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是三年前的夏天,当时我们这里黒煤窑猖獗。县上几乎有点背景的人似乎都和煤窑有关系。最初我倒没有觉得什么,认为家乡有老天爷赏赐的资源,大家赚赚钱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后来大片的资源被浪费,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味道了。上学的时候也听老师讲过,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于是我想,这样掠夺式的开采,最后会有什么结局呢。
果然就在那个夏天,上级派人来县上进行整顿,当时带队的就是史优胜。因为当时县上煤炭局长和我是朋友,所以优胜在县上的行动我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当时他在我们这里呆了也就是二十多天,不过成效还是有些的。记得朋友对我说,优胜这个人看起来很柔和,也很随意,可是对问题的认识却非常的到位。他觉得我们这样的开采资源正是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种不和谐。
当时县上的情况真的不较复杂,不过我当时认为,这一切也不能怪罪那一个人,也许就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不过当时听到他用经济的不和谐来诠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我就觉得优胜有着一种比较原始的人文色彩。
没过多久,县上调整领导班子,结果史优胜成了我们的县委书记。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上级有意的安排,在那么一个非常的时期让他来为我们县的发展来掌舵。来了半年时间了,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大的动作。喜欢在风浪里磨练的家乡人这时有不少开始怀疑优胜的做为和能力了。不过我在仕途上走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是经历的多,还是自己的体验太深刻。反正在我觉得这所有的一切没有什么可别的感受。
我们县是一个经济小县,但是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前些年,借着改革开放,故乡人借着苹果还真的是风风火火了好大一阵子。可以说苹果成就了我们这个躲在黄土大原腹地的可怜小县。不过当时有一件小事对我印象深刻。那是我和几个人按照县上当时的安排去了北京,可是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文字之祖仓颉的故乡。好在我们和延安离得不远,所以我就用老区说事,效果还不错,最后想要办的事情都办成了。不过也就是这回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回到家乡,我把自己的感受写了点文字给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结果书记当时就提出了“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好几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发展经济。还别说,由于有着苹果栽植得天独厚的条件,没有多长时间,家乡的苹果就已经饮誉海内外了。当到九十年代初我们再出门的时候,说到家乡马上就有人说到家乡的苹果。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伴随着家乡苹果的发展一直走来的。开始也就是在山坡地栽植,后来发展成规模栽植,再后来就是集约化,产业化,到了今天的高科技化。一种产业这样一路走来,有时候我觉得它展现的已经不光是苹果的魅力,多少已经含进了这方土地上民众的梦想。当然了,做为一种农业的多种经营,它的发展也许不能只从本身去寻找突破口,因为自我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是要走向衰败的。这是一条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优胜来到家乡,其实他心里明白,在这方土地上,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产业发展,对于苹果已不能去做别的更改和选择。说句玩笑话,优胜来故乡一年之后我们才认识,而且是在省上来我们这地方召开的一个果园机械现场会上认识的。而且也就是在那次会上,我听到了他的一个观点,说故乡的苹果发展到了今天,除了不断的提高品质和产量,更重要的是应该和故乡的文化财富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持续长久。
把经济和文化融合起来,至少在当时的故乡还是一个很新的思路和概念。要知道,几千年的仓颉文化似乎没有给家乡人带来经济的实惠。还有那有着有悠久历史的杜康酒文化,最多也就是让家乡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少了几分孤单。也就是从那之后,优胜提出了“文化经济的发展思路”。不要小看这只是一种主宾语的颠倒,它却更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轨迹。
就在那一刻,我觉得优胜不容易。一个外乡人,面对黄土塬上几千年的历史和前任留下的产业,想有所突破。但就是这样的心境也是能让人觉得他的一种胸怀。可怜的故乡曾经用苹果经济弘扬了黄土文化的深奥。今天他终于明白了,故乡的明天还是要落脚在那能引以为荣的黄土地文化之中。
后来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一些,交流的触角也宽阔了许多。而且每次的交流都让我对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优胜给人的感觉很人文,和且从他的性格和思想深处也似乎有着一种天成的和谐基因。在来我们县三年的时间里,我细细去揣摩他的思想和行动,发现他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人文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不要小看“经济文化”向“文化经济”的过度。史优胜为此不光是付出了艰辛的思想努力,更重要的是他把一种营造和谐和人文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行动之中。从他的干部思想,社会稳定,以及县域经济的构造和建设,无不体现他的匠心和努力。
