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大地震让好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让我痛心疾首!
5·12汶川特大地震也让好多建筑包括古建筑毁于一旦而让我唏嘘!
第二天,电视里播出阆中古城的一座白塔被震坍塌、都江堰二王庙等古建筑受到重创时,我倏地想起我居住的这座城市里的那些古建筑来,比如夏洞寺、南华宫、黔省会馆、陈家祠等是否安然无恙?于是,我背着数码相机出门了……除南华宫、陈家祠有小小的损坏外,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毕竟,我们这里距震中地区较远。然而,令我放心不下的是我心中从来就存在只是未曾谋面的一座古建筑——威远县静宁寺。
还是当娃娃的时候,就听母亲说过,天池山的那边有一座静宁寺,去威远向家岭(今向义镇)赶场就要路过这里。她说,静宁寺建在古代贡井老街绕天池山、越中溪河石拱桥而通往威远县的老大路(石板路)上,庙子很大,也很有来头,但解放后已经没有了菩萨,成了农民的住房,很破败了。
自此以后,“静宁寺”这三个汉字表述内涵物象就在我的心海里构建起来并安家落户了——想象中的静宁寺是一片好大好大的隐逸在青山绿树中的古建筑群。它屋宇重叠,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派而疮痍……
至于什么是“很有来头”?我曾问过母亲,她说,好像是抗日战争时期“宋氏三姐”(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去过这里,其他的我就说不清楚了。
我好想好想去看看啊,即便仅仅因了“宋氏三姐妹去过”。然而,不知是由于为了生计的忙碌,还是觉着反正它近在咫尺何时不能造访,抑或其他什么原因,竟然倏忽几十年过去了,静宁寺仍然只是我心中的一道悠古的风景?即使,个中也零零碎碎的知道些静宁寺的情况;所以拜谒静宁寺成了我几十年来的一个心病。
汶川特大地震,令我在关注了我家乡的文物古迹之后,也令我下了拜谒与家乡贡井仅一山(天池山)一水(中溪河)之隔的历史遗痕静宁寺的决心,去看看它在几乎“摇撼”了大半个中国的天灾中是否依然屹立在川南大地?
二
贡井去静宁寺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走老大路;一是乘车。母亲说过,静宁寺虽说与贡井毗邻,如果徒步的话还是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这条穿行在田野间的千年古道,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照理该是我们的首选;但时值五月中下旬,天气炎热,亦不可取。于是,我和友人选择了绕道乘车的路线前往。
恰好循儿他们近日乘车去了静宁寺。他告诉了我乘车的具体路线:乘贡井到威远县的中巴车到四方碑(村名)下后,往左还有三公里的路程,有班车,但班次稀少,最好赶两轮进去,水泥路面,很平坦。
在贡井开往向义镇四方碑的中巴车上,关于静宁寺的点点滴滴像过电影一样闪现在心头——
我一直关注着关于静宁寺的文字记载和口碑资料。比如,我找到了这样的文字记述:民国29年(1940年)宋庆龄、宋霭龄和宋美龄视察威远县静宁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后,来贡井视察了有旭川中学校董会校董涨泽敷、余述怀(以上两位均系贡井开明大盐商)任委员的川康盐局协济难民难童委员会资助的自贡市儿童保育院,慰问勉励流亡儿童。并在纪念旭川中学建校60周年时,我把这段文字写进了我任责任总编校的《波光行》一书中。至于何以将此写进旭川中学的校史,是因为儿童保育院解散后,其档案资料转到了旭川中学。又比如,循儿媳妇苗芳说他们家曾经在静宁寺居住过,我即细细打听之;可是,由于她在静宁寺居住时还很年幼,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深感遗憾……
我在车上想,今天展现在我眼帘里的静宁寺会不会是我心海里曾经意塑了好多好多年的那座静宁寺啊?
