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为什么被放逐,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劝他:“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不为所动:“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夫听后莞尔而笑,敲打着船桨,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高洁的节操。应该说,我们不能不敬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但是又不应苟同他以自杀的方式逃避尘世。试想,如果好人都选择自杀,坏人没了对手,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那正是坏人所梦寐以求的,他们还不开怀大笑!
“举世皆浊我独清”,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世俗是海,每个人都是这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果这汪洋大海都是浑浊的,你要做一滴纯净的水,可能么?想那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曾有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态,但终究逃脱不了物质生活的制约,“环堵萧然”、“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再看那遁入空门的和尚尼姑,又有几个真正做到了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妙玉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吗?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渔父的人生态度。渔父认为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许多圣贤也是认同他的观点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嘛!其实这世间“高洁”者和“污浊”者就像自然界的“芳草”和“毒株’”均只是少数,在那“清”与“浊”之间的人则有如小草一般占据了广袤大地,他们的命运被人操纵,他们的利益被人侵害,平日里他们也牢骚满腹,但他们要生存,不得不随波逐流,不得不忍辱负重。实在忍无可忍,他们也会奋起抗争,所谓“逼上梁山”嘛。
应该说,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社会潮流的。这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英雄,也不是坏蛋创造历史!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
-全文完-
▷ 进入寂寞何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