:能否详细述出你的观点……:) [2008-5-31 13:52:55]at:2008年05月30日 晚上7:43

船帆·沙-评论

我认为 中西文化各有所长 亦各有所短   最终会中西交溶 成一大统 铸就人类的新文明  学习并问候
  【谷穗 回复】:嗯,这需要我们的努力啊。 [2008-6-6 23:58:14]at:2008年06月06日 凌晨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