三
车到四方碑,我们下了。随即打两轮去静宁寺。
两轮在弯弯曲曲但很平坦的水泥路上呼呼跑着,凉风绕绕,将原本火辣辣的阳光也吹得温柔多了。
在两轮上,我们和开车的师傅聊开了。
“这水泥路修得很好,是才修没多久吧?”我问。
“不!已经修了五年多了。”健谈的两轮师傅回答说:“我们县长是静宁寺的人,他强制要修这条路的。”
“这路保护得很好,没有重车过吧?”友人问。
“有重车过,只是县长说,要修就修好,修得很扎实,开发旅游没有好的路不行啊……”两轮师傅说。
“你们县长有远见!”我说。
我们询问静宁寺好久开放的,有菩萨没有,游客多吗?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途中,我注意到了从四方碑到静宁寺的几公里道路两旁视线所及范围内的民房立面都是处理过的(粉墙红柱,即使红柱多数是用油漆勾画而成),给人一种“进入旅游地”的赏心悦目感。
几分钟后,两轮穿过两旁有十数间商店的小街后停下来了。师傅笑眯眯地说道:“到了!玩好啊!”
“谢谢!”我们回答道。
四
静宁寺的山门和寺庙通常的山门一样呈八字形,看其色泽就知道是近期“搞整”过的。门楣上悬挂着用碎磁片镶嵌的“静宁寺”匾,门方上挂着黑底金字对联和白地黑字吊牌。进得门去,是茶馆,不甚宽阔,给人乱糟糟的感觉,但其方桌条凳的古香古色对不甚舒服的心绪倒还有些弥补。
往右上十数级石梯才是卖门票的地方。门票二元,印刷精美,只是不够大气,不过,这门票的背面对寺庙有个简单介绍还可取。其文字曰:
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境内,北距威远县城17公里,南距自贡市14公里,建于明末清初,气势雄伟,占地126亩,乃全国及四川规模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归真寺庙,也是佛教地藏菩萨道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迁址到此,而且还是川南慈善总会所在地……无论从宗教、历史文化遗产,还是抗战史角度,都具有很高的考察参观和旅游观赏价值。
我对这些文字很感兴趣,但是也觉颇多遗憾。比如,连我母亲都知道的“宋氏三姐妹”视察静宁寺,当时宋庆龄任全国慈善总会会长、邓颖超认副会长等史事都没有写上。是不知道,还是不愿意写?我边思索着边穿过开阔的石板铺就的平坝往地藏宝殿走去。
庭院式的寺庙依山而建,令我们不断地拾级而上,时而又横穿大大小小的天井。我看见一个天井里有水井,旁边放着洗衣机。我对友人说,你看还有天井。始终跟随着我们的一位热情的女僧人听见了说,这庙里有三十多个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眼井……
一个天井一眼水井,一个天井一座庭院。我们只走了十数个天井和庭院,就已感觉到它的恢宏了!我想,这寺庙少说也有几百间屋子吧?它们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紧紧相连,从低到高,逐级上升,直到山顶。有的地方有菩萨,大多数地方都是空空如也。有的地方的门上挂着蛛丝,房顶很高,有的无顶棚,有的有顶棚,墙壁和顶棚大都色泽斑驳,有的顶棚摇摇欲坠……
来到一个小天井,看见前方陡峭的石梯上有一个青砖砌成的拱形门(后来才看见这样的拱形门比比皆是),灰色的门楣上依稀可见浮雕贴碎磁片的“女子工厂”几个楷书大字。问僧人,她不知所以。我想没准是当时川南慈善总会收养的孤儿劳作的地方,抑或是中山中学、东北中学(据说,抗战胜利后,这两所学校迁回东北办成了一所大学)勤工俭学的地方,一如当代的校办工厂吧?
