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汶川大地震,都江堰这座美丽的城市遭到严重的破坏,这让我心如刀绞。我在都江堰市(当时灌县)生活了十六年。那里有我长的足迹,也有我奋斗的汗。特别是世纪七十年代在青城大桥下面围河造田的往事最让我难以忘怀。
青城大桥下面原是岷江的旧河道,解放后,民政府号召全县民在河道正中修筑了长堤,这使旧河道变一分之二,靠县城这边便留下了几万公顷的滩涂荒地。为了使这些滩涂荒地变良田,县委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号召全县民围河造田。那时,我所在的灌县中学,也不例外地到青城大桥下面去围河造田。每天,我们都带干粮,来到围河造田工地。
工地到都是红旗召展,流如织,挑土的挑土,铺石的铺石,打夯的打夯。那时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把沙土从一里之外挑来,铺在铺好的石面。大家为了多造一分田多打一担粮,真可谓是你追我赶。饿了,啃几冷馒,了,喝几冷。有的同学,左边的肩膀被压肿了就换到右边肩膀,两个肩膀都压肿了,就用手抬。双手磨出了,他们缠纱布,又奋战在工地。那时候,没有机械,全凭全县民一双勤劳的手和那艰苦奋斗的精神。挑土造田、打夯填基。工地每天的劳动时间至少在八个小时以,而那时的围河造田没有报酬,只有每天贰两粮票的补助,但全县民没有计较得与失,而是心往一想,劲往一使,以老愚公为榜样,乐于奉献。
在工地,县委副书记罗同同志和民工开展起抬石的劳动竞赛。领导干部先士卒的行为更加励了全县民的劳动。那些抬鹅卵石的民工们,各个都把箩筐装满,扁担承受不了,他们就换碗粗的木杠抬,挑沙土的群众却将沙土担堆了山,把扁担压得“两弯”,这种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也只能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才会涌现。
那时县委有个规定,农忙时社员回家生产,农闲时社员才到工地造田,这生产造田两不误。也就是说,农忙时社员们因回生产队务农而丢下的抬石的任务就留给了我们这些学生和老师。那时我们班主任是个的,四十多岁,但很不好,同学们都劝他帮我们装下石就行了。可他却笑道:“我一个老师,却站在一边看你们娃娃抬石,你们说我好意思吗?”就这样,他硬和我做一组,抬起了石。抬石比挑沙土有危险,有时绳子断了,或者箩筐拆了,石滚出来容易砸伤脚,班主任怕伤了我、累到我总是把箩筐往他那边赶。我们全师生员工就是这样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如期完了县委给我们学校的造田任务。
在那艰苦的年代里,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围河造田,就是靠全县民用锄、箩筐、扁担一锄锄,一担担用汗换来的,用心争来的。现在都江堰民遭受了强烈地震,我相信故乡的民一定会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因为都江堰民是勤劳的是压不垮的,在两千多年前灌县民就创造了奇迹,用双手建造了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更何况现在,有党中央和全民的大力支持,明天的都江堰一定会更美好!
-全文完-
▷ 进入我要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