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绍兴回老家过年,知我好酒,送我一坛女儿红,晚上煮了来喝,入口略苦却余味悠长,几杯入肚后唇齿留香,细细品味,不及白酒炽热清冽,不比红酒妖媚眩惑,仿若一个中庸老者,雅致厚重,温和清淡。也许不常喝的原因,不知不觉就面红心跳了,醉眼迷离间,看见小桥、流水、乌蓬船,水墨的江南古镇,青石板的小巷,青砖灰瓦的祖屋,贴了方块红纸的酒坛子搁在雕花桌案上,年方二八的女儿身着对襟红袄面对喜烛摇曳,大红灯笼挂在高高的屋檐上,远处传来轿夫的歌声……
黄酒是三大古酒之一,唯中国独有,绍兴酒又是其代表,从《吕氏春秋》开始,历史文献中绍兴酒的芳名屡有出现,至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对绍兴酒的历史演变、品种和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也”,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是“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认为天下黄酒“唯绍兴第一”。实在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绍兴古属越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500年前,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称霸中原后,越王置酒文台,举酒庆功,那是何等的场面!明代,绍兴才子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潦倒人间,佯狂装颠,半醉半醒时,挥毫泼墨,其水墨花卉用笔放纵,残菊败荷古拙淡雅,山水人物不拘绳墨,后人评价其笔法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肆汪洋,自成“青藤画派”,那是如何的洒脱!近代,鉴湖女侠“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把酒挥剑,愧煞须眉,直教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是何等的壮烈!黄酒哺育了绍兴,名士传承了黄酒,酒与人,人与酒,一起成就了绍兴与黄酒有关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晋身台阶,“齐身、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理想,绍兴历来多文人入官府做幕僚,形成一个特定的儒生群体。绍兴师爷有智有谋,办事果断,处事方圆,刚柔相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趋炎附势为虎作伥,于黑暗官场中洁身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即使退身田园,还能设坛施教,传播文明。儒家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克己成人的美德,忍辱载道的修为,在绍兴文人细品黄酒的幽香时就已深入骨髓了。
黄酒素以“柔和温润”著称,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自然融合,形成不同寻常之“格”。“六味”中,稍偏某一味,或腻口发渴,或辛辣粗糙,或淡口无味,或体中满闷,便算不得好酒,算不得上品,须恰到好处,方能走而不守,威而不猛,其蕴含的刚柔相济之特点,是其他酒种没有的。白酒少鲜,辛辣冲口,温和欠缺;啤酒多苦,爽口有余,厚重不足;葡萄偏涩,涩而挂味,刚劲不够,而黄酒兼备协调、醇正、柔和、幽雅、爽口的综合风格,恰如儒家“中庸”秉性,“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与“和”联系在一起,主张“和为贵”,中正不偏为经常可行之道,黄酒正好表现了中庸的精髓,这也算是千百年来儒生喜爱黄酒的文化心理上的原因。
不惟绍兴人爱酒,自古以来,文人好酒,武夫好酒,贫民布衣好酒,酒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功能除了滋补健身解除疲乏外,最重要的是成为礼仪。王羲之以酒会友,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留下《兰亭集序》;王维饯别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杯酒见真情;陆游叹失爱侣,“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真情感天地;鲁迅以酒悼友,“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茗艼,微醉自沉伦。”知音自此稀。千百年的洗礼,千百年的沉淀,酒礼约定俗成,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成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文化。
黄酒虽然温和醇厚,却最忌狂饮滥喝,“唯酒无量,不及乱”,我是一时开心,犯了饮黄酒大忌了,晕了,醉了。
醉后涂鸦,是为乱弹。
-全文完-
▷ 进入梦回听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