到搭寺庙的最高处的时候,看见一座不甚高的但有屋宇形制碑顶的石碑,其阳刻隶书碑文曰:朱郑氏之墓。落款曰:静宁寺保护开发委员会。何以立此碑?相传,静宁寺最早由主婆婆(朱郑氏)所建。她建庙后的好长一段时期,香火很旺。峨眉山一和尚云游到此,见了,妒忌之,说主婆婆是蛇精而把她收了,从此静宁寺开始败落……
五
静宁寺的建筑有一大特点——中西合璧。
寺内大多数建筑都是木串壁、小青瓦、白粉墙,不雕梁,不画栋(和我的意塑大相径庭),即使房檐跳脚也有雕饰,但简练朴拙,具有地道的明末清初中式建筑风格。在有五个穿着加沙的和尚正朗朗唱经的大雄宝殿前宽阔的庭坝里,巍然竖立着一对巨大的既像狮又像麒麟(由于风化严重而不好辨认)石雕。
寺庙靠右方的像教室一样的房舍大都是砖木结构,通往这建筑的两道少说也有10米高的青砖山门(也许是东北的中学迁来时所建的校门),一看就具有三四十年代的西式建筑风格;而汉白玉门楣上深度阴刻“浩气凌霄”四个字和此门背面的门楣“全受全归”的从右致左排列又具有地道的华夏文化特征。
穿过大雄宝殿宽阔的前庭,往前下十数级台阶又是一庭。庭内有一个较大的水池,水池中央有一道石拱桥曰五福桥。从上面看,五福桥把水池一分为二。五福桥栏杆上和水池的围栏上均有粗犷的圆雕物事,但已只是残迹,甚为遗憾;不过,这水池却有点神秘,说是池水从来就没有干涸过,原因是池底有一个泉眼。既然有泉眼,为何池子又从不满盈呢?说是池子暗通寺庙山门外因它而发源的一条小溪沟。溪水终年不绝,溪上建有一座传统的六角亭……风清月白的晚上,邀一二好友来此庭上赏月、品茗、听潺潺流水声,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我想。
静宁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包容归真合璧。静宁寺西式建筑山门外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十一层塔。其制式和佛塔大不一样。有人说是“道塔”,似无多少依据;不过这座塔也留下了关于朱陈氏的传说。说是朱婆婆建寺庙后,香烟很旺,佛殿、经堂、膳堂不够用,想扩而大之,遂来到塔顶上观看地形审视风水,殊不知从塔上坠下而亡。主婆婆死后,继承者继承了她的衣钵,把寺庙管理得不错,遂有今天这样的宏大。
用一个多小时在寺内匆匆转了一圈儿,感觉到了释、道教的存在,也看到了抗战时东北中学、慈善事业的遗痕;但就是没有看到“儒”的蛛丝马迹。我理解的“儒”就是中国古代的书院、书塾之类的杏坛现场,也许东北的中学前来上课的教室中有些就是当年的杏坛?
用一个多小时在寺内匆匆转了一圈儿,却没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印象,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慨。于是,我出了山门,只身一人绕过围墙爬到寺庙的后的山顶上,想鸟瞰寺庙的全貌,拍一张全景图。此时已是中午时分,烈日当空,我出了一身汗才来到山顶,令我感到失望的是站在山顶,除了茂密的树木和高高的围墙外,什么也看不见。正当我在心底慨叹冤枉走一趟的时候,蓦然发现一半黄浆石、一半青砖砌成的围墙上有一个挖掉了一匹砖后而出现的空洞。顿即,我心里暗喜:有了,可以将镜头伸进去拍照了!试之。中。遂一连拍的几张。虽说洞的那边有两棵杨槐树的枝桠遮挡了寺庙的好些房屋。
我关闭了数码相机,将脸紧贴在墙洞处,双眼贪婪地扫视着洞里的风景。映入我视野里的是层层叠叠的鱼鳞样的房顶古老而残败,寂寞而安详地躺在灿烂的阳光下,好像是一个躺在博大精深之中华文明史怀抱里的衣衫褴褛的遗孤,好像是一位因疲惫而睡去了的行吟老者,也好像是一头饿扁了肚子的雌狮……
此时此刻,我眼前这座曾经喧闹了三百多年的静宁寺一片宁静!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其实,静宁曾经的喧闹也是一种宁静,一种大宁静!
六
在回程的汽车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回放着两个小镜头——
一是在静宁寺前那座六角亭前,我和友人叹惋着寺庙的破败时,一位过路的老妪双手比划着说,地震那天,我看见这门墙摇啊摇啊!我说,是吗?寺庙里没有垮塌的地方?她说,没有啊,你看,上好的,连灰渣都没有落一点啊!
一是寺庙门口庄严地竖立着一方的花岗岩石碑,碑文曰: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静宁寺。立碑时间曰:2007年6月1日公布。立碑单位曰:威远县人民政府。
今天我看到的静宁寺既是我心海中意塑了多年的那座静宁寺,又远远悠古、宏大、深刻和破败于我心海中意塑了多年的那座静宁寺。
我想,如果我有那么一笔款子的话,我会修葺它,恢复它而建成一座展示儒、佛、道三教归真之宗教文化和抗战文化的博物馆,让其像老者一样讲述过去,昭示未来!
2008·05·18-20识于汶川特大地震余震中之盐都天池山麓净觉斋
-全文完-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