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的突然爆发,国人内心最柔软之处遭遇重重一击。悲痛、眼泪、怜悯、祈祷……遍洒神州,而最能直接表示爱心的行动就是捐款捐物。国人在灾难面前,从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伪善、冷漠中找回了尘封心底最深处隐藏的光——人性的回归。
灾难考验人们的爱心,唯一能看到摸到的还是捐款捐物。不同阶层的人所捐的财物用于考察他们爱心的虚实。另一方面人们对慈善捐赠也不都是以所捐钱物多少来衡量捐款人的爱心的,年收入一两个亿的姚明在震难发生后捐款50万元;一个沿街乞讨的老人把讨来的全部金额105元毫不犹豫地丢进捐款箱。前者比后者多捐数百倍,反而招来网友鄙夷的指责,而后者却获得国人一片赞誉。人心是一杆称,把爱心“称”得毫厘不爽。
汶川地震当天,内地房地产业销售额排名第一的万科捐款220万元,对比全国企业界动辄千万、上亿元的捐款,万科的这笔善款的确是个小儿科,与该公司在业内的地位极不相称。但220万元也代表了万科的爱心,只不过这样一个“巨头”出手这样抠门,有损万科的形象吧了。要不是董事长王石对捐款一事的申辩,暴露了他内心对生命的漠视,也不致于引发众怒。
知名度极高的万科掌门人王石,于5月15日在博客上发了一篇《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帖子,他在帖子中说“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十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王石的帖子是在灾难三天后发出的,这场灾难有多严重,全球皆知。如此特大强震世所罕见,几乎是自发的、中国这样大规模的赈灾活动也是世所罕有。而王石却说这场“灾害”在中国是“频发”,既然是频频发生,就无需特别关注,按“常态”捐赠便可以了。如果每次灾害都不以“常态”来对待,慈善行为就要成为企业的“负担”了。
正是王石抛出了这篇“常态论”或曰“负担论”激怒了众多网民,由嘲讽万科的吝啬转为愤怒声讨王石的“冷血”,笔者对此表示支持。
万科去年销售额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位居房地产业排行榜首。资产如此雄厚的万科,200万以上的慈善是否会构成企业的负担?10年来王石登山花掉了3000万眼皮不眨一下,对200万的慈善却如此“精打细算”。限定万科员工捐赠数额有否心怀叵测?是体谅员工不使“负担”过重,抑或员工慷慨解囊,使万科的“常态”慈善相形见绌?
一些富豪将社会责任虚无化,将百年难遇的特大灾害虚无化成“频发”的“常态”灾害。所谓“常态”掩盖下的“可持续”赈灾,不过是聊以应景的爱心点缀而已。无论是特大灾害或是“常态”灾害,其结果都会导致生命的毁灭。只要对生命还有一点敬畏之心,就不应该论及灾害是否“常态”才决定慈善的等级。王石的言论透露出对生命的漠视。
网络富豪马云对生命的漠视比王石更为露骨,他覥颜地宣称:“中国企业家即便有能力,也不应该用来慈善”、“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善举绝不在于捐款”、“善心无需拿金额衡量,捐一块钱足以显示自己的态度”……
相比起同是企业大亨的比尔·盖茨和李嘉诚,马云与王石无论是财富伦理、人生境界都望尘莫及。比尔·盖茨把所有财产都捐给了公益基金会,说:“财富是取之于社会,要还之于社会,我只是帮助大家管理这份财富而已。”
李嘉诚承诺将以财产的三分之一用于慈善,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来管理这笔善款。以李现有财富计,这个“三分之一”将达到500亿港元。
拥有资产超过千亿的王石,他用什么方式来实践他的所谓“常态”慈善?就是他公司的员工对万科的捐款数额也表示失望,在灾难面前,万科员工的捐款远远超过“10元”的标准,仅深圳分公司200余名员工捐款就19万元,达到人均近千元,无异是踹了王石一脚。
尽管王石在网民的声讨和舆论的谴责下向公众道歉,并甩出一亿元为企业正名,迟到的慷慨已很难挽回公共信任危机。
对家无恒产的贫民和小学生而言,“捐一块钱足以表示爱心”是毫不为过的,但对于亿万富豪来说,“捐一块钱足以显示自己的态度”,除了对慈善的嘲讽和对生命的漠视,再找不出还有什么更恰当的词语来理解马云这句自我表白。
我们可以不计较慈善的“目的”,无私奉献固然最佳,宣传形象也无可指责,因为结果都是行善。不能容忍的是,无论是量力而行,还是尽力而为都做不到,还在覥颜无耻地大放厥词,给慈善抹黑、爱心蒙羞。
社会在拷问王石、马云辈的爱心。(2008·5·28·)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