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闹了文革,0分也可以上大学。过后读书自然倍加珍惜,所以当时对教育是怀着感恩和崇拜的心态。那时的老师也淳朴得好,经常会出现师生情啊,学生拿鸡蛋看望老师的情景。大家对教育没什么意见。当然了,问题是存在的,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先混过了改革开放的70年代,不幸的是,党的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果教育制度没革命。那些课文都落伍的掉牙了,写文章的人要么老掉,要么死翘翘。
问题终于经过沉淀和积压,不是沉默在爆发,就是死亡了。所幸的是,我们不是怕死就是不想死。不想死就得活,有觉悟的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大声嚷嚷,更何况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可道理掌握在多数人嘴里。只是听说那时侯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畸形儿,只是听说而已。某某高才生啊,考上某所名牌大学,因为不会洗衣服就跳楼了。而当时的措施不过就是再学校的宿舍加上铁网,把高才生当宠物养着。直至现在故意考0分抵制和宣泄自己对教育的不满,可惜文革过去了,如果出生早20多年,你是可以上大学的。不过现在我们玩的是数字游戏,谁分数高谁就上。你适应不了这个游戏规则,你就淘汰出局了。
我记得一个英语老师说过,某批成绩优异者出国留学拉,结果只会说hallo,还以为是冒牌的,就又补考了一次,结果分数还是高得很。说不是问题,问题是不会说。最后又进行几个月的口语训练才会说。讽刺得很,对英语的研究可能比会说英语的还深刻,可就是不会说。这个国外的教育么,也是有缺陷性的,可是还不会让你变态。
当出现了太多bt的人才,大家终于开始有了一些呼声。可是可能怕被说成是走资派还是反革命派的,还是得小声地说,于是就有了好多小说。
韩寒一走出了校门,似乎成了轰炸教育的导火线。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人就跟着上来起哄了。‘我早就看教育不顺眼了’。‘我本来就觉得教育有问题’。互联网也发达了,我们在现实中用真名说假话,但在互联网可以用假名说真话了。评论家也说的很好,教育的这种那种问题,都说的头头是道。很好,大家都说的很好。可都只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地步,我们都说的不错,就是解决不了问题。韩寒这小子也挺能说,很遗憾,他写出的书只能帮助学生泄愤和养活他自己。
出了校门的,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坐办公室的,那是坐着说话不腰疼。
当然也出了很多像李阳,李开复这样尝试新教育方法的专家。可这些专家也只能开几场演讲会。现在就是课本换上了新书皮了,2改成二。许多新的方法根本得不到尝试。
改革是政府的事。而教育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教育只是适合中国国情,不是适合学生。记得有关教育部门的人说过,韩寒是个性另类的学生,但是这种制度还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纯属扯淡,那只能说是学生适应了或者强迫自己适应了这些个制度,跟适合联系不上。即使适合那也只是少数。于是大多数人考上大学接着就是堕落了。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混日子,真是教育的悲哀!可见在中国现在的教育是没有信仰的。不过较为实际的是还能填饱肚皮。
人口多始终是个问题,通常一个班级是70多人。偏僻的地区连上学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好的教育了。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牵制,现在经济也发展了这么多年了,顶多也是换了一个新面貌,在本质上没有达到要革命的效果。我不能说它如何如何的好与坏,最实际的效果就是弄到一张文凭,好找工作。可似乎离“四有”新人这个指标相差甚远。
这种教育制度始终不好,起初我们还是在崇拜和蒙胧的质疑。韩寒飞出了校园,对这种教育的期望自然落到谷底。说是不仅只是看分数,但是还是以分数为主,录取与否,分数起了决定性作用。可惜的很,综合素质好的也仅有风毛菱角。这种好的学生不仅不能证明你教育有多好,反而是腐朽得很。那是他们自己的才能,在这么腐败的教育他们还能吸取有利资源,把自己培养成优秀者,实在令人钦佩!但是他们的成材也不一定见得是这种腐朽教育的功劳。想不到的是,韩寒已经混出了社会10年,这种教育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别看素质教育喊的多响亮,那写东西就像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样。那个“学习”是个名词,行动实际是很少的。
我们学生不是傻b,理所当然的知道抱怨是没用的。所以大家都去适应。虽然也出了一些高分的同学,却是高分低能。确实是无奈,当适应了建立在学校的教育制度,却很难适应社会这个大制度。韩寒现在混的好,根本原因就是,虽然适应不了学校的制度,却适应了这个社会啊!我们是有反抗性的,却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我们就像软柿子,不被人捏已经很好运了。除非你像韩寒混出名堂,或者已经有了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你能说服那些招聘公司没有文凭也招你。
现状是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不合理性,但还得执行下去。当国情慢慢改变,我们的教育才会慢慢地改变。
-全文完-
▷ 进入chenyingha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