仓颉故里,一千五百多年的庙宇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国家级仓颉文物保护单位。优胜大概已经从中领悟到了仓颉文化和故乡经济发展的某种辩证关系。从他的文化经济思路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想用一种大仓颉文化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在他的努力下,仓颉庙宇的旁边已经修建起了一座仓颉文化碑林院。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全国知名人士对仓颉的一种眷顾,同时也能领略到仓颉文化给故乡带来的精神力量。
新庄林场,陕西省目前最大的手植林场,它和黄帝陵,仓颉庙同处桥山山脉,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黄土地域文化氛围。是大自然和人文理念的一种完美的结合。史优胜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他每次站在新庄林场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就有一种超脱和恬静的感受。这样的美奂美仑的自然资源,如果不能为县域经济增添光辉,那简直说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不恭和亵渎。
我理解优胜的思想,因为在他的骨子里就有着一种华夏文化的基因。他在审视故乡山山水水的时候,总是用一种近乎是中庸的儒家思想来调整自己对和谐以及人文的理解。每次和他交流,他总是那样的对这方土地倾注无限的爱恋。我想,也许就是因为他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底蕴,才让他在县域社会的发展中露现出一种人性化的味道。
林皋湖,其实多年前它是我们这方很有名气的灌溉水库。就是到了今天它仍然还在担负着农田的灌溉责任。可是史优胜看到了水在黄土大原中的作用,让我说,他是理解了水在生命中的意义。他提出了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故乡的经济发展贴合的是那么的天衣无缝,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和谐人文的巨大魅力。
家乡多山多沟,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良地。也许史优胜有着那种“田园和谐”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记得他曾经和我说起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和谐美满。他说人就是应该和自然交朋友,至少要有一颗交朋友的真诚心灵。
我们知道,自然的和谐其实就是生命的和谐,而生命的和谐才有可能让我们赖与生存的社会和谐起来。优胜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追求,才在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凸现着一种“人文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精神内涵。
优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崇尚行动,喜欢在行动中完善自己的思想。他不止一次的对别人说,身体力行才是生命最终的体现。这几年,他把自己所有的行动和思想都贯穿进人文和和谐的理念之中。不管社会发展,还是治县方略;不管是苹果生产,还是公路建设,甚或是大农业的框架构建,无不体现着优胜那种深厚的对黄土地文化的感悟。
对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情,当年城关有一个村当年按照改革发展的是思路进行市场建设,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引起了一部分村民的反对。这件事情沸沸扬扬闹了快十年。两方群众谁也说服不了谁。当优胜知道这件事情后,着手去解决。
谁能想到,十年没有解决的纠纷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好了。当时我很纳闷,不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才让那些情绪激昂的农民平息下来。后来还是信访局的人告诉我,说史优胜一开始就改变了过去的思路,他把双方的群众放在了同一个层面上,这样对立情绪没有了,问题也就还解决了。
事情不算很大,可是我从这之中感受到了优胜人文情怀的一种真谛。当年问题解决不了,就是因为把对立的群众对立起来,总想从对立中寻到统一。细细想来,那怎么可能呢?可他却把群众放在一个共同的利益空间里进行调和。看来这不只是工作技巧的问题,他反映了优胜为民的一种观念体现。
人就是这样,当他把自我的一种亲和思维盛装在心里,那么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美好,至少说也是明天美好的图景。
如今要是在家乡的山间水间走上一走,我们就会发现,自然人文的和谐给故乡带来的变化。那山坡上的牛羊,那农户门口的沼气池,那无公害的苹果园,还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我不知道和史优胜那种“文化经济发展战略”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知道,他带来的那种人文和谐的治县理念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会让我的家乡展现出更加诱人的魅力画面来……
-全文完-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