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一个星期日,我在浙西爬天目山。
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它雄踞黄山与东海之间。龙飞凤舞俯控吴越,狮蹲象立威镇东南。东西两峰遥相对峙。东峰大仙顶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两峰之巅各天成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因而得名。古木千重秀,林碧十里深。峭壁突兀,怪石嶙峋,峡谷众多,谷幽泉清,茂林蔽日,奇花遍地,历来是风景旅游名胜地。
那天徐徐的晨风清爽爽地把我们送入了天目山。一下车我们就随着导游走进了山里,蜿蜒的小路在山峦间盘旋,两旁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我们顺着还比较缓和的斜坡一路向上,行进在绿荫满地的山间,听着悠扬的溪声,迎着阵阵凉风,顿觉舒畅惬意。
不知不觉中我们驻足在双清池边,池的周边有古银杏、柳衫、丹枫蔽日,绿竹垂杨飘逸,金桂玉兰舞姿,倒映山景如画。那池水宝蓝滢滢,导游说,词典中有多少绿,这池水就有多少种绿。各种深浅不一的绿相互映衬,给人清灵灵之感,疑是《追鱼》里那鲤鱼出水时神秘幻觉的展现。
太阳升高了,肚子空了,身体也有点累,缓步跟着队伍出现在洗眼池那儿,那两口小水潭在阳光下泛着光亮,听导游说用那水洗眼,可以满目清亮,学生们好奇地玩耍了起来。
穿越了那崎岖不平的小路,我们又热又累又饿,以为已经爬到了半山腰,导游却说还只是在山脚下呢,吃过饭才是真正的爬山。学生中发出一阵感叹,看来艰辛在后头呢!
饭后导游带着我们开始了爬山,明显地山路陡峭了,也没了石级可分,只是踩着那些磨光了棱角的石头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着。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刚开始觉得特有诗意的,山林茂密,峰峦叠翠,走在荆棘丛生的小道上,看着溪水顺着山势飞流而下,聆听那溪声的各种调子,唱着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曲,我们很快与大山融为了一体。一里亭里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导游说最上面的是七里亭,看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路还长着呢!继续起程了,有的学生就拉在了后面,有许多的学生在路边买了竹杖,用来减缓些上山的疲劳,以保存实力。掉队的人越来越多,当来到三里亭时,队伍已经拉得老长了,我也累了,脚步显得沉重,气喘吁吁的,学生给了我一根竹杖,我们便相互鼓励着艰难地往上爬着。速度慢了,走几步停一下,转过一次弯小歇一下,这时再也无心欣赏大山的秀美了,喝了点水,继续攀爬着。仰止亭来到了,噢,好一个高山仰止,适可而止的意思再明了不过了。我们在旁边的溪水里洗了个脸,思考着到底还该不该再上的问题,纯净水不多了,及时补充上一瓶溪水,终于决定迎难而上。
一个疲惫的身体,靠着一个竹杖支撑,仍然出现在上山的古道上,让我想起那句“杖藜扶我过桥东“的诗句,那诗有互相帮助之意,现在我们正是用这种力量鼓励着。爬在山中,抬头望,前面是见不到头的山峰,总以为翻过了这座,曙光就在眼前了,但是山峰好像就是跟你捉迷藏似的,而且越来越神秘,越来越深厚,真是山外有山,疑是走进九重天了。朝下看,万丈深壑,让你眩晕得不敢多看一眼。下山的游客告诉我们还只是走在半山腰呢!
唉,身居半山中,不进则退,望着森严壁垒的高山,我们却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上吧,千里迢迢就是来爬山的,一种顽强的意志使我们鼓足勇气勇往直前。你拉我一把,我托你一手,碰到太陡的地方,我们就四足并用攀援而上。那时除一心要爬上去外,什么也顾不了,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流,衣服早已湿透了,累倒了就随地坐躺着。向上攀登的脚步越来越不听使唤,如灌了铅一样,爬一步脚就颤抖厉害,让人站立不稳。哦,我们品尝到了举步维艰的滋味。五里亭到了,我们在亭子里调节了一下身体,看着那些参天大树,听着潺潺的溪流声,又顿觉泉水叮咚的悦耳,那纯亮的溪水在大石头间飞奔而下,溅起浪花朵朵,有的被石头分割几撂儿成条状而流。真是阳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我们站在大树王前合影的时候,我们会意地笑了,我们赢了,勇者无惧,我们终于爬上了七里亭。望着五六人合抱的大树王,导游说它的直径正好是姚明的身高226厘米。噢,好有意思的老枯树,这年轮中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我们眺望四周的景观,白云在半山腰悠悠而过,苍翠挺拔的大树直插云霄,天目山真不愧为一个植物王国,祖国的江山如此壮丽多娇,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用了将近三个小时爬上山来,下山的路也不轻松,加上身体的疲劳,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走走歇歇,随意地说着闲话,一程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熟悉,是那么亲切。一涧一涧又一涧,九溪十八涧就这样顺势而下。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又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柔和宜人的境界中。我们在竹林中拾竹叶,在路旁采野花,一位老师有感而发说起了当年红军重上井冈山的事,我们便念起了毛泽东的词,“山下旌旗在望,下头鼓角相闻……”。愉快的笑声久久回荡地天目山里。
一天的旅途就要结束了,坐进旅游车里,不一会功夫车内就安静了,睡意中每个人都挂着一脸满足的微笑。
-全文完-
▷ 进入恬雅含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